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大史·早茶夜读782

782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

文/ 大史
29岁,程序猿

━━━

有时行驶在二环路上的时候,也曾幻想如果曾经脚下的老北京城墙还在,如今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但是在城市的角落里,还是依然能感受到老北京的风采。

比如南堂,即宣武门大教堂,和当年的顺治帝有着莫大机缘。

最早是利玛窦在北京建起的第一座天主教经堂,后来被德国神父汤若望在1650年(顺治七年)改建为大教堂,成为了北京城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据传由于汤若望的学识渊博,顺治帝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并与汤若望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老爷爷"的意思)。当年汤若望最高官至二品钦天监,据传当年顺治帝之所以能传位给康熙,也和汤若望的建议也有关系,毕竟顺治帝的几个儿子里,也就康熙爷得过天花而痊愈,已经有了抵抗力,但恐怕汤若望最后也没想到康熙爷最后能活这么长时间。

在北京动物园北面,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有座五塔寺(又名真觉寺),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明代印度佛陀伽耶精舍形式的佛塔。据传是明成祖时期,印度高僧班迪达来京宣讲佛法,明成祖和高僧聊得很愉快,将高僧封为国师,并赐地建寺才有了现在的五塔寺。

到了清朝,雍正帝在给母亲做寿时曾两次重修五塔寺。

五塔寺现在是北京石刻博物馆所在地,该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很专业,讲解频次也多,到秋天的时候特别好看,值得一去。上图就是我上周末在五塔寺现场拍摄的。

离灯市口地铁站不远的史家胡同里,藏着一个胡同主题的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城市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建国后一度成为史家胡同幼儿园,改革开放后被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无偿捐献给了街道,才有了现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也挺丰富的,不仅有凌叔华生平介绍,还有北京人艺的历史回顾,更有北京胡同布局的介绍。除此之外,还还原了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北京普通人家生活陈设变化,也是别有风味。

在它的历史展厅中,正中间有个史家胡同的沙盘,还原了史家胡同附近的130个院落布局,看起来就很“老北京”。

老北京还没有消失,只是正在慢慢凋零。在一些角落中,依然能感受到她留存的气息。

今晚二条

如果重建北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调查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老北京”存在于现代化的时差里| 沉默是箭楼的陪伴| 喜见故宫通公交| 为了读懂北京,我去了趟正定| 一个摆件| 让爱美的人管理城市,怎么样?|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