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学

上古医派

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 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经。其书之传最古者,在医经当推《黄帝内经》,《汉志》作十八篇,皇甫谧以《素问》、《针经》各九卷当之。所谓《针经》当与今《灵枢》相出入,《素问》则即今本也。其说如后。

《素问》考证

素问之名,昉见仲景《伤寒杂病论》集。(言论所以集(此书之意,宋本如此,后世刻本改为自序,非。)或疑仲景所撰用者, 未必即今《素问》。然《北齐书·马嗣昭传》,有传综经方、《甲乙》、《素问》之言;《北史·崔或传》,又有以《甲乙》、《素问》善医术之语;《南史·王僧孺传》,亦云侍郎金元起欲注《素问》,访以贬石。金元起,即世所称全元起,字以形近而讹[2]也,则其书自汉以来,医学传习未尝失墜可知矣。至唐王冰注之,乃大明于世。(惟《刺法》《本病》二篇,冰本亦阙。宋刘温舒作《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始以此二篇附刊于后为一卷,称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嘉祐中,遂以此二篇附刊于王本之后,颇不可信。《宋史·艺文志》载《素问遗篇》四卷,其卷数亦不符也。《明史·艺文志》载赵简王补刊《素问》一卷,谓世传王冰注本有阙 简,王得全本补之。案:简王所刊,即世所传赵府居敬堂本,其所刊者,亦即此二篇也。)

《素问》之素,王冰释之为本,不过望文生训耳。案:《云笈七签》引《真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病,黄帝问之而作《素问》。与《孔疏》所引之说相符,当系古义。可见今之《素问》,实为古代素女脉诀一派之学,扁鹊传之,故继之而作《难经》也。

难经考证

八十一难之名,亦见仲景《伤寒杂病论》集。皇甫谧 《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 八十一,为《难经》。隋萧吉《五行大义》、唐李善《文选七发注》引此书文,并称《黄帝八十一难经》。《隋书·经籍志》亦载,《黄帝八十一难》二卷。其以为秦越人作者, 实始唐杨玄操,其言云: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钞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既弘畅圣言,故首称黄帝。(见《史记》扁鹊列传正义。)案:《史记》扁鹊列传,称天下至今言脉者由扁鹊,则素女脉诀之学,扁鹊实传之。玄操所言,必非无据,惟史公此传,所包甚广,玄操云云,似亦误以扁鹊二字为越人一人之称号也。(又案:《文苑英华》载王勃《难经·序》云:《黄帝八十—难》,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越人始定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曾夫子。曾夫子讳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云云。其说自不可信,然亦可见此书自唐以前确有授受源流。)

灵枢经考证

针灸派最古之书,当推《灵枢经》,然或以当皇甫谧 所称之《针经》,谓即《汉志·内经》十八篇之九,则非 也。案:谧之言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 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 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见《甲乙经》。) 后人以今《灵枢经》与谧所称之《针经》,卷帙适当,且 其文与《甲乙经》多相复重,断二者即一书。且云《灵枢》之名,《隋志》不载,而有《黄帝针经》九卷、《九灵》十二卷。至《唐志》则并无《针经》之名,但有《九 经》十二卷。宋绍兴中,史崧乃以家藏旧本《灵枢》献 之,盖《隋志》之《九灵》,即《唐志》之《九经》,其 《针经》即史崧所献之《灵枢》,当唐暂晦,至宋乃出也。然《宋史·哲宗纪》,元祐八年正月庚子,尝颁高丽所献 《黄帝针经》于天下。元祐、绍兴,相距几何时,虽遭丧乱,岂有即亡之理?纵云已亡,校理者岂皆不及见,而误谓崧家藏旧本久晦复出耶?则宋时实不以此书为《针经》 可知。吕复《群经古方论》,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与《唐志》所载卷数不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好事者从《内经·仓公论》中钞出,名为古书,亦毫无实据。予谓此等专门家之书,昔时传者颇多,皇甫谧所见已有三种,实尚不止此数也。《灵枢》亦此类书之 一耳,必欲以配《素问》为《内经》十八篇之九,固非。然其确为古籍,则断断无可疑矣。(《针经》等书,当皇甫谧时,必已极难读,所谓错互非一也,故谧重定之为《甲乙经》。《甲乙经》既成,当时必推为善本,《针经》等书遂罕传习,观马嗣昭与崔彧传皆以《甲乙经》与《素问》并举,可知其书遂在若存若亡之间,隋时仅存,迄唐而亡,至宋乃复得之高丽,固理之可信者也。)

