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企业名号

漫谈企业名号

小区楼下正筹措开办一家生鲜超市,还没有开张,门头倒竖了起来,大红底色上标注着白字名号,皇皇然称之为“安润发”。大润发是著名超市,老百姓耳熟能详,改一字而风光灿灿,傍名牌自是市场经济里的一种浮躁特色,见怪不怪。

恩师80多岁了,还时不时地写些诗文,前不久写了《名、字、号、网名漫议》《古人的号》等发表在网刊上。其中说到,在中国古代,人们除了有“名”、有“字”外,还往往有“号”。时光倏然,到了如今,人们一般有名有姓,却往往无字无号。联想到手头上正在编纂的工业企业发展变迁史,倒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除了企业名,还有产品商标,有的是合一,有的是分设的。比如,举世闻名的无锡荣氏企业,起家时涉足的行业是面粉加工业,起初厂名叫“保兴”,后更名,在上海办“福新”面粉厂8家,在无锡和济南办“茂新”面粉厂4 家,产品商标却叫“绿兵船”。厂名和商标,就组成了企业名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品牌。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不大看重名号的设计、考量和保护,随意性很大,大多以地名作为企业名,同行的企业多了,就按先来后到排个序,一厂、二厂、三厂,甚至于十七八九。有些企业也会根据时代特色取名,比如“红旗”“江南”“和平”“胜利”等等,没有多少个性,本色得很。当年也确实不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叫着、用着。无锡曾有一批响亮的企业名号:“长征牌”自行车,“菊花牌”电扇、“迎燕牌”空调、“红梅牌”电视机、“咏梅牌”收音机、“梅花牌”录音机芯……一度傲骄,着实风光。只不过大江东去,大浪淘沙,许多企业的名号在历史演进之中湮灭了。

后来,有了商标法了,知识产权保护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了,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名号了。其中,一些名号的创立值得品味。

1988年,江阴新桥乡办了一家毛纺厂,全名叫“江阴市第三毛纺厂”,乡人习惯地叫“三毛厂”。后来,企业越做越大,就改名为“三毛集团”,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从羊毛进来到服装出去的产业链。虽然“三毛”拥有了广泛深入的知名度,但由于1996年因“三毛”商标与画家张乐平家属发生诉讼、对簿公堂,最终败诉,“三毛”商标不能用了。于是,企业请专家来“头脑风暴”,先后提出了几十个方案,最终选定了“海澜”,释义为“海阔天空之博大,波澜壮美之事业”,契合了一流企业的形象和诉求,企业由此一路高歌,浪起潮涌,风采卓然。

江阴还有一家企业,1964年从制作麻绳起家,后来转做钢丝绳,1971年更名为“江阴钢丝绳厂”。企业一路发展,日益发达,除了研发生产各种钢绳钢缆,还涉足光纤领域,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纤,企业老总便为企业更名“法尔胜”。据说,其字意为“以法治厂,百战百胜”,其谐音为“发源于绳,发达于绳”。细细品味,倒也贴切。

众多企业在名号里注入了企业的理念、憧憬和文化内涵。宜兴有家高新技术企业叫“俊知集团”。企业老总谈到名号的来由时,说他读了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之后,颇有感触,为了激励自己及全体员工,就用最后两句的末字“俊知”作为了公司名字。无锡锡山区有家企业,1957年创办时,叫“港下乡针织厂”。后来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决定改个名号。改什么呢,众人七嘴八舌,“山花”“琼花”“双兔”“飞马”,提了一大堆,怎么看都不满意。当地顾山香山寺里有棵著名的红豆树,据说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植,唐代诗人王维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流传千百年。企业老总觉得,红豆色泽鲜艳,代表吉祥、喜庆,历来深受国人钟爱。再者,红豆是种子,是希望,是未来。于是,一锤定音,“红豆集团”由此诞生。

企业要做好,名号很重要。名号的演变,往往就是企业发展的历程注解。无锡小天鹅公司曾经的辉煌让世界惊艳,后来几经波折,如今为美的集团所收购,经过整合,小天鹅重振羽翼,再次腾飞。在阅读关于小天鹅的文稿时,读到了这么一句:“小天鹅,原来可以更美的!”老祖宗传下的语言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