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31讲 — 结胸证​(2)

第31 讲结胸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结胸证开了一个头。

结胸证笼统的说,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具体的说,它可以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对于热实结胸来说,又有大结胸和小结胸的区别。

大结胸证是热邪和水饮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它的病位比较广泛,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是水热邪气结于胸膈的大陷胸丸证,它的临床表现,《伤寒论》原文只是说“项亦强,如柔痉状”。

既然“如柔痉”状,就应当有汗出,柔痉是痉病的一个类型,所谓痉病是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拘急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有汗的叫柔痉,无汗的叫刚痉。既然如柔痉状,因此应当有汗。小热邪气阻滞胸膈,胸为气海,所以必然影响呼吸,有胸膈,有短气,水热互结,郁热扰心,应当有心烦。因此对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我们上次课归纳了,应当见到胸痛、短气、汗出,项亦强如柔痉状和烦躁的临床表现,治疗用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峻药缓攻。

我们应当注意大陷胸丸这张方子药物的组成,有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末,还有白蜜,不要把白蜜丢掉,不要认为方子上写的这四个药,就是它的药物组成,在方后注里头,还有甘遂末、白蜜,一共有六个药。

所以我们本科考试的时候,多次让写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好多同学就把方后所说的甘遂末、白蜜忘写了,这样的话这个方子是不完整的,而非常关键的是甘遂泻热逐水,又非常重要的是用白蜜使这个方子,起到峻药缓攻的效果。

下面我们接着讲新课,看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治法。打开讲义第73页,看原文134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在太阳病病程期间,出现了浮而动数的脉象,这些脉象主什么呢?

张仲景都写出了结论,“浮者为风”,浮主风邪在表;“数则为热”,数主有热,这是里有热了,里有热所以出现了数脉。“动则为痛”,体内有疼痛的表现,所以脉不稳,动是指的脉跳动不稳,或强或弱,脉跳动不稳这是有疼痛的表现。“数则为虚”,脉数主热。

如果热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的话,就不叫虚。数则为虚,不是指的正气虚,而是指的现在的热邪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仅仅是是无形的热邪,所以这个数脉是无形的热邪。邪气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头痛,发热”这是表证未解,“微盗汗出”,这是里热,特别是阴分有热,这个热刚才说了,是数则为热,数则为虚。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热在什么部位呢?热在里,热在阴分,所以才有盗汗出。阴分有热,当睡觉的时候,阳入于阴谓之寐,阳气进入阴分,阴分本来有热,热和阳气相加,就逼迫阴液外越而表现了盗汗,所以盗汗提示了阴分有热。“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阴分有热,有盗汗,可是还有恶寒,说明这不是单纯的里热,而还有表证,这就是表证未解,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生,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可是这种热是无形之热,不应当泻下,“医反下之”,医生反而用了下法,“动数变迟”,就是有疼痛的这种动脉,脉搏不稳定的状态,还有这种有热的数脉变迟,这是已经有了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的表现。为什么它不数而变迟了呢?这个迟指的和数相比较,这是有形邪气相结而脉气不利的表现。它不主寒。

既然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就会有气血阻结的这种临床特征。

“膈内拒痛”就是胸膈内出现了疼痛。用一个拒字,虽然医家把它解释成疼痛拒按,但是胸腔,它和腹腔不同,胸部的疼痛拒按不太好理解,不象腹部是柔软的,疼痛的时候按一下痛得更厉害,胸部就没法按压到里头,所以膈内拒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是气血阻结的实证疼痛。

为什么会导致热邪和有形的邪气阻结?这是因为误下以后,胃中空虚。胃中空虚是因为误下以后伤了里气,胃泛指里,误下以后伤了里气。

由于里气虚,这才导致客气动隔,就是外来的热邪,动者伤也,伤犯了胸膈。由于误下伤了里气,这才导致外来的邪气伤犯了胸膈,和胸膈间素有的水饮邪气相结,既然是水热互结,必然阻滞胸中气机,而出现短气躁烦,短气是水热邪气阻滞胸中气机,这里所说的躁烦,严格的说应当是烦躁,烦躁是因心烦而躁,躁烦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

