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醚甲环唑,老药新用!能治“百病”!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高效、安全、低毒、广谱性杀菌剂,可被植物内吸,渗透作用强,也是杀菌剂中的热点产品。
一、主要剂型
10%、20%、37%水分散粒剂;10%、20%微乳剂;5%、10%、20%水乳剂;3%、30克∕升悬浮种衣剂;25%、250克∕升乳油;3%、10%、30%悬浮剂;10%、12%可湿性粉剂。
二、作用方式
苯醚甲环唑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形成具有强烈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分生孢子成熟,从而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苯醚甲环唑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的C14脱甲基化作用,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使甾醇滞留于细胞膜内,损坏了膜的生理作用,导致真菌死亡。
苯醚甲环唑杀菌谱
三、产品特点
内吸传导,杀菌谱广
苯醚甲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安全、低毒、广谱性杀菌剂,可被植物内吸,渗透作用强,施药后2小时内,即被作物吸收,并有向上传导的特性,可使新生的幼叶、花、果免受病菌为害。
能一药多治,对多种真菌性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地防治蔬菜的黑星病、叶斑病、白粉病及锈病,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
耐雨冲刷、药效持久
黏着在叶面的药剂耐雨水冲刷,从叶片挥发极少,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表现较持久的杀菌活性,比一般杀菌剂持效期长3~4天。
剂型先进,作物安全
水分散粒剂由有效成份、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消泡剂、黏合剂、防结块剂等助剂,通过微细化、喷雾干燥等工艺造粒。投入水中可迅速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无粉尘影响,对使用者及环境安全。不含有机溶剂,对推荐作物安全。
混配性好
苯醚甲环唑可与丙环唑、嘧菌酯等杀菌剂成分混配,用于生产复配杀菌剂。
四、使用方法
苯醚甲环唑对许多高等真菌性病害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黑星病、叶霉病等病害。
防治柑橘疮痂病、砂皮病、草莓白粉病轮纹病等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柑橘在秋梢期使用,能有效减少未来疮痂病和砂皮病等严重影响商品性病害的发生,同时对能促进柑橘秋梢老熟。
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每亩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80克喷雾,持效期7~14天。
防治菜豆、豇豆等豆类蔬菜叶斑病、锈病、炭疽病、白粉病,每亩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80克,持效期7~14天,防治炭疽病最好和代森锰锌或百菌清混用。
防治辣椒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叶斑病、白粉病、早疫病,从初见病斑时开始喷药,10天左右一次,连喷2~4次。一般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80克,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8~22克,或250克∕升苯醚甲环唑乳油或25%乳油25~30毫升,对水60~75千克喷雾。
防治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从病害发生初期开始喷药,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次左右。一般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50克,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13克,或250克∕升苯醚甲环唑乳油或25%乳油15~20毫升,对水60~75千克喷雾。
防治草莓白粉病、轮纹病、叶斑病和黑斑病,兼治其他病害时,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防治草莓炭疽病、褐斑病、兼治其他病害时,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防治草莓灰霉病为主,兼治其他病害时,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药液用量,根据草莓植株大小而异,一般每亩用药液40~66升。用药适期和间隔天数:育苗期于6~9月,喷药2次,间隔10~14天;大田期在覆膜前,喷药一次,间隔期10天;花果期在大棚内喷药1~2次,间隔期10~14天。
五、注意事项
对刚刚侵染的病菌防治效果特别好。因此,在降雨后及时喷施苯醚甲环唑,能够铲除初发菌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特点。这对生长后期病害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不能与含铜药剂混用。可以和大多数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施用,但必须在施用前做混配试验,以免出现负面反应或发生药害。
为防止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产生抗药性,建议每个生长季节喷施苯醚甲环唑的次数不应该超过4次。应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
发病初期,用低剂量,间隔期长;病重时,用高剂量,间隔期短;植株生长茂盛,温度适宜,湿度高,雨水多的流行期,可用高剂量,间隔期短,增加用药次数,保证防病增产效果。对蔬菜没有抑制生长作用。
对鱼类有毒,勿污染水源。避免在低于10℃和高于30℃条件下贮存。
用药时注意安全保护,如药液溅到眼睛,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至少10分钟;如误服,立即送医院对症治疗,本药无专用解毒剂。剩余药液及洗涤废水不能污染鱼塘、水池及水源。
在西瓜上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3次。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服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