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之三)‖ 三、重访还是凭吊?

2018年10月11日,我在云浮东站登上了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开启了我重访母校的旅程。行程结束后,我创作了14篇随笔散文,并以《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为名,结集出版。如今时间过去差不多两年了,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让我激动不已。母校之恋,同窗之情,此生无法能忘怀!

三、重访还是凭吊?

  按照日程安排,10月12日重访京山分院。

  早上9时多,已过从心之年的鲁金华驾驶一辆小轿车,载着李光满和我;年过花甲的鲁恩宏驾驶一辆越野车,载着唐承通和刘平治,向着150多公里外的京山进发。大约中午11:30,我们到达了京山。

京山刚刚在两个月前撤县设市,成为了湖北省直辖、荆门市代管的县级市。据百度介绍,京山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称,地处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东临安陆市、应城市,西接钟祥市,南连天门市、沙洋县,北倚随州市。总面积3520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1万人。京山市因“京源山”而得名。在新石器时代,京山是“屈家岭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在赴京山分院途中。第一次接触汉川这个地名,是初中

读《三国演义》,第一次踏足汉川大地,是2018年秋。

从左到右:李光满、鲁金华、山人

我脑海中的京山城区,还是1978年秋的京山县城,一派落后破败的景象。马路是如此的峡窄,两旁基本上是一层高的泥巴墙房子。记得第一次到京山县城,我们看到房子墙体上刷着标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对原先说在县城吃顿肉的计划是否实施,不得不犹豫起来,最后抵不住肚子的饥饿,才喝了一碗猪肉汤。

今日的京山市区,已经完全找不到昔日落后的痕迹,市容之美,比广东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和县城,不知道要漂亮多少!

  从京山市区到当年的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还有大约10公里的路程。虽然是中午11:30左右,我们仍然坚持重访京山分院后,再到孙桥镇吃午饭。

  正午的秋日十分灿烂,看着车窗外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小山,我39年前的记忆被唤醒了。那山、那田、那地,是那么的亲切。不同的是,当年低矮的土房子,如今全部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子。哒哒地走在公路上的手扶拖拉机没有了,手扶拖拉机上的人迷茫的眼神更看不到了……

  

中文系男生宿舍,当年我们7804班住第一间

鲁金华上月才与朋友来过孙桥和京山分院,因此对这里的情况非常熟悉。没过多久,他把车速减缓,回头对我们说:分院到了,当年的大门就在这里。我们随即向左边的车窗望去,当年大门前的斜坡路依稀可辨。

我记得分院当年的所谓大门。一条斜坡小道与公路相连,斜坡小道大约有二三十米,小道与公路相互间形成的夹角不到四十五度。大门有两条柱子,每条柱子都有一扇铁丝网做成的门,但我从未见过这门被关起来过,都是敞开的。大门对于京山分院来说,只是象征而已,当年的京山分院没有围墙,哪里都可以进入校园。而且,我们当时出入校园走得最多的,也不是这个大门,而是如今有门卫守卫的地方。

京山分院教学楼,如今人去楼空

鲁金华下车与门卫打招呼,说他上月来过,现在又有同学从广东回来,要看看39年前学习过的地方。鲁金华语言之甜,连树上的小鸟都可以哄下来,何况区区一位门卫?没几句,门卫被鲁金华哄得十分高兴,竟然走出门卫室,一边说欢迎欢迎!一边做出请我们进去的手势。

  我在2014年写《我的大学》时,曾在网上搜集过京山分院的历史资料,因此对京山分院的历史比较了解。它的前身是湖北省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高教厅在京山县城西8公里处的国营梭罗河林场筹办湖北省京山劳动大学。计划分中专和大专两部分办校,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规模600人,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教师从省内各大专院校调配。1966年,京山劳动大学开始招生,共3个班,150名学生。同年9月开学,设农学、农机、会计3个专业,教师有20余人。学生来自荆州地区各市、县的往届、应届初、高中毕业生。1966年11月19日,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同意,湖北省京山劳动大学改名为湖北省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省共大。1967年,国营梭罗河林场