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曾多次谈到过。烦躁是阳热盛,阳热扰心的表现;躁烦是阳气衰,弱阳勉强和阴寒邪气争,争而不胜的结果。所以前人有”阳盛则烦,阴盛则躁”的说法。

在这里是热邪和胸膈间的水饮邪气相结,郁热扰心,所以它应当出现的是烦躁。可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躁烦和烦躁是混用的,分得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结合临床来考虑它,它是因烦而躁呢?还是就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应当把两者分清楚。

由于水热互结,郁热扰心,于是就出现了心中懊憹。心中懊憹是心中烦闷无奈,是心烦的重证。我们在前面讲栀子豉汤适应证时候,曾经谈到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蕴郁心胸,郁热扰心。轻的见到心烦不得眠,重的会见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那是我们第一次遇到可以出现心中懊憹的证候。那是无形郁热扰心,所以把它叫做虚烦。

我们现在是第二次遇到心中懊憹的证候。这是因为水热互结,水热互结的热也是郁的,所以郁热扰心,因此也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接着往下看原文“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仲景这段原文,一会儿说成因,一会儿说临床表现,读起来觉得它有点罗嗦,这里的阳气内陷,仍然是指的它的成因,阳气指的是太阳的阳气,因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上冲,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这个内陷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以桂枝汤,如前法”,那个其气上冲是相对应而说的,其气上冲是指的太阳的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这里的阳气内陷是指的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结果就导致了表邪的内陷,表邪内陷化热和胸膈的水饮邪气相结,有形邪气阻滞,因此出现了“心下因硬”,心下就出现了硬满疼痛的临床表现。“则为结胸”,这就是结胸证。这是病位有心下,所以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它的成因是表证兼里热,里热没有成实,然后误用下法导致了表邪内陷,热邪和胸膈中的水饮相结而形成的结胸,这是归纳它的成因。归纳它主证有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当然现在它的主证还没有谈完,我们后面还有条文进一步谈它的主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既然是结胸证,病位是偏于中,而不是偏于上,因为是膈内拒痛,心下因硬,特别强调了心下因硬,是病位偏于中而不偏于上,所以我们在治疗上是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这就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过一会儿我们给它做总结。下面“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讲话讲的是湿热发黄证,具体来说是阳明湿热发黄证。阳明湿热发黄证为什么和大结胸证放在一个条文里进行讨论,主要是两者之间有些症状相类似,所以要进行鉴别。

首先从病因病机来说,结胸证是水热互结,发黄证是湿热互结,有没有相类似的地主?湿热、水热、水和湿是同一类的,难道不需要进行鉴别吗?所以从病机来说需要鉴别,从症状来说,湿热发黄证的病人,常常有胸胁的疼痛。

《伤寒论》中所说的湿热发黄证,非常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常常有胁痛。有胁痛,那是结胸证的胸胁疼痛还是湿热发黄的胸胁疼痛,那不需要鉴别吗?这是从疼痛的角度来说,湿热发黄和水热互结的结胸需要鉴别。另外湿热发黄证也可以有心中懊憹,而大结胸证也有心中懊憹,这也需要鉴别。

下面我们谈谈湿热发黄证是怎么回事。

湿热发黄证是热邪和湿邪相结的证候。湿热互结,如油入面,“如油入面”是后世温病学家的话,湿热互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油和面混在一起,再想分开是非常困难的。热欲外越而为汗,里有热就要逼迫津液外越,就要出汗,出汗本身也是散热的一种方式,所以热欲外越而为汗,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汗,湿邪是重着粘滞的,它牵制着热邪不让它往出走,所以身上没有汗,因此见到“但头汗出”,身无汗,余处无汗,身上没有汗,可是为什么头上还可以看到出汗呢?“头为诸阳之会”,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明白,“头为诸阳之会”是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阳经都走头,头部的阳气最旺盛。

