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秒杀耳鸣方法详解
针灸能治耳鸣,且疗效甚高。本文详细讨论针灸治疗耳鸣的取穴规律和用穴思路,有助于提高疗效。
耳鸣比较难治,但针灸治疗耳鸣有良好疗效。以临床所见,对于神经性耳鸣,针灸对病情控制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而且,针灸疗法安全,副作用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耳鸣的病因分析
《内经》提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气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这是从足阳明经来论述耳鸣的成因,因为阳明经气血不足,导致气血不能上濡耳窍,导致耳鸣。
若从五脏来看,耳鸣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耳鸣有虚有实。实则与肝气郁滞、肝胆火旺或血瘀等有关,虚则与脾虚及肾虚相关。
二、针灸治疗耳鸣的原理
针灸作用于穴位,穴位通过经络内联脏腑。针刺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外可开启耳窍,疏散表邪,内可疏解肝郁,调补脾胃,填精补肾。
也就是说,通过或针或灸,或补或泻的手法,内可调理脏腑功能,外可调畅五官气血,疏通耳部经络,使耳窍气血和畅,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
现代研究亦发现,针灸可疏通局部气血,开窍启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则,减少耳内的机械性刺激,缓解耳内血管痉挛;二则,作用于外耳,减少外耳炎性反应的恶性刺激;三则,重建耳内神经系统,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帮助耳内神经系统完善与成熟;四则,抑制耳蜗内一些频率反应区域的过度表达,提高组织适应性,有效缓解炎症和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耳鸣。
而且,针灸不仅可作用于耳内感觉器官,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重建,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针灸治疗耳鸣标本兼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三、针灸治疗耳鸣的取穴规律
针灸治疗耳鸣,当重视辨经、辨证相结合,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取以及辨证取穴。以下详细分析。
一则,辨经
耳鸣主要以手足少阳经以及手太阳经穴为主,因手足少阳经脉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
二则,局部取穴
常取耳周穴位,如耳门、听会、听宫、翳风。我尤其重视取听会,此穴需开口针刺,治疗耳鸣疗效甚高。有人喜欢取听宫,亦有良效。
三则,循经远取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循经远部取穴有如此特点:取中渚,或外关,或足临泣,可疏通少阳经气;或取前谷、或后溪,或腕骨,或阳谷,皆是循手太阳经取穴。
四则,辨证之实证取穴
若因恼怒或惊恐导致耳鸣,其病机多为肝胆风火上逆,少阳经气闭阻;或风邪侵袭,壅遏清窍;或暴响震伤耳窍,这些都属于实证。
少阳肝胆火旺,可取少阳和太阳经诸穴,重在泻火通络,比如,可考虑选用《千金方》里的一组穴位:天容、听会、听宫、中渎,对少阳经火热之耳中蝉鸣者有效。若风热壅盛耳窍,可取手太阳经穴为主,配合手阳明和厥阴经穴。《千金方》里有组合穴方:前谷、后溪、偏历、大陵,能泻热通络,调气开闭,对热邪壅盛之耳鸣耳聋有效。
历代医家治耳鸣实证,多重视疏肝利胆、通经活络、行气开窍。比如,《普济方》耳鸣方,其方:天容、听会、听宫、中渚。并言,如不效,加偏历、阳溪、商阳、络却、腕骨、前谷以清泻邪热,行气开闭;如心烦易怒者,加大陵、足窍阴、肩贞、侠溪。
五则,辨证之虚证取穴
耳鸣虚证,多责之于肾。因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虚弱,肾精不能上达于耳,故以补肾益气为法,古人重视取肾俞和太溪穴。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肾俞为肾气输于背部的穴位;而太溪为肾经原穴,两穴均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另外,耳鸣虚证亦当责之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常取足三里。我临床治疗耳鸣,足三里必取。理由是:一则,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刺之具有补后天以养先天的作用;二则,戊癸合化,戊为胃,癸为肾,肾与胃二经可互相取穴,肾虚当然可以取胃经;三则,足三里不但能补益气血,兼可引气下行,虚证可用,实证亦可用。
再者,《内经》明言:“脾病则九窍不利”。临床上我观察到,不少耳鸣患者存在着脾虚的情况。因此,我常取太白穴,针灸同施,有助于温脾运脾以治本。
六则,远近配穴
远近配伍是治疗耳鸣最常用的一种配穴方法。比如,《针灸大全》的耳鸣方由耳近部耳门穴,配合远部的足少阳胆经的地五会和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组成,共奏补肾益精、复聪止鸣之效。
我临床治疗耳鸣,必用此法。局部往往取听会或翳风,远端则根据病机取手太阳,或手足少阳经诸穴。
七则,上下配穴
人身阳气易上而阴气易下,阳下降而化为阴,阴上升而化为阳,此法最能调畅气机升降。在上者,可取百会穴,在下者,可取太溪。比如《秘传杨敬斋针灸全书》耳鸣方由百会、翳风、肾俞、太溪组成,其中百会配太溪即是上下配穴。
再者,耳鸣病在耳,属上病,上病当下取。我临床观察到,若单纯取耳周穴,不如配合下肢取穴,更有良效。
八则,表里配穴
表指阳经,里指阴经,兼取阴经与阳经穴位,可以协调阴阳经气,从而调整脏腑气机。比如,肾虚耳鸣可取肾俞配合太溪,即是太阳经与少阴经兼用。
我治耳鸣,常取听会配合太冲,一为少阳,一为厥阴,亦是表里配穴法。当然,这也是远近取穴与上下取穴法。
九则,左右配穴
《内经》明言:“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我临床观察到,病在左,可取右;病在右,可治左。如此左右配穴,其疗效高于只针病侧穴位。
比如,《普济方》耳鸣方(其方见上),即针对“耳鸣、耳聋、汗闭、舌红、脉弦滑数”明确提出以缪刺法行气开闭,达到调节左右阴阳平衡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耳鸣,医者当重视选穴配穴。一般以阳经穴位为主导,配合阴经穴位,辨证需分虚实。针与灸兼顾,补与泻有度,更可提高疗效。
这就要求我们中医人要精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熟练针灸手法,临床治疗耳鸣时自然得心应手,针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