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纂修县志朱邹二人执笔 革除冒籍东西两县呈文

第八回

纂修县志朱邹二人执笔

革除冒籍东西两县呈文

南江古韵(来自网络)

话说林致礼知县在开凿东、西圳和开通西山大路后,觉得自己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必须在这方面下些工夫才行。于是在东门外、西门内、南门内兴建了3间社学。林致礼知县为什么一下子兴建了3间社学?区孟贤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写的《三关义学记》中说,是因为西宁县地处山区,瑶族人、僮人杂处,习俗愚钝浅陋,他认为移风易俗最有效的办法是兴办教育,因此兴建三关社学,聘请文人教导儿童,从此鄙陋粗野的百姓才知道读书学习。林致礼一下子兴办了3间社学,其气魄是足够大的。此外,万历十七年(1589年),林致礼还批准封门守御千户所千户刘刘元威在葵岭设立葵岭社学,对僮族儿童进行教育。

林致礼知县在文化建设上最大的动作是编修《西宁县志》。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诏令天下郡、县、卫、所修纂志书,督促编呈方志。正德时已出现“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的局面。到嘉靖、万历年间,达到了鼎盛。林致礼知县编修《西宁县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他认为,西宁县确实到了必须修志的时候了。从建县到现在,已有10多年,期间西宁县做了大量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砍掉树木开垦出很多田地,完成田地丈量工作,确定了赋税;驻扎了军队,研究落实了军饷;建立了县学,迎来了官员;沿袭和变革了各种征调赋税。而所有这些,都在《县册》中有详细的记录,资料是详尽的。但委托谁来修志呢?当时西宁县的文化还不是那么发达,县学里大部分是附籍甚至是冒籍的生员,他们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时间在西宁。找来找去,林致礼知县最后找到了已入籍西宁,并且家在西宁的第一届童试录取的生员朱润、邹伟。二人接受了编修《西宁县志》的任务后,有点诚惶诚恐,担心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能胜任,辜负了林致礼知县的信任。林致礼知县多方鼓励他们,并找来罗定兵备道郑人逵主修的万历十三年(1585年)《罗定州志》,东安县知县郭濂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开始编修的《东安县志》给他们作参考。二人据此编出了志书的篇目:卷一《地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赋役志》、卷四《礼仪志》、卷五《秩官志》、卷六《人物志》、卷七《兵防志》、卷八《艺文志》、卷九《外志》、卷十《杂志》。卷一《地舆志》下有子目图经、沿革、疆域、山川、形胜、气候、风俗、物产。卷二《建置志》下有子目城池、公署、学校、楼台、桥梁、津路。卷三《赋役志》下有子目户口、田粮、赋役。卷七兵《防志》含营堡。志书的篇目送林致礼知县过目,林致礼知县几乎没有提出什么修改意见,就让朱润、邹伟开展资料收集、志稿编写工作了。志书编修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二人访父老,查县册,抄碑刻,勘实地,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夜,到了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志书编写工作进入尾声,这时候,林致礼知县接到了吏部的任命,升任贵州独山州知州。临行前,林致礼知县找到朱润、邹伟,对他们说:“《西宁县志》的编修工作不能因为我的调任而受到任何影响,目前修志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越到最后,越要严把质量关。在新任知县到来之前,志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由于训导云名山领导。希望你们一鼓作气,在云名山训导的领导下,夺得修志工作的最后胜利。”朱润对林致礼说:“知县大人不写一篇序言吗?”林致礼说:“志书还没有编成,我写什么《序言》呢?等你们编辑工作完成后,请新来的知县写吧。建议你们用两篇《序言》,一篇由新来的知县撰写,另外一篇可以请州里的官员撰写。”邹伟对林致礼说:“大人在西宁6年,如今离去,志书编辑工作已进入尾声,大人不在志书留下一些文字,我们心里不好受呢。”林致礼笑了笑说:“我在西宁县的工作,不是靠自己的文字来宣扬的。志书卷八《艺文志》收录的《开西山大路记》、《东西圳记》,把我在西宁的工作都记录下来了。”朱润、邹伟想想也是,也就不再多说了。