可是我在一个学校给同学上课的时候,课间我看同学的笔记,他写“头为猪羊之会”,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老师您上课是说的猪羊之会,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不明白,我想是不是猪羊都从头部的口吃进去啊,然后人才能有能量。我说你过去听没听过中医的课?他说听是听过,可是好多地方我都不能理解,所以我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很难找到一种共鸣,很难找到一种沟通。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上课,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一种交流,可是在这个班上课时候,我就觉得就是对牛弹琴,根本就没有反应,讲到最关键、最核心的地方,就没有反应。我就担心,这些人将来也能当医生吗?我就很担心病人要找这些大夫看病的话,我觉得实在不敢去服他们开的方子。

“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到头,头是阳气最旺盛的,所以湿热互结,头部的阳气旺盛,只有在头部湿气牵制不住这种阳热,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湿邪在头部牵制不住这种热邪,所以原文说“但头汗出”。

在古语里“但”不表转折,是只是,仅仅,只是见到头部出汗,“余处无汗”,身上没有汗,“剂颈而还”,剂是齐的古字,拿刀一切就齐了,剂字原本就应当这么写,可是到后来不要刀的东西倒齐了,有刀的倒变成剂字了,我到现在也不清楚,这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所以“剂颈而还”的剂,我们不读JI,应当读QI,就是齐的古字,汗就出到脖子这里,身上一点汗也没有。身上为什么没有汗呢?因为热邪受到湿邪的牵制,发不出来,所以身上没有汗,头上为什么有汗呢?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湿邪是往下走的,阳热上蒸,在头部牵制不住阳气,牵制不住阳热,所以只有头部出汗。

下面一个证结,”小便不利”,就是尿少,小便短赤,这是湿热下泄,机体体内有湿,机体的抗邪能力,就要通过小便把湿邪排出体外,所以湿欲下泄,因受热邪的牵制,受到热邪之牵制而不得泄,因此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短赤,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话,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郁在体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则发身黄),在传统的,最古老的中医的认识,五行和五色是分别对应的,木火土金水,在五色上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黄色是脾之本色,所以《伤寒论》里,讲湿热发黄的时候,一个是在阳明病篇有,一个是在太阴病篇有,始终没有离开脾胃,始终没有离开中土,所以湿热内郁,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因而发黄,这个说法叫脾黄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谈到发黄的时候,重点是在脾胃,所以脾黄说,更符合中医本来的面貌,而我们现代呢,常常结合一些现代医学的理解,所以接着又有一种说法,湿热内郁,影响肝胆疏泄,因为肝胆本身是主管疏通全身气机的,现在有形的湿热之邪内郁,影响肝胆疏泄,肝胆疏泄不畅,使胆汁不循常道,甚至接着说,逆流入血,入血分了,逆流入血,泛溢肌肤,因此出现身目黄染,这个说法我们把它叫做胆黄说。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由于湿热内郁,影响肝胆疏泄,使胆汁不循常道,常是正常的常,胆汁不能顺着正常的道路来排泄,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出现身目黄染,这个说法叫胆黄说。为两个说法我们今天都可以,但是根本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湿热互结,湿热内郁。

