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新发现两件王羲之法帖真迹

作者:罗明端

王羲之(303—361年)是东晋时期乃至后世一千多年最杰出的书法家,书法史上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善写隶、草、行、楷多种书体,笔势委婉含蓄,风格平和自然,健秀遒美,自成一体,书帖被历代皇家收藏,成为社会心慕手追的墨宝,历史上多次发生皇家以重金征集搜刮王羲之书帖,后遭战乱焚毁,传世当代几乎绝迹。当代有数百件王羲之书迹多是法帖或唐宋摹本。法帖又称法书,通俗的说就是字帖,即把王羲之书写的墨迹,雕刻为拓印模板,上色拓印即成为一张张字帖,满足社会临帖学书或欣赏收藏所需。

拓印法帖模板有阴刻与阳刻之分,法帖为黑底白字的是阴刻,黑字白底的是阳刻,当代所见王羲之墨迹,不是白底就是黑底的拓印本,另一种是后世模仿临写的摹本。那么历史上制作拓印模板的真迹还在吗?早已轶失社会无踪无影。

民间收藏新发现两件王羲之法帖真迹,一件是草书《吾唯帖》,一件是行草《日月如驰帖》,分别介绍如下:

一、《吾唯帖》

《吾唯帖》列入王羲之书法全集目录(全集约二百余帖),此帖曾收刻于《绛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等名帖。该书帖有三种版本,其一版本如下(图1)。

释文:吾唯辨辨,便知無復日也。諸懷不可言。知彼人已還。吾此猶有小小往來。不欲來者其野近,當往就之耳。不大思其方,不见可久理,而任之者悠然,此可叹息。

民间收藏《吾唯帖》真迹本与上帖略有不同,一是书写格式不同,二是上图画红圈处文字未写,图示如下(图2)。

法帖与真迹本的书写格式区别是,法帖是按尺牍格式书写、制模、拓印的,尺牍是古代信函所用长约一尺的书简,未发明造纸以前,尺牍使用竹木或丝帛书写,是古代使用最早应用最多的书信载体。从尺牍单列所写字数推算,《吾唯帖》单字规格大小约为3—4厘米。

真迹本书写格式是手卷本,纵高约28厘米,每列书写3—4字,单字规格大小约7—8厘米。真迹本与法帖对比,单字规格要大出法帖一倍有余。

为便于比较真迹本与法帖书迹,以下把真迹本书迹排列为与法帖相同格式进行对比(图3)。

可见真迹本与法帖书体雷同,略有差异,真迹本书写的更为气韵生动,运笔流畅,王书风格一目了然。

二、《日月如驰帖》

《日月如驰帖》也是列入王羲之书法全集目录的作品,唐代褚遂良记《右军书目》行书第十卷曾记载此帖。唐代张彦远著《法帖要録》卷十《右军书记》著录此帖。法书名帖《宝晋斋帖》、《大观帖》、《玉烟堂帖》等收刻此帖。《日月如驰帖》法帖图示如下(图4)。

释文:日月如馳,嫂棄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

民间收藏真迹本《日月如驰帖》图示如下(图5)。

民间收藏真迹本比法帖多写了后段十余字(图5画红圈部分)。

《日月如驰帖》法帖也是与真迹本书写格式不同,法帖是尺牍格式,真迹本是手卷格式,真迹本单字大小约7—8厘米,比法帖单字规格要大出一倍有余。

以下把《日月如驰帖》真迹本分段列图放大欣赏(图6—10)。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日月如驰帖》笔法体现出王体行书特点,相同笔画有曲直,相同偏旁有宽窄,相同单体有疏密,相同个字有差别,大小和谐,长短得体,既有一笔不苟的行楷笔法,也有龙飞凤舞的行草书风,神气畅然,清秀飘逸,挥洒自如,相映成趣。

《吾唯帖》、《日月如驰帖》的真迹面貌展示到此,笔者为何要把上两帖归为一篇文章介绍呢,是因为两帖共有历史传承遗迹的相同方面。

1、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为两帖题首。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宋皇室宗亲,元初官员,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官至一品任翰林学士、荣禄大夫等。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以书法与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书法善写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楷书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为《吾唯帖》题首是“晋王羲之行草真迹”,为《日月如驰帖》题首是“晋王羲之行草神品”。题字书写端正,落款本名,以示恭敬(图11)。

