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先生的《人生感言》范例
后天是12月15日,是我们敬爱的蔡旭先生逝世35周年;而明年,又是他110年诞辰年,为了这些事儿,农大小麦组老师们又要做些准备了。这不,昨天倪中福老师从蔡旭先生故居发过来一些我们知道或不曾知道的珍贵信息和资料,特别是蔡旭先生的那《人生感言》,它让我联想多多,想起了一些与蔡旭先生一起工作时的相关往事。而这些“往事”,也恰恰在印证着蔡旭先生的《人生格言》。
看下图——是倪中福老师发给我的。
借着这样的机会,我将我在2017-12-15 写的这篇题为《从对咸农211不育性不稳定的处理和其它看育种家风采 》博文再次拿来与大家分享。由于这篇博文一直因为这个——“尊敬的用户,由于该篇日志存在违规内容,审核不通过,请重新编辑。”的原因被封禁着,虽然我重新编辑了几次,但还是没有通过审核,如下图显示。
好在有了我们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我们可以将此文再拿出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了
上图:还被封禁的博文
下边是改动过几次的原文——
最近,有关于“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可以用在小麦上……”和“小麦Ms1、Ms2显性不育基因的克隆成功”等公开报道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些都直指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又有了新“工具”、和又一次面临的新突破。同样的消息,在不同人听来所产生的反应和反应程度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曾经搞过杂交小麦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它难免不让我们又兴奋或激动一下,甚至还会有兴奋和激动下的设计或联想一番呢!
我国杂交小麦开始于1965年。当年是蔡旭先生从匈牙利引进了小麦T型不育系和恢复系,并率先开展了国内不育系转育和恢复系的选育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为'七五'期间我国杂交小麦能取得重大进展打下了基础。
1985年12月15日,蔡旭先生(去世)离开了我们,时间一晃过去有三十多年了,到2000年后,曾经轰动一时的提型杂交小麦除了有像赵寅槐这样坚持与执着的人在继续做着以外,大多数的单位、个人基本都将此项工作停止了下来。于是中国的杂交小麦剩余的就是其它类型不育系或环境型不育系都有哩哩啦啦的人在做,但没用听说和看到有多大的起色。蔡旭先生当年面临大问题好“后来人”也都遇到了,同样也没有获得解决。
虽然听说现在新“克隆”出的基因比起原来的“T型”、“KV型”和“光温敏型”有了不少的优势,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杂交小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关很多方面“难点”组成。杂交小麦要实现应用、实现突破,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有更多的人来帮忙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像我们前辈——蔡旭先生那样,在杂交小麦遇到问题和解决方面的“脑筋大开”,最终才可以实现几代人的共同梦想。
我们都知道,提型小麦不育系的恢复源很窄,恢复系难找;反过来,又说明提型不育系难以恢复,不育性比较顽固。提型恢复系的恢复来源当时有两个:一个是转育含提莫非维小麦细胞质——“RR”恢复基因的材料;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在普通小麦材料或品种中通过与提型不育系的“测交”来筛选带有恢复能力或基因的材料。而我们知道,普通小麦中对提型不育系有恢复能力的也只有法国的一个叫'普里美比'(Primepi)的通小麦。这说明,提型不育系的恢复问题将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咸农211不育系不是我们中国农大转育的,它应该是引自西北农大。当年,当我们发现咸农211不育性有不育性不稳定(也就是不育系套袋自交可以少量结实)后,按照一般做法,可能就会将这个不育系淘汰——因为没法用做配制小麦杂交种啊!但当年蔡旭先生面对咸农211不育性系不育性不稳定的问题,则不是简单的淘汰,而是顺着它的“不稳定”做了更多的延伸工作。我们从蔡旭先生这些设计看,他对提型杂交小麦(包括保持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理解深入,也只有理解如此“深入”了,才能够抓住各种机会、利用好各种现象,甚至将“不利”现象变成有利。
蔡旭先生当年的思路和思路产生后的做法是——
(1)有这样表现的不育系可能更容易恢复。咸农211不育性的不稳定(每个不育穗子套袋自交后都能够结实一两粒或更多一点的自交种子),这种现象说明,咸农211细胞质中可能也含有部分的恢复基因、那怕是少量的。这样,接下来的工作就可以加强对咸农211不育系的“测交”,期望通过咸农211细胞质中的部分恢复基因与恢复系恢复基因的共同作用,让这个不育系杂交种的结实性更好。当然,不育系自交种子数量应该在不影响杂交种基本纯度时才行。
(2)有这样表现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杂交种后代,可能更容易选择到恢复力高的恢复系。正是由于咸农211可能有少量恢复基因的存在,这个不育系就应该容易被恢复!如果是这样,加强咸农211不育系与恢复系杂(恢复基因累加)种后代的选择,这种方法叫做“测交后代选”。按照推测,这一类组合可能更容易选择到恢复能力更高一点的恢复系。理由是:咸农211的少量恢复基因与原恢复系的恢复基因有“累加”的可能。
(3)将咸农211做为新转恢复系亲本。将(保持系)咸农211进行恢复系的转育,这样也可能获得恢复能力更好的提型恢复系。
(4)寻找与咸农211有相同表现的不育系。按照上述这些猜测,有必要将历年来在转育提型不育系过程中出现有自交现象的材料、包括被淘汰的,找回来继续的转育、测交和与恢复系进行“新转恢”或者叫“恢复基因的累加”组合,目的就是极大可能的利用对“恢复”有利或有益的因素。
看看,这就是当年主持我国杂交小麦攻关项目的蔡旭先生!一些小小的表象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些新的发现和亮点,或许可能的突破也就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理论上还没有,教科书上还没说到的小小发现上;还或许,这些同样的现象在别人、或者不太专业人看来就很平常,甚至还会被当成缺点淘汰掉!
蔡旭先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蔡旭先生当年有四个研究生,其中之一的白普一是唯一研究恢复基因的。在白普一将完成的毕业论文《T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给蔡旭先生看后,蔡旭先生一下想到了我们的一个很不错的恢复系恢复力总不稳定的问题所在。
这个恢复系就是当年非常著名的:T808/农大75。
蔡旭先生说,这个恢复系在第八代时由于从外观看几个品系都非常一致了,于是就将它们混合了……现在看,是混合早了!白普一和国外的专家都说恢复基因是有三个,它们分别是由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对不育系育性所做的贡献,不是单一的一个简单的基因,更不是从外观就能够看到的,我们应该继续的选择,品系混合早了!
于是,在后来恢复系选择工作中,我们就增加了对这这一类组合的继续选择和及时与不育系的测交。面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蔡旭先生并要求,恢复系繁种的种子必须是套袋自交的种子单独繁殖。
这就是蔡旭先生在攻关中国杂交小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范例。可惜的是,那个年代分子生物技术落后,假若当时有现在的这个条件,那我想在蔡旭先生的统领下,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些事儿干的更棒。虽然不可能马上让杂交小麦成功,但有蔡旭先生这种将一些现象搞得更明白、一些问题说的更清楚的工作作风,会让后人继承的更多、干得更好。我们应该把蔡旭先生的《人生格言》来要求或对照我们——“设计的完善和运用的得法是否”……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周令不知何处去,杂交小麦几时成》的博文。博文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杂交小麦“戏”不大。现在看,杂交小麦的激情又被燃起,同志已“撸起袖子”……我想,如果再结合蔡旭先生精神和他的工作作风,我们杂交小麦的“戏”还是有的,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