在讲大结胸证的同时,提出了湿热发黄,主要是结胸证和湿热发黄相鉴别,所以我们在学134 条的时候,重点不是讲湿热发黄。

下面我们看135 条,继续讨论大结胸证病位在中的这种证治,我们讨论完135 条以后,再看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135 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结胸是辨病,这是结胸病,热实是辨证,这是热实证。脉主病在里,紧主疼痛,疼痛的病人肾上腺素(分泌)偏高,血管紧张度高,这是我用西医的说法来解释,所以中医说紧主痛。什么地方痛呢?心下痛、上腹部、胃脘部,”心下痛,按之石硬”,按上去象石头一样硬。”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叫大结胸三证,这一定要记住。这是水热邪气阻滞中焦,阻滞心下所造成的。因为它是有形之邪阻滞,所以按之石硬,应当说压痛存在,反跳痛存在。这个石硬并不是内脏的肿瘤,内脏的肿大,而就是腹肌的痉挛,就是我们说的腹膜炎(出现)的腹膜刺激征的肌张力高,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所以这是一个局限性腹膜炎的体征,或者是急腹证,出现了腹膜刺激征的表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这一条是要求大家背的一个条文,”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大结胸三证,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来治疗,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个药组成,有泄热逐水破结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证,象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等等。

