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强敌,应当硬碰硬还是委曲求全?肢解突厥的隋朝告诉我们经验

古时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大敌人,向来是那些一茬茬冒头的“北狄”。秦末群雄逐鹿,让匈奴得以趁机崛起;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养成了空前强大的突厥。好在跟它们对位的是汉朝、隋唐,中原文明不仅战胜强敌、还迈上了巅峰。

关于跟突厥的博弈,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一战灭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的壮举,但少有人了解隋文帝杨坚“圣人可汗”的成就。

隋唐一体,唐朝对外开拓的辉煌成就,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并且,纵观整个古代史,隋朝的对突厥战略可谓“独树一帜”:它并非采取传统的军事、外交手段,而是恩威并施、合纵连横、分化瓦解、逐步渗透,通过一套立体组合拳,高效地肢解了曾让人窒息的强敌。这种方式,在任何时代都极具借鉴意义。

南北朝期间,北方曾出现了柔然这一强盛的草原政权。但面对出身游牧、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柔然一直没搅起什么风浪,最终惨遭自家的“锻奴”突厥覆灭。

突厥的运气就好得多。在它崛起期间,恰巧碰上北魏一分为二、中原三足鼎立的大好局面,这也让其迅猛成长为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其实际控制区甚至超过了巅峰时期的匈奴。

就军事力量而言,当时的突厥是公认的东亚霸主,中原两大政权北周、北齐争相与它交好,北周宇文氏甚至不得不与其和亲、向其称臣。

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迎娶突厥木杆之女,册立为皇后;公元580年,宇文泰孙女——千金公主嫁给佗钵可汗。佗钵死后,她又遵从突厥习俗续嫁摄图,也就是沙钵略可汗。

当时的中原王朝有多谦卑?佗钵可汗在位时,北周、北齐争相砸下重金讨好突厥,以至于佗钵得意地吹嘘:“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这是十足的奇耻大辱。

到了公元581年,杨坚建隋,停止了向突厥进贡,这让早已习惯了躺赚的对方极为不满不满;同时,出于对杨坚篡周的愤恨,千金公主也不断怂恿沙钵略可汗南侵;加上当时的草原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多种因素叠加,突厥人决定联合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的队伍共同入侵。

当时的突厥“控弦数十万”,而隋朝正值草创,且在南边面临陈朝的军事压力。因此,隋文帝杨坚起初较为担忧,他“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也就是采取修筑长城的传统方式来应对。巧的是,长孙晟此时从突厥返回。

一年多前千金公主外嫁,长孙晟被挑选为使者护送,北周原本是想依靠他的过人骑射技能在突厥人面前挣面子。

但没想到的是,长孙晟不单单是挣足了脸面:他凭借一箭双雕的神技征服了突厥人,被留在草原一年多,每天跟着包括沙钵略可汗在内的突厥贵族们四处游猎、谈笑风生。在这期间,他刻意厥结交各部首领,把各部情况探得一清二楚;同时,他还借着游猎之际,把突厥的地形悉数掌握,获得了中原人极难接触的情报资源。

回到长安后,长孙晟系统地向杨坚汇报了突厥的情况,并提出了应敌之策。他建议,在结合军事手段积极防御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突厥各部大小可汗并立、相互之间并非铁板一块的现状,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方针,制造、激化矛盾,策反、离间,造成突厥内部分裂。

582年,突厥大举进犯,“突厥悉发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万入长城”。早有准备的隋军顽强反击、浴血奋战,成功挫败了敌人的势头。(期间上演了达奚长儒2000人对抗十万突厥的震撼战例)

同时,根据长孙晟的建议,隋朝拉拢西边的达头可汗,故意抬高其待遇、引起沙钵略愤恨;长孙晟本人亲自潜往突厥,依靠自己的人脉在突厥内部安插卧底:“深布心腹,诱之内附”。

“反间既行,果相猜贰”,突厥人果然中计。比如在公元582年的入侵行动中,突厥一度突破了河西防线,所过之处、六畜皆尽,正当他们作势乘胜追击时,达头故意跟沙钵略唱反调,长孙晟也通过沙钵略之子在突厥后方制造谣言,突厥大军只能回撤。