《神农本草经考证》

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纪、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所在为之劝驾,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十人。)及《楼护传》,(传云:护少随父为医长安,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乃学科之名,非书名也,故《汉志》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无以本草名者。至梁《七录》,乃有《神农本草经》之名,而《隋志》同之,则犹今人言药物学书耳。(神农本草四字,为学科之名,经字为书名。)盖针灸之术,必深明于人之藏府经脉,非若药剂之易施,其为用较广,故其书亦较通行也。其著之简策,盖亦在晚周之时,陶弘景所谓与《素问》同类者也。其书专家相传,颇多窜乱,至弘景始从事于校理。其言云:世传《神农本草》只此三卷,所出郡县,多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案:仲景、元化,为当时医家两大师,故举以概其余。言若仲景、元化一流人,非实指仲景、元化也,下吴普、李当之徒同。)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徒,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_,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杂,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知识亦有浅深。余辄苞综诸经,研括繁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别品》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合为七卷云云,盖合诸专家所传,而折衷于一是也。自是以后,历代相因,屡加修辑。其在唐显庆中,苏恭、长孙无忌等,奉敕所修者,世谓之《唐本草》,亦曰《唐新修本草》孟蜀时韩保昇又奉命重修,稍增注释,世称《蜀本草》。宋太祖开国,命刘翰、马士等修辑,士又为之注。先是唐开元中,有陈藏器者,撰《本草拾遗》十卷,以补《名医别录》之阙,及是亦采入焉,是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后以或有未合,又命翰等重加详定,为《开宝重定本草》。嘉祐时,掌禹锡奉勅加注,为《嘉祐补注本草》。大观中,蜀人唐慎微,兼合诸家,兼采经史中言医事者,随类附入,名曰《证类本草》,于诸本中称最善焉。盖自李时珍《纲目》以前,官修者凡五,私修者凡二,实皆以隐居所修为蓝本,而辗转附益者也。

古代所传之《神农本草经》,至陶弘景时已多窜乱,弘景始为之分别,于旧所传者,书之以朱,后来所附益者,书之以墨,其所分别,固未必尽当,然终相去不远。嗣后辗转相传,淆乱又甚。《开宝新详定·序》,所谓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异者也。然淆乱虽甚,其区别卒未尝废,至《证类本草》犹然。后世考古之士,斤斤焉欲求《神农本经》之真面目于百一者,其所据犹《证类本草》之黑白文也。《证类本草》清代所传,凡有二本:一为明万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本,前有大观二年仁和县尉艾晟序,《书录解题》称为大观本品合二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别品》[2]三百六十五, 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合为七卷云云,盖合诸专家所传,而折衷于一是也。自是以后,历代相因,屡加修辑。其在唐显庆中,苏恭、长孙无忌等,奉敕所修者,世谓之《唐本草》,亦曰《唐新修本草》。孟蜀时韩休昇又奉命重修,稍增注释,世称《蜀本草》。宋太袓开国,命刘翰、马士等修辑,士又为之注。先是唐开元中,有陈藏器者,撰《本草拾遗》十卷,以补《名医别录》之阙, 及是亦采入焉,是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后以或有未合,又命翰等重加详定,为《开宝重定本草》。嘉祐时,掌禹锡奉勅加注,为《嘉祐补注本草》。大观中,蜀人唐慎微,兼合诸家,兼采经史中言医事者,随类附入,名曰《证类本草》,于诸本中称最善焉。盖自李时珍《纲目》以前,官修者凡五,私修者凡二,实皆以隐居所修为蓝本,而辗转附益者也。

古代所传之《神农本草经》,至陶弘景时已多窜乱,弘景始为之分别,于旧所传者,书之以朱,后来所附益 者,书之以墨,其所分别,固未必尽当,然终相去不远。嗣后辗转相传,淆乱又甚。《开宝新详定·序》,所谓朱字 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异者也。然淆乱虽甚,其区别卒未尝废,至《证类本草》犹然。后世考古之士,斤斤焉欲求《神农本经》之真面目于百一者,其所据 犹《证类本草》之黑白文也。《证类本草》清代所传,凡有二本:一为明万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本,前有大观二年仁和县尉艾晟序,《书录解题》称为《大观本草》盖因此;一为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前有政和六年提举医学曹孝忠序,故此本亦称《政和本草》。二本相较,大观本朱书墨盖,较为分明,而《四库》转以政和本著录,非知言也。厥后孙星衍及从子冯翼,(字凤师。) 校辑《神农本草经》,所据者即大观本之黑白文也。又就《御览》所引,云生山谷川泽者,定为《本经》,其有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刻入《平津馆丛书》中。然《神农本经》,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载其目,与孙氏所辑大异,其后顾观光(字尚之。)又别辑一本,刻入《武陵山人遗书》中,则皆以李氏所载为据者也。平心而论,时珍网罗虽富,辨别古籍,初非专长,其所厘定,岂能胜于唐慎微。然《开宝新详定·序》已云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异。则慎微所定,又岂必近古乎。又况泰和中所刻政和本,有大定己酉麻革序及刘祁跋,并云:中阳张存惠,将寇宗奭《本草衍义》增入,而大德本亦然,盖元人复刻时又从金本转录也。则今所传《证类本草》又非唐氏之旧矣。(日本望三英有刻本,云系家藏旧本,未为张存忠所窜乱,不知信否。)如是而欲引为古据,不亦谬乎。要之古书之传播愈广者,其窜乱亦愈甚,今日医家各种古籍,皆尚可从事校理,独《本经》则竟无良策也。(《汉志》所谓经方家,当兼方药二者言之,然后世方书,传者极多,而本草则只此一种,且不 必后世,即《汉志》所载十一家,其九家固为方书也。《汤液大法》三十二 卷,不知为方书抑药书,《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周礼·贾疏》引作良药,孙星衍谓禁字当讹,食药即本草之类。又《周礼·郑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其治合之剂,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贾疏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或出陶氏所传之外,然亦仅此耳。盖古代格物之学不明,只知用药以疗疾,而不复知考求药性之本原,今人所谓知有术而未足与于学也。)

