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说吃】冠峰庄园麦糊飘香
山水尤 摄
从前,赴冠峰,翻山越岭,缓攀于绵亘近20公里的王爱山岗,山路崎岖,百步九折,堪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王爱山岗梯田居多,春之油菜花开,秋之麦浪翻滚,黄金遍地,满目喜色。大小麦、苞芦(玉米)、洋芋、番薯、大豆汲取天地精华,轮番演示它们纯朴的原始美。
山水尤 摄
东路人,具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而宁海西乡的百姓,志如大山,坚定顽强,世代农耕,以“麦”催生出种种美食,如麦焦筒、麦饼、麦面、麦糊头······
这次,我们跟着对王爱一往情深的孔主席,来到冠峰庄园,探寻传说中的“苞芦麦糊头”。
麦糊飘香
苞芦麦糊头是王爱山岗村民们的点心,土话叫“接力”,夏日三点钟左右出农活时吃点“接力”,力气就接上了,干活倍有劲儿。
王爱山岗产出的苞芦秆高、粒大、色黄、糯香。村妇们闲来琢磨着将苞芦变着花样儿吃,于是苞芦麦糊头诞生了。
苞芦美发 (方人也 提供)
冠峰庄园的阿姨向我们演示了苞芦麦糊头的做法。她将本地苞芦轧成粉,加水调和成不稀不薄粘稠糊状,静置发韧。
再把调好的苞芦米糊均匀地摊在平底大鏊盘里,用扇形铁铲刀不停地刮、不停地抳,直到刮平抳圆,撒上加盐的葱花蒜泥,挑一沰猪油。待烤熟后,慢慢起戳,用手指捏住翘起的边角,灵巧地顺势揭起。
一张张比草帽还大的苞芦麦糊头,香气四溢,咬之,薄、松、脆、酥、香······
苞芦麦糊头的手艺,相对麦焦筒、麦饼的做法,难度大些,目前会做的寥寥无几,不久,恐将失传。比如门庭若市的山里人小吃店,以及众多岔路人、桑洲人开的麦食店,都不大做麦糊头,我印象中前童镇的紫竹园在大厅摆放着大鏊盘,客人需要时,就当场刮抳出麦糊头,原料用麦粉,戳出来的麦糊头透亮纯白中点缀着葱绿、焦黄,薄如蝉翼。
冠峰阿姨说,有一批上海人来到庄园,头一回吃过苞芦麦糊头后,念念不忘,又来电集体团购了200张。她将做好的苞芦麦糊头用袋子密封,用车子带去。袋子密封可保一个月都不还潮变质,上海人当薯片吃。
这样的回头客比较多,我们也叫阿姨多戳几张带走。
庄园美食
冠峰庄园,坐落于冠峰山顶,昔日的冠峰中学,曾是五·七高中,培养出无数的山里学子。校园经修缮后成为四合院式古朴的农家乐,硕大挺拔的水杉,树杆上圈种着铁皮石斛,院子里里外外的南瓜冬瓜、带豆蒲茄欣欣向荣,随手采摘,新鲜出炉,充当中餐菜肴。
曾经的校园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庄园,我们一边倾听孔主席娓娓道来,一边听到柴火灶发出的噼哩啪啦声。
一会儿,炖土鸡、红烧土猪肉、番薯面(散粉拖)、豆腐肉圆、豆腐渣炒南瓜藤、臭柴豆腐、鲜笋脑头、盐烤洋芋等,土土的农家菜一道道呈上,色泽亮丽诱人,令我目不暇接。
西乡满席山珍,与东路满桌海鲜相比,各有滋味。喝一口豆腐浆,啜一口番薯烧酒······美食盛宴,让我们知足常乐。
糅入菁草汁、南瓜汁的麦焦筒,碧绿绿、金灿灿,煞是好相。
菜足饭饱后,阿姨提出一壶茶水,那茶水自带一股淡淡的草药香,微甜中略苦,呡下又似苦尽甘来,她说那是晒干的六月霜泡的消食茶。我记得农村里的老人奇古八怪,喜欢采些草儿花儿晒干,泡上蒲公英茶、鬼针草茶······
冠峰风情
味蕾美美地享受后,揉着圆鼓鼓的肚子,我们穿过一条幽深的林荫小道,向着仰天湖进军。
冠峰,是一座山,主峰鸡冠尖海拔868米,就像一只昂首的雄鸡,耸立在天台山脉的群峰之中。冠峰地处宁海岔路镇白溪水库上游,宁海国家登山步道中有一段从大溪口至西跳,经夏孔、大路下、稍场到冠峰,沿线有古道、古寺、茶园,其中大部分为徐霞客古道。
山水尤 摄
山顶平坦,牛羊骏马随处可见,它们沐浴着阳光雨露,惬意自由地吃着嫩草。
山水尤 摄
诗仙李白曾到冠峰观日,游圣霞客两次经过此山。初秋、中秋、深秋,这里,山风呼呼,星空寂寥、空气清新,云海翻腾,秋虫呢喃,何不来一场登高望远,暂时忘却人间烦忧,享受秋之清欢、秋之盛果、秋之一轮白月光······
冠峰庄园空地露营赏月 (清涟 摄)
冠峰庄园预约电话:
王雪娟 13566393068
王光阳 13732138900
本文与庄园无利益物质关系,纯属文化宁海团队游后感。
第 54 期
作者 / 编辑:飞红
图片:飞红、山水尤、清涟等
审核:文化宁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