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大数据教你如何应对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医法汇
卫健委:2018年将是手足口病整体流行的高峰年
4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预计2018年将是手足口病整体流行的高峰年。2010年以来,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每年平均报告病例数达到了206万例,因病死亡的人数也位列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五位。近些年全国手足口病呈现了隔年高发的特点,就是隔一年就会有一个高发,而2018年将会又是一个高发年,3月份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的病例就已经达到2.8万例,是2月份的两倍以上,病例报告数开始上升,这预示着手足口病逐渐进入流行期。 本文将从“法律数据”和“医学科普”两个方面,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提高大家对手足口病的医学及法律防控意识。
法律数据
作为我国法定报告的丙型传染病,手足口病的治疗过程中自然也免不了出现医患纠纷,因此医法汇团队通过元典智库的高级搜索,共整理出94件关于手足口病领域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其中一审审结的案件共计57件,进入二审程序的有32件,经过再审程序的仅有5件。通过对这些案件逐一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份大数据报告呈现给大家,供医患双方参考。
一、数据来源
1、检索时间:2018年4月10日
2、案例来源:元典智库案例研判
3、案例类型: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二、整体情况分析
1、审判结果
在分析的94例案件中,仅有11例法院认定医方无过错,驳回了患方的诉讼请求,其余83例均判决医方存在一定过错,需承担相应的医疗损害责任,该项比例基本符合医法汇团队2017年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大数据报告中显示的医疗纠纷的审判现状。
2、患方败诉原因
在被驳回诉讼请求的11例案件中,有7例是法院根据司法鉴定结果确认医方在诊疗过程中不存在过错,其余4例均为未进行尸体检验或者患者拒绝做鉴定的情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中仍遵循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患方首先要承担证明医方有过错的举证责任。虽然司法鉴定结果不是案件的定案依据,但却是法官在作出审判时的重要参考材料,法官自由心证的前提是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尤其是在极具特殊性的手足口病纠纷中,如果没有权威性的专家鉴定意见,法院站在公平的角度上也难以认定医方的过错责任。
3、医方的责任比例
在手足口病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医方的过错参与度普遍偏低,也就是医方一般承担的为轻微责任。从上图可以看出,有一半的案件中医方承担了不超过20%的责任比例,医方为主要责任的案件仅占到10%,这与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临床症状轻微,可在1周内自限,一般预后良好,这部分患者也基本没有医疗纠纷产生。但是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并发症,患儿可短时间内死亡,病死率极高,也是在这类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最易产生医患矛盾。鉴于手足口病的特殊性,且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对手足口病尚无特异、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法院会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上认定患儿自身患手足口病疾病的不典型性、特殊性、危重程度及凶险程度是导致其死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医方仅承担未尽注意义务等方面的轻微责任。
4、医方的过错表现
医方的过错主要在于未尽高度的谨慎注意义务及告知义务,由于手足口病病情的特殊性,医院从接诊时起就要高度注意患儿的变化,注意询问手足口病接触史,并进行病原学检查等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尽早确诊,尽可能准确的预估病情的变化,病情危重按照转诊规定需要转诊的应当及时转诊,毕竟手足口病的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延误治疗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后果。但是,从图表可以看出仍有45%的比例显示医方由于病历记录不详细、操作不规范而承担责任的情况,这也提示医疗机构在接诊每一例病人时都要注意病历书写的规范,避免因为病历的问题将自己置于诉讼中的不利地位。
医学科普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当前正处4月,关于手足口病你必须要了解这些事项:
一、什么病原体会引起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6型(CV-A6)、柯萨奇病毒A10型(CV-A10),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数由EV-A71感染所致。
二、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 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三、哪类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四、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
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可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轻症手足口病患者和伴有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完全康复。伴有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可能会遗留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小脑功能障碍、神经发育迟缓、吞咽困难等后遗症,极少数危重患者救治不及时可能出现死亡。
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目前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因此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六、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感染?
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具体如下:
(1)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2)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
(3)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
(4)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
(5)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结语
感谢卫健委、健康中国对手足口病科普知识的分享。综合以上内容,在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特征以及医疗纠纷审判情况之后,我们希望可以引导患方更理性的维权,充分考虑诉讼的成本及价值,也希望能够为医方提供一些抗辩指导,同时提高医院对病历书写及操作规范的重视。但医患矛盾处理的核心仍旧是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与沟通,2018年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年,势必会出现各种医疗纠纷,希望患者和医院能够理性对话,在病情、医疗技术发展等事实的基础上平衡医患双方的权益及利益问题。
往期精彩回顾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