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流浪地球中的哲学随感:死亡、国家与英雄

流浪地球中的哲学随感
死亡、国家与英雄

文/王千陌

作为一个大刘的资深迷弟,作为一个老科幻迷,作为一个学了点哲学的家伙。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三样东西连起来“脑补”一点东西。私以为,真正的科幻作家,必然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是观星者。甚至可以说,科幻才是最佳的接近哲学的方式。哲学家真正的思考方式,从来不是为某种属人的理念辩护,而是要从根本上质疑人类这个物种的本身。要从整体上像观察动物一样,观察人类,甚至观察自己,并且这种观察还要带着巨大的敌意和不信任。文学家思考怎么让人类更幸福,哲学家才思考人类这个物种本身的存在合理性。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完全有能力让读者站在人类之外,以“上帝视角”严肃地思考人类这个物种的命运。大刘的《流浪地球》以及电影对其成功的改编,就是这样一种值得我们严肃的哲学“脑补”的优秀作品。而本文将从道德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入手,以不那么严肃和不那么学术的方式,对这样优秀的作品认真地哲学思辨(脑补)一番。

01

阴暗的隐喻:谁有权活、谁必须死

让我们先说几个数字:35亿,10亿,40万,1个

死生亦大矣,生存还是死亡,永远是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人类族群的时候,这个问题反而是不可想象,甚至不敢想象的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谁活谁死,无论是当代以捍卫人权为根基的自由主义理论家,还是以反思现代性为主,号召重拾美德的诸古典学派,乃至更古老的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都不可能给这个问题一个标准答案,甚至只要稍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现代的语境下都可能是极端的政治不正确。

流浪地球的导演用一种极端含蓄的方式,回答了这一问题。35亿是行星发动机启动之前被抛弃在地面上等死的人的数字,10亿是木星引力扰动导致发动机宕机而死亡的人数,40万是救援人员的死亡人数,而那一个,则是不那么像英雄的主角吴京。

第一个数字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在行星发动机启动之前,科学家已经计算出可能席卷全球的海啸的高度,在第一幕的北京三号发动机,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其登陆点不是紧贴地面的,而是高于地面五百米。这就说明,对于地球停转所可能引发的海啸,科学界是有精确计算的。随之而来的,更是对死亡人数的精确计算。第二个数字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最后AI宣称人类重启了100%的转向发动机和71%的推进发动机,按照一座发动机一座城,一座城35万人的计算,29%正好10亿左右,没能重启发动机就意味着这座地下城的死亡,否则王磊队长也不会怒吼道“我老婆孩子都白死了”。第三个数字,全球一百五十万救援人员,29%没完成任务,加上其他完成任务但是死在路上的,按四十万算,应该差不多。最后那“一个”则无需任何解释。

现在,我们要问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第一,先从最简单的说起,那“一个”,一般情况下没什么道德争议,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一个人能够为拯救全人类而死,我相信很多有英雄情结的人还会主动渴望这种光荣的死亡的。东西方的大多数主流伦理学体系都不会对这种献身精神有什么太大争议。第二,那四十万救援人员,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太大争议。尽职尽责,死而后已,这是各类文化都会赞扬的行为。他们是英雄,只不过是几十万的无名英雄。最后重启发动机的并不是主角所在的小队,主角们的故事只不过是千千万万英雄们故事的缩影,他们都是值得被铭记和赞美的。第三,10亿,他们是不幸的,就像每一场灾难之中,都有无数不幸的牺牲者一样,他们值得被缅怀和同情,但是这中间不存在道德判断的困难,生老病死都是不幸的,但无法称之为不道德的。第四,也是最难的,那35亿被扔在地面上等死的人,翻遍东西方哲学史,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为抛下35亿人等死而进行道德辩护,但是,在影片的设定中,它就是发生了,而如果事情出现在现实世界,恐怕结果还会更惨。

那被抛下等死的人,成为了本片中最阴暗的背景,也是最需要我们严肃“脑补”的问题。如此之多的无辜者,谁有权活?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抽签,把生死交给命运。这也是多数影视作品所能够给出的唯一还算道德上可辩护的答案。例如摩根·弗里曼那部彗星撞地球,就是抽出几百万人躲在地下岩洞里。与抽签相伴随的一个必然的选项,就是精英幸存论。这也是多数影视作品有可能选择的办法,虽然政治上不太正确,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从人类中选取某些能够重建文明的精英,当然了,这些精英可以是著名学者、一流工程师、高级科学家、政治领袖、甚至富商巨贾。总之,在不能救所有人的情况下,可能的选项就这么多,影片中也是默许了这两种选项并存的方式。绝大多数人通过抽签进入地下城,少数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人才,可以特许进入地下城,甚至带几个家属进入。作为精英飞行员的吴京,除了自己可以活,还可以让岳父和儿子活,那么那些权势更大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影片中最讽刺的事情就是“救援”二字,救援队为何要带点50口径的加特林机枪,还要穿军用级别的单兵外骨骼装甲,甚至“救援车辆”还要配备双联装反坦克导弹。说的直白点,救援队就是镇爆队,救援人员都是有军阶的人。救援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们救的是地球,救你只是顺带的,谁打扰了我们救援地球,谁就是可以被镇压的阶级敌人,不对,是人类公敌。甚至,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为了阻止那35亿等死的人破坏地下城,这背后“救援人员”是何等的辛劳和痛苦啊。