由于甘遂末这个药是不溶于水的,它的有效成份不溶于水,所以甘遂末一定要冲服。讲义的第74 页,”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末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我们有一道试题说大陷胸汤中大黄是先煮?后下?和其他药一块煮?还是以上都不是?这么一道题,好多同学都想到了大黄要后下,他觉得是大黄要有很好的泻下作用,煮的时间不能太长。问题是大陷胸汤这张方子里,芒硝是不用煮的,溶到水里以后,开到一两开就可以了。甘遂末更不要煮,冲服就可以了。所以只有煮大黄,不煮大黄煮谁啊。所以有的同学就不想一想,大黄后下是和谁比,那两个不需要煮的药,和它比的话还需要后下吗?所以有时候大家不太动脑子,考完以后我就问他们说,大陷胸汤是什么组成啊?大黄、芒硝、甘遂,记得很清楚,我说芒硝要煮吗?冲进去就行了。甘遂末要煮吗?不用煮,我说不煮大黄煮谁?可不是先煮大黄,先煮并不意味着要久煮,所以我们看问题要全面看,全面把握,不要教条。这是泻热逐水作用最强的一张方子。临床怎么用,我们把下面的条文谈完了,现在看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大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一个外感病十多天,”热结在里”是指的热结在阳明,”复往来寒热者”是指的少阳有邪,少阳有邪兼有阳明不和,这用什么方子治疗呢?当然要用大柴胡汤,所以在这里是结胸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为什么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其实大柴胡汤证,常常也有胸胁的疼痛,少阳病当然会有胸胁胀满疼痛,那么和结胸证的胸膈脘腹的疼痛,显然需要鉴别,更何况大柴胡汤证的适应证,后面我们会提到心下痛、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有心下拘急疼痛的临床表现,很和大结胸证相类似,所以需要鉴别,鉴别的关键是但结胸,如果只是结胸证的话,”无大热”,既没有阳明的日晡所发潮热,这种临床表现,也没有少阳的往来寒热的临床特征。这个无大热是没有往来寒热,没有日晡潮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是热邪和水邪结在胸胁的表现,这是仲景对结胸证的病因病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个概括,这是水热结在胸胁的表现,而且又补充了一个症状,大结胸证有”但头微汗出”,所以结胸证也有”但头微汗出”,为什么?因为它是水热互结,有时候热邪被水邪牵制而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可以见到但头汗出,我们把这三条归纳起来,”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但头汗出,短气,烦燥。心中懊(心中农)”这就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临床表现,正因为大结胸证也有但头汗出,湿热发黄证也有但头汗出。所以我们上一条才把湿热发黄证和结胸证相鉴别。接着看137 条,大结胸证病位偏下的临床表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下的表现,也就是整个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张仲景的描述非常形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实证是拒按的,这种病人特别害怕别人碰他的肚子,所以别人一到跟前,他就两手护着,硬满而痛不可近,别说按他,就是别人靠近他都害怕,我们的教学医院经常能够收到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这种病人在现在一般为了稳妥起见,住外科病房,然后进行手术,对穿孔进行修补,所以当病人进入病房以后,我们外科实习的同学就都知道了,哪个病房来了一个腹膜炎的病人,同学都想感觉感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是怎么回事情,在外科实习的同学都纷纷的去摸病人的肚子,然后一到屋子里头,比如这个病房是个大病房,躺着六个人,这个病人赶尽盯着门,一听门响赶紧看,一看年轻的学生吓得”哎呀,你们可别靠近我啊”,别靠近你,大家就是冲着你去的,到了之后没有办法,毕竟住在医院里,大夫来给你检查,你能不让吗?同学小手往肚子上一放,病人赶紧求着大夫,”大夫,您可轻点、轻点”,一压下去就是看看你感觉的疼痛怎么样,病人大叫说:”你慢点放,慢点放”,腾的一抬,病人又叫一声,好,外科的同学看完了,然后告诉内科的同学说我们病房来了一个胃穿孔引起腹膜炎的病人,你去看看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是怎么回事,内科的同学也就挨着去,吓得病人一听开门就冒一向身冷汗,所以仲景说”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真是亲自见到这种病人,这种病人确实是一看有大夫靠近,吓得”你们快离我远点!”其实大夫就是冲着他去的。这是一个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但是它可以伴有什么呢?前面的”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特征,”舌上燥而渴”是阳明燥热伤津的表现,阳明燥热内盛,所以可以有不大便,”日晡所”,日晡是申时的别称,申时是指下午三到五点,”日晡所”,”所”是不定指代词,意思是前后左右,下午三到五点前后左右,申时前后左右。这个时候,阳明经的阳气旺盛,如果阳明有热,阳明有燥热,正邪相争在这个时候最激烈,所以热势就表现得明显增高,每天到这个时间热度都增高,就象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一样,那么有规律,所以把它叫做”日晡所发潮热”。对这条来说,”日晡所发潮热”的热高不高呢?不高,日晡所小有潮热,所以这里的阳明腑实证并不是太重。”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里的阳明腑实证并不是太重,但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大结胸证却是从心下一直到少腹,病变范围广,临床证候重,却是一个比较重的结胸证,所以这是一个结胸的重证,结胸证又伴有阳明腑实证,是用承气汤还是用陷胸汤?当然要用大陷胸汤,因为大陷胸汤既可以泻热逐水,而且热邪是通过肠道来排的,它同样也可以达到清泻阳明里实热的效果,而用承气汤就不行了,承气汤只能清泻阳明而不能够泻热逐水,不能解决结胸重证的问题,更何况现在结胸证重而且急,所以用大陷胸汤来治疗。我们归纳这两条,提示一个什么问题呢?结胸证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结胸证还要和阳明腑实证相鉴别,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的是它没有往来寒热,或者说它可以没有”日晡所潮热”,但是当它伴有阳明腑实证的时候,可以出现”日晡所发潮热”,不过阳明腑实证,没有反跳痛和肌紧张的临床表现,这是要注意的。