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跑,因人而异。
很多对于“慢”存在诸如的误解。我所理解的慢,在能力范围之内,适当运动,所以是因人而异。
一、对于初跑者,可能是7、8分配速,所以他们必须通过有氧积攒能量,有一定周期的积累之后,尤其拉过30+的经历,再理性参赛,比如从10公里开始,循序渐进,过渡到半马,或者全马,跑龄不足三个月,就去挑战全马,十有八九会崩溃。
二、对于经验的跑者,可能是5、6分配速,呼吸均匀,摆臂有序,脚步扎实,关键跑起来不累,还能与人攀谈,就对了!优先保证基础跑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强度,比如一周来一次长距离慢跑,或者速度训练,以此刺激心肺和肌肉,慢慢适应比赛的节奏。
三、对于精英跑者,可能是4、5分配速,他们习惯“大跑量,快节奏”,一天两练是常态,在我的印象中,跑量大,强度不小,曾经误以为他们没有“慢跑”,实际上430~400就是他们的有氧,却是我们的混氧,甚至无氧。能力有大小,身体有差异,有些东西羡慕不来,我们也不能盲目模仿,循序渐进,适合自己的就好。我们也不能将慢跑等同于7、8分的龟速跑。
我所理解的慢跑:
1、如果凭体感:轻松、舒适、平稳、持久、有力。
2、如果看心率:100~140之间!比如李子成,415的配速,心率不到120。
3、如果看配速:比你的马拉松配速要慢1分钟,比如马拉松配速430,慢跑选择530左右,不能太慢,否则难以刺激到心肺,也不能太快,怕身体恢复不过来。
4、有氧慢跑占据总跑量的80%左右,混氧节奏15%,无氧间歇冲刺5%,平常都是有氧为主,适当强度即可。一周来一次强度最好,能力强的,可以2~3次,平常都是慢跑,就难以提升,适当速度,提升摄氧量,以及抗乳酸阈值。健康跑除外。
5、强度与强度之间,需要慢跑调节恢复。比如:慢跑3公里+5x800米间歇+放松跑3公里。
6、什么时候需要慢跑?受伤之后,需要慢跑寻找状态;强度课之后,需要慢跑放松;有的参加全马赛事之后,需要慢跑排酸;状态差的时候,需要慢跑过渡;天气恶劣、赛道比较虐的情况,通过慢跑,稳扎稳打,健康完赛;通过慢跑减脂瘦身,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7、通过前期有氧慢跑积累,再尝试速度训练,会显得如鱼得水,因为先有氧,才有混氧,尤其长久缺乏锻炼的朋友,上来就玩间歇冲刺,身体撑不住,容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