京山分院食堂,如今衰草及膝

移交省高教厅,由省共大统一管理。1968年,学生陆续离校,学校停办。1970年,华中师范学院派人到省共大留守处联系,筹办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1971年4月4日,华中师范学院与省共大办理移交手续。当年秋天,通过推荐选拔,招收工农兵学员200人,分政治教育、中文、历史、数学4个专业,学生来自省内各县、市,教师从华中师范学院本部轮流选派。学校一边上课,一边扩建。1974年秋,招收新学员5个班,其中2个班100名学生属社来社去,在校学生共5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专任教师30人。华中师范学院拨款160万元,建办公、教学、学生宿舍楼各一栋,四合院式图书馆一座,教学平房两栋,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随着门卫请进的手势,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这些年来让我魂牵梦绕的京山分院,奔向我们当年全班男同学居住过的教室和食堂、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当年的所有建筑还在,只是斯人已去,一派衰落的景象。建筑物前面的空地,枯黄的野草已经长到膝盖高,在十月秋风吹拂下,瑟瑟如诉,似乎不甘于如今的沦落……

  

京山分院旧址竟然还有我们当年用过的凳子

在当年全班男同学住过的教室外面,我发现了一张我们当年用过的方凳子。在当年中文系女生宿舍外面,又发现了一张我们当年用过的桌子。来到故地,在一派衰落的景象中看见破烂的故物,说真的,我的心并没有一丝的欢欣,只有一阵阵隐隐的痛。

如今我们很多同学还保存着一张1979年初的全班合照,这张照片是在教学楼一头的阶梯上照的。我们6人都想在这个地方再照一幅集体照。可上前一看,阶梯已被杂树和野草覆盖遮蔽。回想39年前这里书声琅琅,如今出乎意料地荒凉,我不知道我此行应该是重访还是凭吊!

  当年的池塘,曾经被我们晨读的书声撩起过无数的涟漪,现在被一堵围墙把它隔开了。我估计,那边应该为另外一个单位所有,我们无法过去,池塘或许已经不存在,池塘过去的梨树林,也应该没有了。

  

1979年初,全班同学在京山分院教学楼前合影

李光满说,他七八年前重访京山分院时,分院成为了京山县技校,一片生机。如今行政楼前的水泥篮球场,应该就是技校留下来的。但后来技校搬迁到县城(如今的市区)去了,这里书声便从此不再。刚才进入分院,我就发现在我们全班男同学住过的教室走廊的一条柱子上,悬挂着一块长牌子,上面的文字是:湖北紫来建筑有限公司京山天菇产业园五号出菇房建设项目部。这大概是京山技校搬迁后最后使用分院物业的单位,门卫也应该是这个单位留下来看护里面的物业的。

  令我感到欣慰的,感到还有点生气的,是当年的行政楼还有人居住。站在远处看这座建筑物,在高大的香樟树掩映下,绿荫与红墙相互衬托,我竟然觉得它比39年前还美,还有诗情画意。楼前的香樟树,当年只有一丈多高,如今却高出这楼很多,浓荫亭亭如盖。我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树长得这么茂盛,这么生气勃勃,可我却老了,此次一别,我今生真的可能没有机会再回来看看了!

  

京山分院行政楼,当年的小树如今已是浓荫匝地

行政楼左边一楼的房子是当年分院的图书室,从里面的那个窗户,我当年借出过好多本上世纪50年代的文艺刊物。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没有阶级斗争色彩,或者说阶级斗争色彩不是那么强烈的文学作品,真的有点久旱遇甘霖的感觉。

  中午1时多,我们离开了分院,门卫告诉我们:明年这里要拆建了。我想,拆建之后,我们这些当年的学子回来,也许会感到世事的沧桑,惊叹社会的巨变,但绝对不会感到校园衰落,故地悲凉。

  让京山分院以被拆迁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