朱润、邹伟按照林致礼知县的嘱托,按时按质完成了志书的编写工作。云名山训导安排二人拿着志稿到罗定州,找到中宪大夫、广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奉敕整饬兵备兼分巡岭西道副使洪有复,请求他为志书作序。洪有复在他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二人。洪有复很清楚西宁的历史,对朱润、邹伟说:“德庆州古代属于端州,从前下辖泷水县,万历初年,罗旁发生瑶乱,两广总督率重兵平定。于是从德庆州拆分出罗定州,州的东面和西面分别建县。西宁县是其中之一。”这些,对于编修过《西宁县志》的朱润、邹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洪有复接着说:“东安、西宁两县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军事需要!”朱润、邹伟第一次听人从军事角度分析西宁设置,觉得很新鲜,于是侧耳恭听。洪有复喝了口桌子上茶杯的茶,继续说:“古代划分土地设立州郡,不外乎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因应山川的形势和距离的远近;二是考虑所在位置是否便于监控和镇压动乱。西宁县的设立属于后一种情况。西宁地处两广交界,各种祸乱都集中在这里。在这里设县,目的是为了把各种祸乱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让地方长治久安。西宁东接肇庆端州,西连广西苍梧,可谓唇齿相依,西宁县安定,端州、梧州两府都安定,西宁县戒备,这两个府的人睡觉也不得安宁。正是因为这样,国家才特地设立罗定兵备道,与岭西兵备道共同守护地方,这用意是非常深远的。”一席话,说得朱润、邹伟不停地点头。洪有复说到兴头上,滔滔不绝地继续说:“经过朝廷大征,罗旁的瑶人、僮人安分了,但这不过是因为朝廷对他们实行羁縻怀柔的政策。如今在西宁县驻扎着几千名大征后留守的士兵,他们都是乌合之众,一旦叛变,呐喊起事,西宁县有什么办法可以制止呢?西宁县官府如何去控制他们呢?”洪有复这些的话,朱润、邹伟是闻所未闻。洪有复接着说:“如今西宁不光是军事上存在隐患,经济、社会上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一、今西宁县的田赋和土地,全部被外县入籍定居的权势占有,他们将田地寄在享有优免徭役的官吏、绅衿名下,以此来达到逃避赋役的目的,官府却不能深究追问。二、山高林密,四方盗贼流窜到这里,他们无所事事,或分或合,沉迷于赌博、劫杀、抢掠,为害地方。这是西宁地方官员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说到这,洪有复才回到志书的问题上,说:“俗语说:'以水为镜,可以看到容貌的美丑,以古代为镜,可以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本《西宁县志》可以作为后任知县很好的借鉴参考!”洪有复最后说:“在罗定本州和东西二县中,西宁县的志书编得最后,希望质量是最好的。你们先把志稿留下,我看完后再动笔写序言。写完连志稿一起寄回给你们。”朱润、邹伟二人千恩万谢离去。是夜,洪有复在灯下展读《西宁县志》稿,觉得编得中规中矩,各方面都涉及到了,不足之处是略嫌简单。已是子时,洪有复完全没有睡意,白天与朱润、邹伟说的,似乎没有把心中的话说完,于是提起笔来,给《西宁县志》作序,除了白天与朱润、邹伟说的内容外,他在序中说:

余不佞,常以观察出行,部晋康间,见西宁邑在万山中,据端上游,比于唇齿,日夜皇皇然,思为之计。虑非特以其新造,故抑其地重矣,继今吏兹土者,按籍而求之,论往事而讨旧章,劝咨诹而周考核,因时制宜,因略致详,要以久安长治为千百年善后之计,是邹氏所谓润泽也,有如苟且呰窳恣雎朘削以至启釁召灾,则西之宁无日矣,又安用志?余故因叙志而重为吏兹土勗焉。(1)

洪有复很快把《西宁县志》稿和他写的序寄回给朱润、邹伟,二人在训导云名山的领导下,有序不紊地开展后期的相关工作。

林致礼知县离任不久,吏部任命卿一鸣为西宁县知县。卿一鸣是广西灌阳人,选贡出身。在到西宁赴任的路上,他一直在想:西宁县虽然很小,还是新建县,但百姓的情况、社会习俗、土地出产、赋税和户口、山川险要、道路交通、人口分布、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情况,自己全然不知道,真希望来到西宁后,有人能一下子把情况告诉自己。但他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也明白,即使到西宁后有人告诉他相关情况,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如果被不真实的信息误导,反而更糟糕。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卿一鸣来到了西宁县,他计划用一段时间深入乡村了解情况。但官府事务纷繁迫促,加上公务往来,人情交往,令人精神劳累,天天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因此迟迟没能抽出时间下乡调研。一日,卿一鸣来到县署旁边的学宫,走进训导云名山的办公室,看见三五个人正在进行书籍的刻板工作。卿一鸣问云名山:“他们在刊刻什么书?”云名山回答说:“前任知县林致礼指派县学生员朱润、邹伟等人编写《西宁县志》,志书编辑工作差不多完成的时候,林致礼知县就接到升任独山州守的任命。如今洪有复司马已经写了一篇序言刊刻在书前,志书还缺一篇后序,正等您来写呢!”卿一鸣这时才知道西宁县的第一本志书即将要出版了!于是把志稿要来,认真看了一遍,觉得志书结构条理清晰,全县的情况都记录在其中,而且记录得明明白白。卿一鸣十分高兴,对自己说:“今后不会对西宁的情况不清楚了!一定要认真学习志书中成功的案例并加以变通,充分吸收林致礼知县的治理思路,努力让自己在西宁的工作取得成绩。”

