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九)
胃脘痛(七法)
胃脘痛早期多与情志不遂有关,直接影响食欲。本证一定与心绞痛鉴别清楚,有时冠心病误诊为胃脘痛,是极危险的医疗事故。长期的胃脘痛,一定要详细检查,应考虑是否有早期癌变。
(一)疏解郁结以缓其痛,调达气机治在肝胃
恼怒之后,或过度忧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脘时痛,胸中满闷,时或太息,有时气窜脘痛。治当疏调气机,以缓胃痛,宗四七汤方意。
苏叶、梗各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香附10克
加减法:
若郁久化热,脉象日渐弦滑,舌尖部起刺,可加金铃子6克、炙玄胡3克(研冲)。
若湿邪较重,舌胖苔白腻,当加炒官桂1.5克、炮姜炭1.5克。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六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
(二)疏理气机,兼泄肝热.以缓胃痛
肝气郁结,久则化热,心烦梦多,舌干脉弦。治当苦泄肝热,疏调气机而缓疼痛。
炒川楝10克 元胡粉3克(冲) 吴萸1克 马尾连10克 香附10克
加减法:
若有湿郁,苔白,脉沉涩,当再加疏调气机之品,如:苏、藿梗各6克、佛手片6克、绿萼梅6克。
若内伤食滞,舌苔黄厚,大便秘结,或腹胀不运,时而呕恶,可加焦三仙、保和丸之属,以消导积滞。
(三)苦泄折热以制其酸,疏调气机而缓疼痛
热郁化火,心烦善怒,形瘦面红,口干且苦,嘈杂呕酸,喜冷畏热,苔多糙黄,脉象弦数。可用苦以泄热,疏气缓痛法。
苏梗10克 旋覆花10克(包) 半夏曲12克 香附10克 马尾连10克 吴萸1克 川楝子10克 乌贼骨15克(打)
加减法:
若热郁日久,深入血分,可加生蒲黄10克(包)、五灵脂10克,或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
若久病入络,面色黑浊,形体消瘦,可用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调养气血。
若血虚肝郁,可用逍遥散法,养血为主。
若标热重时,可先折其热,俟热除再行养正。
(四)甘寒养胃阴,活血以缓痛
病久阴分不足,阴虚则阳亢,亢必化火,虚热阴伤,形瘦口干,心烦梦多,小溲赤黄,五心烦热。用养阴活血缓痛方法。
沙参12克 川楝子12克 麦冬10克 生香附10克 炒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0克(包) 生白芍12克 吴萸1克 马尾连10克
加减法:
若有气机失调,仍当暂用疏理气机之品,俟气机调畅,再行本法治之。
若属阳气又虚者,用药宜缓,甘寒之品少用,并可暂用温化之味,俟阳气恢复,再以泄热育阴为法。
(五)行其气兼以活血,化瘀滞而缓疼痛
胃痛日久,久痛及络,络脉瘀阻,痛有定处,势如针刺,面色滞暗,舌质暗有瘀斑,脉沉涩,当以本法治之。
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0克(包) 川楝子10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茜草10克
加减法:
若有肝郁气滞,可加疏调气机之品,如香附10克、木香6克、佛手10克。
若体弱气血双亏者,可加用益气养血之药,气血同补,如黄芪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甘草6克。
若阴伤肝热,可加育阴柔肝之味,如白芍、当归、枸杞子,丹参等。
(六)甘温以养中焦,调血而缓其痛
素体阳虚气弱,面色萎黄不华,少气倦怠,四肢不温,胃脘隐痛,饥则尤甚,得食稍缓,痛处喜暧喜按,漾吐清水,舌胖苔腻,滑润液多,脉象虚濡沉迟。每因过劳或受冷、过饥则诱发作痛,可用温养中焦,调血缓痛方法,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炙草6克 炮姜1.5克 大枣14枚 当归10克 饴糖30克(冲)
加减法:
在阳虚气弱时,可增黄芪至30~60克、党参10~20克、白术10克。
若在气虚的基础上又见明显血虚,即加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料豆衣6克、川芎6克、熟地10克,砂仁6克。
若在服药过程中,又加气郁,当即改方,用疏调气机之药,暂去甘温补中之品。
若有宿滞,或消化欠佳,可于方中加保和丸10克(包煎),或枳术丸10克(包煎)、焦三仙各10克。
本证虽然是气血虚弱,但不可专赖补药,一定要增强锻炼,促进胃肠功能好转,加强吸收能力,以利早愈。
(七)香运和中以开其胃,消导食滞以缓疼痛
饮食不节,食滞内停,胃脘作痛,脘腹胀满,嗳腐食臭,味如败卵,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舌苔黄厚,脉来弦滑。用香运和中,消食导滞方法。
砂仁3克 焦山楂10克 焦麦芽10克 焦神曲12克 半夏10克 莱菔子10克 枳实6克 防风3克
加减法:
若体质强实,舌苔老黄垢厚,大便不通,可加川军1.5~3克、元明粉1~3克。
若属老年体弱,中阳不运者,可加用枳术丸或香砂枳术丸。若在中年,可用保和丸加枳术丸,或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