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典藏 || 我们既要为“双减政策”拍手称快,也要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一起做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人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本号的网络教育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认真审查,先廉价试听,获赠资料,不要盲目花钱。如果涉及到存储和投资,请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贪图利益。

胡子宏生命日记(1757

我们既要为“双减政策”拍手称快,也要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

“双减”政策的推出,从本质上,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它有利于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为“双减”政策拍手称快。它维护的是教育的公益属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行为,促进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领域内的课题,理论上是一个说法,现实中的实践又是一种情况。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是一种说法,但是,落到具体的家庭里,依然要凝心聚力,抓好孩子的学业。

很多问题本来是社会问题,却被某些理论专家当成了教育问题。譬如,涉及到三胎的生育,貌似是家庭对孩子教育上投入太大,让年轻夫妻失去了生育的愿望。实际上,生育成本的增大,岂止是教育?

首先是数年前的一胎政策,导致了两三代的“4-2-1”家庭结构,一对年轻夫妻,要伺候4个老人,负担过重,能生二胎就相当不错了。

其次,在社会阶层流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城乡流动中,城市里的高房价就耗费了年轻夫妻半生的收入。相对而言,对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再多,也不过是少买一间房子而已。

第三,基础教育带给家长的焦灼感,不是教育本身导致的,而是社会现实对孩子成长的警醒。明摆着,学历低,收入就差。高学历一直在就业上占据明显优势。

因此,对国家而言,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对具体家庭而言,每一个孩子就是奔跑的马,要力争在人才选拔中跑到前列。

这就不难解释,有些学校高喊素质教育,但升学率不高,老百姓就不买账。在家长们看来,学校有了家长们满意的升学率,才有资格称自己是素质教育。

南京一中就是反面典型。它称自己在搞素质教育,但名校升学率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家长们就堵门举牌,喊“校长下课”。

综上所述,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平民阶层的意识中,只要是影响升学率的提高,就几乎是难以普及的。

(二)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素质教育和应试选拔,都将在我们社会长时间存在。

我经历了1977年迄今的45年场高考。从高考恢复的那一刻起,中国教育的内卷化从来没有停止过。

中国教育的内卷化从来就不是一件坏事。教育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育人,一个是选人。我们喊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育人。我们关注了几十年的高考,实际上是选人。

一方面,素质教育是我们社会的大气候。另一方面,高考应试改变人生,成为具体家庭提升社会阶层的重要通道。今后,两者依然会长期并存。

在很多人眼中,素质教育是排斥应试教育的,他们会认为,凡是应试的教育行为都不是素质教育。可是,在老百姓眼中,如果一个孩子成为考场上的败将,素质能高到哪里呢?

我们平民百姓,千万不要觉得所谓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是教育生态不够完美的产物。记住,在“改命”的激烈竞争中,不管是谁,要想取胜,吃相都不是那么好看。

对于培训机构的管理,关键是制定规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如今,“双减”政策非常明确了,孩子们成群结队向培训结构“送钱”的现象,基本上结束了。

不过,想通过扬汤止沸的霹雳措施,消除中国教育的内卷化,是有难度的。因为只要孩子们去上学,总是要升学的。只要有升学考试,总是要排名次的。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人奔跑。

房地产市场也有内卷化。就业市场的内卷化更加残酷——往往是,985、211学历,就让大多数人不能通过资格审查。更不用说,笔试、面试还要淘汰绝大多数的参与者。

任何领域,只要有竞争,就会有内卷化。想麻痹大家的紧张心理,让大家消除内卷化带来的焦灼,其实就是扬汤止沸,对某些人会带来“温水煮青蛙”的效应。

那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孩子们的作业量少了,辅导班关停了,学生就真的减负了吗?我觉得有点难度,因为还有升学考试,中考和高考是两道大门,把成绩差的学生活生生地挡住门外。

我们依然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接下来,我们家长必须舍得下功夫,陪着孩子成长,既要在全面素质的提高上付出精力,课业的进步也不能放松。

(三)

我们必须明白,只要存在着高考的人才选拔竞争,中国教育内卷化是不可能取消的。

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是,中考过后,在不少地方,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就开始了“五五分流”。当接近一半儿的孩子走进职业技术学校之后,谁都知道,他们未来即将踏上打工之路。。

有人说,从国家层面上,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蓝领工人。道理是没有错的,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打工仔在丈母娘择婿时,大专学历的打工仔与本科学历的大学生相比,受重视程度差之甚远。

更何况,我们国家即便面临着经济转型,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蓝领阶层的地位要想达到德国那样的状态,恐怕要经过20年的努力。

如果你走进技工学校,看看那些玩手机、睡懒觉、谈恋爱的孩子,就知道他们是怎样的成长状态,就不难理解,等他们走出校园,具有怎样的生存竞争力。

一面是坦途,一面是深渊,家长们谁愿意让自己孩子去上技校?尤其是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已经通过高考,捞取了人生成长的第一桶金,怎么会放松孩子的学业呢?

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要生活12年,只要躲不开中考和高考,你那么,既要全面提高素质,也不能忽视“提高分数”。闯过升学关,是学生成长的硬道理。

如果谁叫嚣着“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那好,你把中考和高考取消了,不就没有极端功利了吗?可是,中国教育怎么能够取消中考和高考呢?一旦取消,社会秩序就混乱了。

如今,在很多高收入岗位上,高学历实际上就是优质人才的代名词。当面临着择业竞争时,我们的孩子才知道,没有过硬的学历,即便是素质超群,自己也没有展示的机会。

高学历就是敲门砖,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在这种情形下,谁都会意识到,从小学阶段就重视的分数,就是高学历的垫脚石。此时,每个家庭都面临着“拼内功”的考验。

(四)

实施“双减”政策,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凡是反对高考应试的教育砖家,都是在给平民百姓灌迷魂药。

应试教育的成绩涉及到一个孩子的前程,它就是要极端功利的。你不能一边怂恿着孩子们参加马拉松比赛,一边又埋汰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是极端功利的。

有人说,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可是,偏偏就是这种“时间+汗水”提高了学生的分数,按分数录取,正是高考给全社会带来的公平、公正啊。

对于我们具体的家庭而言,时代的一粒尘,就是我们头顶上的一座山。此刻,我们必须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往往是,有些理论未必符合自己的现实,那就必须一切从现实出发。

有消息说,在上海,小学低年级在考试中不考英语了。可是,中考和高考肯定考英语。人家上海的学生肯定会小学阶段就能学好英语,三四线城市和乡村的家庭,具备这样的家教能力吗?

残酷的现实是,在乡镇初中,最终能到县城读高中的学生,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而县城中学里,能够让学生考取本科大学,成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实力的差距,以及教学资源的极度不均衡。

让我们相信,国家的“双减”政策,会带给我们百姓越来越多的实惠。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迷惑于绝对的公平。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外,我们的家庭教育依然要带着孩子小升初,力争上个好初中;带着孩子初升高,力争进入升学率高的高中;带着孩子迎接高考,力争考取名牌大学。

国家的大政方针,正在为孩子创造公平的受教育环境,我们就不要嘚瑟“内卷化”“负担重”“快乐健康成长”之类的废话了。不管教育观念如何变革,只要孩子躲不开中考高考,依然要刻苦学习,除了努力,无问西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天所有高调的喧嚣,都会成为日后打脸的巴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