阳明腑实证可以有绕脐痛,有腹满痛,腹部可以有压痛,按之痛,这提示了它是实证,但是绝对没有反跳痛和肌紧张,阳明腑实证的病位在肠道,在消化道,结胸证的病位在腹膜,在腹腔,这两个证候要分别清楚。海南岛有个医生,是个外科主任,他在学习中医,他想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急腹证,他看到一个小册子说,痞、满、燥、实、坚皆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然后就在临床上找这些证候,他发现消化道穿孔引起腹膜炎的病人,自觉上下胀满不通,符合痞的特征,有胀满的问题,满有燥,大便常常燥结,有燥的问题,这是实证,而且肚子坚硬,他就认为这是大承气汤证,结果用完大承气汤以后,病情恶化,甚至有的迅速发生了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倾向,然后他赶快中转手术,他是外科主任,结果救治五个人,用大承气汤以后,最后全中转手术,还死了两个,所以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这是二十年前,写了一篇报道说,痞、满、燥、实、坚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征是错误的,他不仅不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而且应当是大承气汤的禁忌证,就寄到南方的某一个杂志,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他点了写”痞、满、燥、实、坚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老师的名字,而这个老师就是我们学校的,所以这个杂志没有敢轻易的发表,因为这个老师当时在全国很有名的,就寄给这位老师了,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当时在日本,师母看到这个信之后,比较紧张,批判老师,就给他的学生看怎么处理?学生就把这个信拿来给我看,我说这不是老师的错,是外科医生他学《伤寒论》学得不透,他把大陷胸汤证误认为是大承气汤证,应当用大陷胸汤而误用了大承气汤,那当然病就坏了,我把我的话给他说完之后,就按照这个给杂志社写信,杂志社后来当然就没有发表这篇文章了,我想可能是冤家路窄,或者是机缘未断,这个人过了几年以后,又把这个内容写了一篇文章,寄到中医杂志社,没想到中医杂志社又把这篇文章送给我,由于我是讲《伤寒》的,他写的是《伤寒论》里面的东西,我说看起来我们需要对阳明腑实证进行讨论,所以我记不清是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说他的文章我同意发表,随后我们要进行一次讨论,让大家分清楚什么是阳明腑实证,什么是结胸证,随后发表了我的文章,发表了李克绍的文章,发表了西苑医院时振声老师的文章,发表了南京的陈亦人老师的文章,都在讨论”胃家实”,我记不清楚是哪一年,连着发表了六七篇文章,基本讨论清楚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我们海南岛的那位外科主任能不能够分清楚,怎样分清楚这两个方子的适应证,很关键的就是有腹膜刺激征的人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的,这是大陷胸汤证,这是结胸证。没有腹膜刺激征,只有腹满腹痛,有压痛的,当然加是日晡所发潮热、谵语、不大便这些症状,这是阳明腑实证。有一个医生叫王季寅,他是清末的一个医生,平素就有慢性的胃痛,然后有一天出诊,可能吃得不合适吧,在回来路上,胃痛突然发作,这次的发作他感觉和过去的发作不同,痛如刀割,难以忍受,勉强回到家里,就把邻居的针灸医生请来,说我这肚子痛得实在受不了了,你给我扎针吧,扎针后针留了四个小时,腹痛也没有缓解,这个针炙医生说:”王大夫你这个肚子坚硬如石,恐怕用针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是内科大夫,自己开点药吧”,他心想有两天没有大便了,痛得成这个样子,肚子又很硬,要不用用大承气汤,他就自己开了大承气汤,他又有药房,他是自己开业的一个医生啊,然后自己配了大承气汤以后,煮完了,喝完了,喝完了然后是排出一点大便来,可是肚子还是痛得那么厉害,没有缓解,他说看起来我需要再吃,然后又吃了一付大承气汤,没想到吃完第二付大承气汤以后,大汗淋漓,辗转反恻,心慌心跳,就要虚脱,然后急进独参汤一杯,好,正气恢复了,虚脱的症状缓解了,可是腹痛如故,这时候他就想,我这个病攻又不可,攻就要虚脱,补又不成,因为用完独参汤以后汗不出了,心慌心跳暂缓解了,肚子痛得又不能忍受,又在满床上打滚儿,补又不可,攻又不行,吾命至此,难道休矣?就完了吗?这时候突然想到学医的时候,曾经背过《伤寒论》,”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一碰肚子,真是不可近,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说难道这就是大结胸证吗?难道这就可以用大陷胸汤吗?他当了半辈子大夫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没有经过这个事情,他也不会辨证,他想反正是我,既然大承气汤不行,那我就用大陷胸汤试试吧,决计死马当作活马医,可是大承气汤不就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吗?难道我把枳实、厚朴去掉,换成甘遂就能治我这个病吗?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试试吧,然后就用大黄、芒硝,冲服甘遂末,他喝了这个药以后,发现这个药的作用,和大承气汤完全不同,大承气汤是喝完了,直抵少腹,不到半小时就拉了,吃了这个药,药力盘旋于胸膈之间,久久乃下,半日许,过了半天的样子,才泻下如棉油汁状碗许,显然上消化道有穿孔,有出血,所以大便有潜血,棉油是一种很黑的油,顿觉胸膈间宽畅疼痛缓解了,但是没有完全缓解,就觉得宽畅多了,(他想)这才是找到了治我这个病的方子,过了半天再吃一回,胸膈间的疼痛再进一步缓解,第二天再吃,第三天再吃,最后发现肚皮软了,发现压痛、反跳痛消失了,而且能够吃饭了,(他想)这个药真好,最后他觉得肚子还有点不畅快,说我千万不能留根,再吃一回吧,没想到最后吃下这回药,刚咽下去就觉得心如掀,肺如捣,五脏鼎沸,五脏象开锅一样,随后心慌心跳,全身无力,大汁淋漓,又要虚脱,又急进独参汤一杯,总算正气又恢复了,肚子也软了,也不痛了,治好了这个病。我们要说的是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治疗结胸证,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这确实有效的,可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剩下的骨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以伤正也,我们这个王先生开始用药,用大承气是不对的,所以他要虚脱,后来用大陷胸汤,用对了,但是中病即止,不可再用,没想到他要追穷寇,除恶务尽,要除根,所以最后这次吃完了(药),就伤了正气,幸亏他家有独参汤,他是大夫,否则的话,这不会导致不良后果吗?所以用这类方子,要中病即止,那么现在在临床上,怎么用大陷胸汤呢?我们下次课再讲。

