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

热干面

作者:李广生

据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汉口的关帝庙附近,有个李姓小商贩,以卖凉皮和汤面为生。小本生意,时好时坏,勉强糊口。有一天,客人不多,太阳快下山了,还有一些面条没有卖出去。天气炎热,他怕面条馊掉,就把面条煮熟,捞出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油壶碰倒,大半壶油都洒到面条上。他手忙脚乱,抓起面条,避免沾油,谁想这样抓来抓去,反而把面条与油搅拌均匀。倒掉又觉得可惜,索性就继续晾干。第二天早晨,他把沾了油的面条用开水一烫,浇上芝麻酱,让客人品尝。客人交口称赞,问他这是什么面、怎么这么香。他随口答道:热干面。热干面就此诞生并很快征服了武汉人,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欢热干面。

故事的真假无从考证,也不必考证。热干面可谓是武汉的名片,有这么一个故事,更为它增加几分情味。

二十多年前我来过一次武汉。在生活委的帮助下我给自己放了几天假,到武汉考察小商品市场。当年的记忆完全模糊了,如一个久远的梦。但记得吃过热干面,在街头,或是只能在街头。其实我并不喜欢它黏糊糊的感觉,之所以吃它原因不过两点:一是方便,满大街都是;二是便宜,一块钱一大碗。

武汉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按理说这里的人更喜欢的应该是冷面而不热面、是汤面而不是干面,热干面何以博得武汉人的欢心?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这一路走来所看到的,南京人爱喝鸭血粉丝汤、西安人爱吃羊肉泡馍、成都人钟情火锅,谁又能说得清缘由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造就了一方饮食文化,其中的渊源纵横交错。

热干面属于快餐,开水一烫,拌上酱料,即可食用,既方便又快捷。武汉这座城市,三镇对峙、两江汇流、九省通衢、四通八达,乃水陆交通之枢纽。往来此地的人多为跑码头、做生意的,《汉口竹枝词》有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他们买进卖出,跑船赶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热干面正好满足他们对快餐的需求。特别是装船卸货、贩夫走卒等底层劳动者,尤其喜爱热干面,不仅因为方便,还因为热量高,既好吃又抗饿。

热干面是武汉人最主要的早餐。马路边急急忙忙赶路上班的年轻人,大多捧着一个纸盒子,里面就是热干面,边走边吃。每天早晨,热干面为这座城市注入能量。

热干面有两大关键,一是碱水面,二是芝麻酱。和面时加一点食用碱,或是用碱水和面,制作出来的面条爽滑筋道、有咬劲儿。热干面的面条要两次入水,第一次是煮,煮至八分熟,第二次是烫,烫软即可。若是不用碱水面,经过两次煮烫,面条就变得软塌塌、粘糊糊的,口感极差。

有人说芝麻酱是热干面的灵魂,此言不假。热干面好吃不好吃,麻酱的质量、味道和口感至关重要。吃热干面的麻酱必须要用香油澥开不能用水。水澥麻酱会有微微的苦味、口感寡淡;香油澥麻酱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口感绵滑。澥麻酱也是一门手艺,要有耐心,更要有丰富的经验。一次加入的香油不可太多,慢慢的向一个方向搅动。先是打散,然后调稀,再然后上劲。快搅不动了,继续加入香油,重复上面过程。直到稠度、粘度适中,香油和麻酱充分融合,表面呈现丝绸般的光泽,才算澥好,中间还要加入盐、鸡精等调料。

热腾腾、黄澄澄、油光光的面条,淋上香喷喷的芝麻酱,配上葱花、香菜、红辣椒,色香味俱佳,热干面确实是一道美食,属于平民百姓的美食。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英法德日俄分别在汉口开设租界。武汉走上中国近代史舞台。1890年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汉阳创建汉阳铁厂,中国的钢铁工业在这里蹒跚起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爆发,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并,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在武汉街头吃一碗热干面,品味一下历史的沧桑,感觉确实不错。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