《伤寒杂病论考证》

《内》、《难》、《本经》而外,医家古籍,无过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案:史载仲景书目甚多,梁《七录》有《黄素方》二十五卷,《伤寒身验方》一卷,《平病要方》二卷;《隋志》有《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新旧《唐志》亦载《仲景方》十五卷;《宋志》又载《脉经》、《五脏荣卫论》、《五脏论疗》、《疗黄经》、《口齿论》各一卷。陈自明云:男子妇人伤寒,仲景治法别无异议。比见民间有《妇人伤寒方》,书称仲景所撰,而王叔和为之序,以法考之,间有可取,疑非古方,特借圣人之名以信其说于天下也。观此则诸史所载,亦不免依托矣。孙真人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其所秘者,岂果尽出于仲景哉。盖自汉而后,明于针灸者惟元化独传,长于方药者则仲景最著,二人实为当时两大师,故从而依托之者众也。(观魏晋而后论列医家者,恒以元化、仲景二人并举可知。)然书虽不必果出仲景,其中亦必多存古方,而今竟无一传者,可惜也。(范陈二史,皆不为仲景立传,论者多疑之。余谓此无足异也,古之视医,不过执伎事上之流,越人、元化,盖亦后世草泽铃医之类耳。仲景尝为太守,则史家不复厕之方伎之列矣,然医家则固奉为大师也。)

(0)

相关推荐

  • 灵素之问 | 甲乙序与黄帝内经

    今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北宋为什么要编<新唐书> ...

  • 【医经钩考】“医经”与“经方”小识

    金栋按:以医学学派.中医典籍而言,据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与"经方"之别.以今通行本而言, 所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 ...

  • 《中国医学源流论》谢利恒先生传

    (前排右一) 君武进谢氏,名观,字利恒,世居县西北之罗墅湾.罗墅湾滨孟河,孟河号多名医,君祖葆初先生其一也.父钟英先生,精舆地之学,工古文辞,为世名儒.君少承家学,性又颖悟,年十二,毕五经四子书.于古 ...

  • 《中国医学源流论》总纲

    中国医学源流论序言 武进谢利恒先生,于编辑<中国医学大辞典>后,复著<中国医学源流论>.取数千年来各家学说,上起炎黄, 下迄近世,考其源流,别其枝派,原原本本,若网在纲,启后学 ...

  • 《中国医学源流论》 古代脉学 古代针灸学

    古代脉学 脉学原起亦甚古,近人多诋其术之不足恃.然古言四诊,切本居末,后世医论,遇有证脉相违者,亦多主舍脉从证,间有主舍证从脉者,则必逆知此证将有变动,不当徒泥目前之证以施治,而此证究竟将有变动与否, ...

  • 《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史、医案、医话、医家考订学、医家丛刻​

    医史 医史之作,实始于宋张季明之<医说>.季明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足,乃先采缀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以成是编,(见罗琐序文.)其书杂采说部,颇伤芜杂.明余弁< ...

  • 《中国医学源流论》地方病 结论

    地方病 地方病者,限于一方水土之病,而有一方治疗之法,不尽通行于各地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早计及之.吾国地大物博,跨有寒温热三带,面积之广,等于欧洲.是以水土气候,人民体质,各地不同 ...

  • 《医学源流论》劫剂论

    ​    <医学源流论>劫剂论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罔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猫 ...

  • 中国最牛15所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

    本期推送还有↓↓↓ PPT演示版下载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15家实力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 备注:以下院校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补充 NO.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 『古文经典』医学源流论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医学源流论 朝代:清朝|作者:徐大椿| <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 ...

  •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 涉猎医书误人论/原文/译文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 涉猎医书误人论 人之死,误于医家者十之三,误于病家者十之三,误于旁人涉猎医书者,亦十之三.盖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若全体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举以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