万历二十年冬,林致礼知县主修的《西宁县志》正式出版。这部志书是西宁县历史上第一本县志。志书今藏北京图书馆,郁南县档案馆存有复制件。罗定兵备道郑人逵万历十三年(1585年)主修的《罗定州志》、东安县知县郭濂万历十六年(1588年)开始编修的《东安县志》、新兴县知县姚舜牧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主修的《新兴万历志》,目前均已不存,因此,林致礼知县主修的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是目前三罗地区和云浮地区仅存的一本明代志书,其价值不言而喻。

光阴荏苒,不觉又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是年,方大复接任卿一鸣担任西宁县知县。方大复是广西临桂人,举人出身。他来到西宁后,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科举问题。万历六年(1578年),庞嵩向朱宽知县提出实行借才他邑的科举附籍政策。朱宽对附籍的要求是必须在西宁县购买了田地。但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人也不多,考生不足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庞嵩只好变通使用这一政策,只要父亲或者哥哥改学到了西宁,由他们的父亲或者哥哥作担保,也可以作为附籍子弟参加西宁县的童试。在庞嵩这一变通下,西宁县第一届童试的考生不足问题立即得到解决。但万万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这样一种变了形的附籍政策给西宁县的科举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困扰。附籍竟然演变为冒籍。在冒籍儒生的冲击下,每届童试,西宁土著几乎没有人能考上生员(秀才),这对西宁县的文化和社会建设打击是极大的。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方大复知县不得不对土著、附籍进行重新界定。“以编户斯地为土著,而外邑寄者为附籍。”即编入西宁户籍的为土著,寄居在西宁的外地人是附籍。并向上级官府详细呈报,要求土著、附籍同时录取,获得了上级同意。但“外邑寄者”以什么形式寄居西宁,寄多久,没有任何规定。操作起来,漏洞仍然很大。冒籍情况越来越严重。

与西宁县同时建立的东安县,科举冒籍情况与西宁县差不多。不得已,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东安、西宁两县的里长,在两县知县的授意下,经过充分沟通,联名向省里的潘提学道反映冒籍的有关情况,请求革除冒籍:

伏睹国制,冒籍一项,律禁森严,通粤恪遵,奔竞途塞。惟西宁与东安二县设立之初,户口未定,人文未兴,始权拨一二充学,遂至异县冒籍,闻风蚁聚,无形无影,妄托附籍,朦胧混考,至于父、祖移居、筑城,子弟生长于斯,反被冒籍搀夺,难于进取。(2)

对于两县里长的请求,省里姓潘的提学道批复同意:“该县凡后若不在地居住,纵亲子弟,亦不得藉口见有父兄在学,朦胧呈考。如有诈冒,将原报名里长、互结童生从重究革。此亦作兴人才祛弊之一端,务宜力行。”(3)

按照潘提学道的批复,附籍的条件是必须在本县居住。不在本县居住,即使父亲、哥哥现在在这两个县的县学学习,也不能作为附籍子弟参加两县的童试,否则,以冒籍论处。潘提学道的批复刚开始时执行得比较好,但时间一长,又故态复萌了。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又过了7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苏致卿担任西宁县知县。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他来到城西的城隍庙,见墙壁已断落,房子已倒塌,城隍庙门前的台阶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草丛中竟然栖息了狐狸,据说有时候还有狮子、老虎等出现,一派衰落。他对随行人员说:“如果我任内不完成城隍庙的维修工程,将会对不起西宁百姓,也对不起自己。”但西宁县的财力一直十分有限,苏致卿没有别的办法,除留下生活费外,把自己的薪俸全部捐献出来,交给一位有能力的绅士,让他负责该项工程,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施工,才把城隍庙修复。

在修复城隍庙之后的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文昌桥又出现损坏的情况,有人向知县苏致卿建议,把文昌桥改为石头桥墩,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毁坏了。未知苏致卿知县是否接受该建议,且听下回分解。

注 释

(1)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没有什么才能,但经常因为视察工作深入到所辖地方,行走在古代晋康郡的地方,看到西宁县位于群山中,在端州的上游,与端州的关系就好像是嘴唇与牙齿那样。因此我日夜感到不安,长时间思考,希望提出计策。考虑到西宁县不仅是新建县,还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此后的西宁县知县,按照志书来寻求治理的办法,研究往事和昔日的典章,广泛了解县里的实际情况,全面研究考证,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志书简略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详尽的方案,以长治久安作为罗旁瑶乱平定后长久的善后计划,这就是邹氏所说的润色、修饰。如果苟且懒惰,残暴凶狠,胡作非为,盘剥百姓,以至于挑起争端,招致灾难,西宁县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哪里还需要这本志书?我本意是通过给这本志书作序来再次对在西宁县工作的官员进行鼓励。