扛过了第一波攻势后,隋朝对对突厥人发起了全面分化战略。短短几年中,曾经强大的突厥就一分为二、东西对立:

达头可汗首先被隋朝拉拢,随后阿波可汗也被长孙晟撺掇得与沙钵略反目成仇。

公元583年,沙钵略偷袭阿波牙帐、杀掉其母亲,双方彻底翻脸;

随后阿波西逃、投奔达头,两人集结十万铁骑挥师东进,与沙钵略连年互殴;

随后,阿波的弟弟贪汗可汗、沙钵略堂弟地勤察也投奔了阿波,沙钵略的实力被大大削弱。

就这样,曾经横据草原、东西上万里的突厥帝国一分为二,形成了以达头为核心的西突厥、以沙钵略为中心的东突厥。

史书称,双方“连兵不已,各遣使诣长安请和求援”;一年前还大军压境中原的突厥人,突然陷入了内乱的泥潭,再也无法发起像样的对隋战争,从此由盛转衰,隋朝也赢得了恢复国力、建设新帝国的宝贵时间。

公元584年,在西突厥、隋朝的两线压力下,曾经嚣张的沙钵略实在扛不住了,只好主动请求向隋朝称臣。

咱们别忘了,长孙晟的战略是“离强而合弱”,此时的达头实力愈来愈强,已经打破了东西突厥的平衡。于是,为了牵制西突厥,杨坚通过让千金公主改姓杨、认自己为父的方式,与沙钵略建立了君臣、翁婿关系;

随后隋军亲自下场对西突厥进行敲打,成功帮助东突厥度过了岌岌可危的局面,也让沙钵略越发死心塌地的归顺隋朝。

经过多年的积蓄实力,到了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天下,南方的军事压力消失;而东突厥的沙钵略已死,在位的是都蓝可汗,对隋朝的态度有所不同,加上大义公主(即千金公主)的煽动,公元593年,都蓝“不修职贡,颇为边患”,双方关系恶化。

但这对此时的隋朝而言无异于小菜一碟,何况长孙晟还在。在通过和亲等方式的拉动、煽动,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与都蓝反目成仇、势同水火。

公元599年,都蓝与西突厥达头可汗结盟,对突利所部发动突袭,双方在长城外血战,落败的突利被长孙晟带进长安,被杨坚封为启民可汗。

随后,启民所部被安置在朔州(河套地区),长孙晟修筑大利城对其进行扶持。同时,隋军在高颎、杨素的率领下对达头、都蓝进行反击,双双获得大胜,成功遏制了对方的势头。

公元599年底,都蓝被部下所杀,西突厥达头可汗自立为布迦可汗,企图统一突厥。杨坚则兵分两路,杨广、杨素出灵武道,杨谅、史万岁出马邑道,对达头进行打击。

双方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在隋军的攻势下,达头仓皇西逃,弱小的启民可汗掌控了东突厥,他向杨坚上表表示:“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染干如枯木更叶,枯骨更肉,千世万世,常为大隋典羊马也。”

染干就是启民的名字。其后十多年里,东突厥一直对隋朝百依百顺、俯首称臣。直到杨广在位后期,由于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加上负责外部事务的裴矩政策失误,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反叛,并在公元615年将隋炀帝围在雁门。

此后,由于隋朝内乱愈演愈烈,东突厥再度崛起、号称控弦百万,并且扶持北方的各路枭雄、制衡中原,连李唐王朝起事之初也向其借力。直到李世民在位后才一举解决了这一祸患。

隋朝的对突厥战略极为聪明。它既不像南北朝时期那样一味忍让、委曲求全,也不像大部分王朝那样纯粹以武力较高下,而是两条腿走路:依靠强大的实力军事打击,同时通过分化、扶植、离间、挑拨,使得突厥陷于内讧、如同自废武功,无法形成凝聚力。这种智慧经验,时至今日仍值得汲取。

当然了,这种成功经验的最大前提,就是自己必须够强大、够团结,两者缺一不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