当然,大刘的作品背后从来不只是阴暗,而是阴暗背后的光明。在大刘的眼中,道德不是问题,虚伪才是问题。只有经受住了极端阴暗考验的道德,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道德。在人类真正的生存危机面前,自由、民主、人权,不过就是自我利益的遮羞布罢了,大众渴望自由,无非就是渴望自由可能带来的福利。大众对于某些道德原则的渴望,本质中不过就是虚伪的自我利益的形而上学表达。但是,在这极致的淤泥之中,是否还有荷花呢?大刘应该相信是有的,流浪地球也正是在这极度阴暗的背景之下,展现了人类那一点点弥足珍贵的人性之光。

海啸之后的救援,电梯里刚子牺牲自己救老韩,最后王磊队长救朵朵,都是末世灾难之下那最后的人性之光。这些看得见的牺牲都不复杂,而需要格外“脑补”的则是海啸之后的救援问题。女主角朵朵就是海啸之中被无数双手托举出来而活下去的。我们要问的是,为何都已经把35亿人留下来等死了,当地球停转带来的全球性海啸来临之际,联合政府还是要组织救援?私以为,这就是最后的人性。留下你等死是一回事,见死不救又是另一回事。剧本的这种处理已经深得政治智慧的精髓了。留下35亿人等死,我们尚且可以用拯救另外的35亿自我辩护,但是,绝对的见死不救,则是难以自制的良心不安。人类文明为了2500年的流浪,不能一上来就精神崩溃,至少要自己给自己做个样子。所谓海啸之后的救援,无非就是对人性,对人类恻隐之心,最后的救赎。何况五百米高的海啸,活不下来几个。

02

谁有权统治?——EUG大国政治的延续

整部电影最有趣的政治设定是地球联合政府(EUG)。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都在追问,究竟谁有权统治。究竟是大众,是贵族,是知识精英,是道德君子,还是伟大的明君。重点不在于具体的答案,其中每个答案都有无数雄辩且睿智的声音为其背书。重点在于,除了少数无政府主义者之外,大多数思想家都默许了一个前提,即:人类统治的形式必须是政府,唯一有争议的问题是谁统治政府。

大刘在未来政治问题的认识上,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从最早的普世价值的地球政府,到三体时代的民族国家联合体,都体现了大刘对这一现实问题的逐渐现实化、理性化的认知过程。很多幼稚或者天真的心灵,总是会认为:人类应当由一个统一完整的地球政府统治,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不过就是人类幼年的某种幻想,甚至是理智不健全者的小儿麻痹。全人类的民主化的统一政府,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而全球化的危机就是天下大同的最好契机,人类一旦遇到诸如外星人入侵一类的集体灭亡危机,就会很容易地组成一个统一政府。这样一种想法,只要对人性和政治稍微有些深刻理解的人,都会觉得太乌托邦了。人类的敌人永远是人类,即使在集体灭亡的危机面前,人类还是不可能停止内斗的。内斗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流浪地球的电影中则很成熟地处理了这一全球化的普世政府的问题。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电影中的所有军事机构,联合政府的旗帜是挂在国旗上面的,而地下城等民用机构,国旗则在联合政府的旗帜上面。这表明,电影中的地球联合政府,并不是一个有着完整主权的独立政府,反而更类似于现实中北约或欧盟的政治体制,准确地说是一种邦联体制。内政归各国自行处理,传统的国家主权边界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在有关地球发动机的问题上,由联合政府的理事会统一协调。也有可能是一种有着2500年共同防卫协定的超级军事组织。总之,这样一个组织,本质上仍然是国家主义的产物,甚至是大国政治的产物,只不过是极其强烈的全球危机,暂时掩盖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的,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