2、元代文学家、书法家虞集为两帖作跋。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元朝官员、学者、诗人、书法家。虞集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累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奉大夫等,与同代文学诗书名人并称“元儒四家”、“元诗四大家”之一。

虞集为两帖所作跋文的文意基本相同,略有语句差别,不吝笔墨写下近百字赞誉之词,在唐宋元时期书帖跋文一般写的比较短少,写下如此冗长跋文是比较少见,可见虞集尽显文采表达对“书圣”王羲之的敬仰之情(图12—13)。

此两帖还有元代词曲书画家张雨(1283—1350年)、元代文学书法家周伯琦(1298—1369年),分别在虞集跋后题字。赵孟頫、虞集、周伯琦三人同任翰林院学士、修撰等官职,张雨是与以上三人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名人,隐迹于黄冠道士之伍,曾被元仁宗皇帝慕名请其入朝为官,张雨坚辞不仕。以上四人的生卒表明,生前曾有众多交集,更不用说赵孟頫是虞集、周伯琦所在翰林院的主管领导。此两帖何缘由赵孟頫、虞集等一同题首作跋呢?可能是两贴为皇家内府库藏,尚未装裱,被翰林院整理文献发现,即邀赵孟頫等人鉴赏,恭请赵孟頫题首,其余人员作跋,题跋先后顺序的论资排辈意味明显。从赵孟頫、虞集题写的纸张墨色几乎相同的情况可判,对两帖题跋或是同时完成,四人联袂为“书圣”墨宝题字,整理完备头尾提供装裱,方便日后鉴赏与收藏保存,书卷故没有在元代以前的唐宋名人留字。

3、皇家内府收藏印记。《吾唯帖》与《日月如驰帖》的皇家内府收藏钤印几乎完全相同,都有宋理宗“辑熙殿宝”,金章宗“明昌预览”,元文宗“天历之宝”,明内府“广运之宝”,清乾隆“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预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八徵雮念之宝、古稀天子、寿、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御书房鉴藏宝、烟云无尽藏”,清嘉庆“嘉庆御览之宝”,清宣统“宣统鉴赏、宣统之宝”等钤印。

两帖皇家收藏钤印相同说明,两帖或存放一起,在宋理宗之前尚未有皇帝鉴赏留迹,在元文宗之前尚未被装裱成为头尾齐备的完整书卷,在元文宗之后两卷或由同一传世路径流传明、清两朝,被多位皇帝鉴赏并钤印留迹,如此这般保留下来了,才有两卷书帖上的皇家收藏钤印相同一致(图14)。

4、社会名流收藏钤印。两帖钤盖的三十余枚印迹,其中皇家内府收藏钤印占一半以上,其余社会名流收藏钤印多是晚清时期。不过在《吾唯帖》上有明末大收藏家项子京的“天籁阁、项子京家珍藏”两枚钤印,或是反映了一段历史轮回的插曲。《吾唯帖》或在明末从皇家内府流出宫外,辗转到项子京手里,项子京出身望族世家,富甲一方,淡于仕途,把精力与财富投入收藏,收藏规模空前绝后,蜚声中外。然而在项子京收藏几十年后改朝换代,大清军队南下攻破嘉兴城,项子京家族几世收藏财富被劫掠,一部分被送往顺天府(北京)大清皇室,《吾唯帖》又重归皇家收藏,两帖都被纳入皇家书画收藏目录《石渠宝笈》。

其余社会名流收藏钤印多是晚清时期的官吏富商收藏家,有梁清标、潘仕成、安岐、伍元蕙、沈树镛、方浚颐、汪士元、缪荃孙、吴荣光、庞元济等。尚有几枚印迹迷糊不清,无法辨识。

至此,民间收藏新发现王羲之两件法帖真迹本的情况如上,毫无疑问真迹本是王羲之对自己所写的尺牍本,另以行草书体抄写为手卷本保存传世,手卷格式文本与尺牍法帖文本,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文字内容各有增删,书写异同各有体现,这些表明真迹本绝无可能是摹写法帖的文本。民间收藏王羲之《吾唯帖》、《日月如驰帖》的法帖真迹本的发现,无疑是推翻所谓王羲之真迹无存观点的又一例实证。

2021.9.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