(2)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考查过我们国家的科举制度,法律是严禁冒籍的,广东全省都严格遵守有关科举法令,虽然参加科举竞争的人很多,但都感到公平。西宁县与东安县在建县初期,没有编定户口,文化教育没有发展起来,才暂时从别的府、州、县学划拨一些生员来充实新建的的县学,但却因而导致外县的人来冒籍参考,他们一听到风声,就像蚂蚁一样聚集而来,而且非常隐蔽,欺骗说自己是附籍子弟,蒙混过关参加县试。以致于那些父亲、祖父移居到这两个县,参加修筑城墙,在这两个县成长的子弟,被冒籍的人挤占,难以考上秀才。

(3)这段话的意思是:按请示执行。今后如果不是在这两个县居住,即使是亲生子弟,也不得借口父亲、哥哥现在在这两个县的县学学习,蒙混推荐参加考试。如果还有假冒籍贯的,将对给予报名的里长、互相具结证明的童生从重追究责任。这也是培养人才,杜绝冒籍弊端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认真执行。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4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4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

  • 【孔庙】浙江上虞文庙:曲折难觅,县志备载(上)

    就我目前查到的资料看,光绪版<上虞县志>卷三十三<学校志>中所载当地县学的沿革,乃是同级别县志中资料最为丰富者.其总计达二十余页之多,文中多有引用前代史料.对于庙学的记载,文中 ...

  • 泊头旧志知多少

    我国地方志编修历史悠久,泊头地方志编修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泊头市境原为交河县域,所以泊头历史上历次修志均由交河县政府组织编纂,成书为<交河县志>.至民国时期,境内共开展4次修志活动.  一 ...

  • 梁山好汉在现代第八回:靖康难,二帝蒙尘

    春去冬来,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光阴迅速,转眼间到1127年,这一年金军大举南侵,北宋道君皇帝,因喜欢花石纲,在梁山好汉中杨志,就是因为押运花石纲,而获罪的.这里先按下杨志不表, 单说,徽宗花鸟皇帝,一 ...

  • 第九十八回 系新绦嗟慰失意人 拾旧帕悲悼寂寞骨

    诗云: 萧萧落英皆陈迹,错认红尘堪痛惜. 王孙倏归悲風动,一片相思化欷歔. 话说紫鹃在柳叶渚边找到黛玉时已经迟了,黛玉已经吊在槐树上气绝身亡.紫鹃将黛玉抱下,大哭着扶着晃道:"姑娘,醒醒罢, ...

  • 唐僧拒绝入赘,八戒赶着入赘,师徒二人为何差距这么大?

    (蜗牛看西游第5784期) 文/蜗牛 西游中最擅长入赘的是八戒,最擅长拒绝入赘的却是唐僧,他们师徒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在很多人眼里,唐僧是俊俏的小郎君,八戒是丑陋的猪妖,两个人站在一块,聪明人都知 ...

  • 西宁旧事丨第十九回·知县带头吟咏西宁八景 训导组织纂修清代首志

    第十九回 知县带头吟咏西宁八景 训导组织纂修清代首志 话说选出了西宁八景之后,赵震阳带头吟咏.写出一组<西宁八景>诗.这组诗前面有一个小序: 登上山巅,寄托豁达的襟怀,眺望水波,寄寓深远的 ...

  • 御史毛一鹭2:纂修《遂安县志》

    毛一鹭纂修<遂安县志> 台湾成文出版社于民国七十二年(1983)景印<遂安县志>一册四卷.民国七十六年(1987),台湾学生书局也发行同版<遂安县志>,卷首有提要说 ...

  • 第六回取集庆朱公开府陷常州徐帅立功

    却说元璋得了太平,城中原是安静,惟城外一带,尚统属元兵势力.元中丞蛮子海牙,调集巨舰,截住采石姑孰口,并檄令义兵元帅陈埜先,及裨将康茂才,率水陆兵二万人,进逼太平.元璋乘他初至,立率诸将出战,一面命徐 ...

  • 第八回入太湖廖永安陷没略东浙胡大海荐贤

    却说常遇春.廖永忠二将,率水陆兵攻下池州,擒杀天完将洪元帅等,当即遣人告捷.元璋问明来人,便令传谕常.廖二将,说是:"天完将士,多不足虑,惟他部下有陈友谅,方在猖獗,不可不防!"言 ...

  • 第十八回下征书高人抗志泄逆谋奸相伏诛

    却说元扩廓病殁后,尚有无太尉纳哈出,屡侵辽东.太祖饬都指挥马云.叶旺等,严行戒备.至纳哈出来攻,设伏袭击,大败元兵,纳哈出仓皇遁去,嗣是北塞粗安.惟太祖自得国以后,有心偃武,常欲将百战功臣,解除兵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