而为何要说这一联合政府甚至可能是大国政治的延续呢?除了最后火种计划的通过需要五常授权外,最重要的是“火石”问题。这里需要“科普(脑补)”一下火石到底是什么。根据电影设定,火石很可能是某种冷聚变核弹。行星发动机的原理是重聚变反应,所谓重聚变是相对于“轻”聚变来说的。我们知道氢弹的材料是氘氚一类的“轻”聚变材料,但是,理论上讲所有元素周期表上比铁轻的元素都可以聚变,所以行星发动机才能“烧”石头。但是,氢弹的起爆必须要有原子弹(裂变弹头)做“药引子”,而现在五大常任理事国装载在核潜艇上的,实际都是三相弹,简单的讲就是在氢弹外边再套一层U238一类的裂变材料。所以美帝的W88核弹头才能做到那么小的体积就有接近百万吨的爆炸当量。而重聚变发动机,理论上讲,也需要一颗氢弹甚至冷聚变氢弹,作为点火装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火石需要运输,而不能储存于发动机边上。而且空间站上有一个关于火石运输路线的屏幕,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运输路线都是从五常出发的。最后一幕讲的是150万人运输7万颗火石,而任何一个大国政府永远不可能放任七万颗冷聚变核弹满世界溜达,即使是世界末日了,也不可能。这种级别的核扩散,比世界末日还可怕。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正确地认识到民族国家的界限的坚固性,即使是世界末日了,人类也不可能仅仅将自己视为人类的一员,而不是某某国家或某某民族的一员。对于绝大多数人类个体而言,形成一种跨国家、跨种族、跨文化的人类集体忠诚,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三体》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看法:一个人可能背叛父母、妻儿、朋友、同胞,但是我们无法说服一个普通人背叛全人类。一个恐怖分子可能以毁灭某个国家、某个族群为目的,但是力图牺牲自己、毁灭包括自己族群在内的全人类的恐怖分子,至今为止,除了疯人院之外,也不常见。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忠诚还是背叛,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其认知极限就只能达到国家这一最高的政治实体。而更重要的问题则在于,一旦危机减轻,或者,一旦出现危机允许范围内的利益冲突,人类还是会以国家的形式展开彼此的冲突的。个体认同能力的极限,人类彼此利益冲突的永恒性,最终构成了民族国家的永恒性,哪怕是世界末日了,我们也只能在“大国一致”的框架内,以国家为单位,拯救人类。

03

凡人英雄的赞歌

容我引用《超人大战蝙蝠侠》里的一句台词,蝙蝠侠站在地面仰视高高在上的有如神之子的超人时说了一句:“你不勇敢,凡人才勇敢”。同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刀枪不入,都能徒手拆坦克,都有一套冷聚变反应堆驱动的钛合金战甲,那么我们都有可能跑到战乱之地去当英雄、去匡扶正义。然而,这种英雄不叫英雄。刀枪不入的人不知道恐惧,负有神力的人不知道弱小。而只有弱小的凡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敢于抵抗诸神的怒火时,英雄才能真正地被称之为英雄。

影片中最让我惊异的,也是最反套路的一点就是,最终不是超级英雄拯救了世界,而是有着英雄之心的凡人拯救了世界。或者说,是凡人那自我牺牲的至高人性,拯救了世界。而尤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群自我牺牲的凡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主线故事一开场,就伴随着一个无名英雄的牺牲——不知名的司机老王。本来CN171-11救援队的任务不会落在主角一行人身上,是原来的司机为了保护火石牺牲之后,运输任务才不巧地落在了主角一行人身上。影片中到处都暗示着这样一群无名英雄的存在,最后一幕在AI宣布救援失败时,背景之中还一闪而过了三个冻僵的身影,他们直到死亡之前的最后一刹那,还在保持着推拉火石的身姿。通过主角一行,我们能看到重启一座发动机的代价,然而,影片最后一幕点燃木星之时,转向的发动机不是一座,而是三座。雅加达、新加坡、苏拉威西三座发动机同时转向,这背后的牺牲又是何其壮阔,同时,又是多么的默默无名。覆盖着星条旗的美国人,返回救援的韩国人,自杀的日本人,放弃回家的俄国人,以及千千万万牺牲在路上的人,他们无不诉说着凡人的勇敢与崇高,每一个牺牲都是一座丰碑,但都是无名的丰碑。

总之,这真的不是一部“太空战狼”拯救世界的民族主义大片,而是一部赞美人性,歌颂凡人的太空歌剧。影片中真正赞美的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是那万千凡人内心深处,在面对极限危机之时,不证自明的自我牺牲精神。在现实世界,我们看到海难之中,那一排排的绅士,静坐船舱之中,将生的希望让给妇女儿童。我们看到汶川地震之中,为了不让救援人员继续冒险,而自我牺牲的老人家。我们更看到,在天津大火之中,那逆行的身影,那全灭的消防中队。可以说,自我牺牲正是我们每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都有可能迸发出来的可与诸神比肩的至高美德。而正是这一至高美德,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光辉未来。

超级英雄的自我牺牲,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如果能够牺牲自己拯救人类,我相信大多数勇敢的人都能做到。在你牺牲之后,会有你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会有你的雕像矗立于世界之巅,万世百代都传颂着你的美名。只要略有英雄情结的人,恐怕都不会拒绝这一伟大的诱惑。但是,无名的牺牲呢?你仅仅是万千牺牲之中的一个,没有人会记得你,没人会传颂你的美名,世界各地也不会有你的纪念碑。你的牺牲只是伟大事业的一个数字,留下的只有亲人实实在在的悲伤。这样的牺牲,还会很吸引人吗?我相信,如果国产电影能够在未来传递什么足以普世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凡人的勇敢与无名英雄的牺牲,应该能够成为美式超级英雄与美式价值观的一个绝佳的竞争对手。

✪本次推送 | 王颖

筑土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