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过年
说起过年,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很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过了好多个年了,还不知道过年吗?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说不清楚什么是过年,过年与春节概念模糊;过年意味着什么更是说不清,道不明。
过年实质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特定的时段。年末腊月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再到三十叫“除夕”,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叫大年夜,守岁跨年,十二点以后就是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开始。正月初一就是“春节”,或者说春节开始,再到正月十五叫“元宵”。过了元宵节,这个节——“年”就基本过完了,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劳作了。
过年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文化的传承。
过年的习俗,由于地域差异,风俗不尽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准备迎接祖宗回家过年等。
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是新一年的前夕,所谓“年年年头接年尾”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旧布新自然成为一切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除夕,在华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一起畅叙家常,共同祭祀祖先,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这里面包含着血脉文化,勿忘祖先,提醒自己从哪里来的文化传承;亲人在这个时候团聚,交流一年的收获,展望新年的蓝图。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接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贴年红 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 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能开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既是家人的团圆聚餐,也是亲情的交流与表达,意义非同寻常。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守岁 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夜守岁的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中国之大,过年习俗各地不同。但核心意义都是一样的。是一个不忘先辈,团聚交流的节日;孝敬长辈,教育子女传承文化,尊老爱幼,凝聚亲情的节期。
过年对于个人意味着一个年度的总结。是一个人工作的总结,家庭生活的总结,个人成长的总结。
经过一年的忙碌,过年了,停下脚步,歇一歇;除夕夜,把酒言欢,与亲人一起交流,必然要回顾一下一年的成就。这一年我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事业有什么进展;家庭财富有没有增加,对父母的孝敬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增加了哪些大的生活设施;个人有没有进步,有了哪些成长,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等等;相互称赞,相互指导,相互鼓励,促进和谐。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快乐和幸福;对于老人来说,意味着尽享天伦之乐;对于中年人来说,意味着承上启下的压力和责任。
年又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是一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普通的日子。对于工作在特殊岗位,身处特殊时期,不能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的人来说,这一天只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平凡的日子。为了祖国,为了大局,为了伟大的事业,只能舍小家,顾大家,把个人情感深深埋在心底。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团聚和幸福,只有默默站好自己的位,尽好自己的责,在自己的岗位上给家人寄去遥远的祝福,家人会理解,祖先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