(0)

相关推荐

  • 但头汗出证

    ​鉴别:<伤寒论>中出现"但头汗出",分别见于第148.111.134和136条. 第148条为少阳阳微结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阳郁于里,气血运行失畅,其" ...

  • 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七):结胸证 1:热实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原文]: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

  • 经方应用之大陷胸丸医案|大陷胸汤|咳嗽|结胸|大陷胸丸

    导读 结胸的又一证型.病人除热实结胸的基本症状外,突出"项亦强,如柔痉状",即指患者颈项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同时伴有发热汗出,有如柔痉病的症状.究其原因是水热互结而病位偏上所 ...

  • 郝万山讲《伤寒论》:结胸证(1)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前几次课讲的是太阳变证的辨证论治举例. 所谓太阳变证我们已经说过多次,就是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地把 ...

  • 郝万山讲《伤寒论》:结胸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结胸证开了一个头. 结胸证笼统的说,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具体的说,它可以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对于热实结胸来说,又有大结胸和小结胸的区别. 大结胸证 ...

  • 郝万山讲《伤寒论》:结胸证(3)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仍然接着上一次谈到的结胸证来讲.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或者见到"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伴有隔内拒痛,心下因硬,短气烦燥, ...

  • 郝万山讲伤寒论32讲 — 结胸证(3)、脏结证

    第32 讲结胸证(3).脏结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仍然接着上一次谈到的结胸证来讲.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或者见到"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伴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7 — 伤寒兼证(2)​

    伤寒兼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一旦吃了第一次以后,如果已经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轻度的反复也不要再用.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0 — 太阳中风证治

    第10 讲太阳中风证治 刚才我们谈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7 日愈,发愈阴者6 日愈.谈到了7 日愈和6 日愈的问题,一个外感病是不是会7 日愈.或者6 ...

  • 郝万山讲伤寒论49讲 —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第49讲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主要讲了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第96 条. 第96 条讲得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出现的一组证候,它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

  • 郝万山讲伤寒论51讲 — 少阳兼证(2)

    校对/高向晶 第51讲 少阳兼证(2)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前两次课谈到了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这张方子是柴胡剂的牵头的方子,它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的作用,是和解 ...

  • 郝万山讲伤寒论50讲 —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校对/高向晶 第50讲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讨论的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首先是少阳经腑受邪.经气不利,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