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志】我家的倔老头和巧老太
我的父亲母亲| 叶爱冬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家
我家的倔老头
倔犟的老头今年82岁,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头发斑白,视力混沌,耳朵不太灵光,身形佝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身板还挺硬朗,尽管行动迟缓,挑个百来斤的担子完全不是问题。
老头识的几个字,年轻时做过生产队的会计。老头有七个女儿,他一生最骄傲的是,在那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他没让他的女儿们挨过饿!
老头不抽烟,喜欢喝点酒,酒 量不大,一般啤酒半瓶,黄酒一小碗。他最大的乐趣是成天和他的田地打交道,每每扛了锄头出去,便不想着回家。
老头干起农活慢条斯理,不急不忙,别人半天能干好的活,他至少得花上一天,甚至两天工夫。记忆最深的是早些年他种水稻时的情景,人家插秧时行距间距看着差不多就过去了,他不,他要看着哪棵秧苗没插正位置,非得拔了重插。鉴于他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乡邻们送了他一个雅号:细意叔公。
干活慢也就算了,让他家老太婆更忍受不了的是,老头出去干活常常会忘了饭点。忘了饭点也就算了,大不了挨饿多等一会,他居然连吃饭都慢得不像话。老头吃饭细嚼慢咽,慢到吃着吃着能把自己吃到打盹!
老头没学过木匠,却天赋异禀,无师自通。年轻时做起木匠活连木匠师傅都自叹不如。衣橱、樟木箱、大圆桌、方桌、长凳子、方凳子、小椅子,凡家里用得着的,都自己动手打造,做得有模有样,羡煞不少人。若谁家新买了洗衣机、冰箱,央他做个底垫,那更是随手就来的事。他家外孙小时候一辆小自行车车垫摔坏了,他居然都能给它做个木头垫子装回去,这辆小车子,15年过去了,还在他家保存着。
老头喜欢做小买卖,每到农闲时便踩着他的笨重三轮车去做他快乐的小贩。早些年以贩卖大米为主,生意好时,一天能赚个二三百块钱,老了卖不动大米了,便卖自己种的农作物,青菜、丝瓜、玉米、土豆、花生、小米、红豆,凡能卖钱的,哪怕一天就挖了一篮子土豆,他都乐滋滋拿了上集市去卖。
老头骑三轮车极其不认真,喜欢东张西望,家人很为他的出行提心吊胆,尤其年纪大了,反应又不灵敏,三年前的某天一大早,老头骑着三轮车出去,半路上被撞得不轻。据老头自己讲,事发时天还没亮透,现场除了他和肇事者,路上看不到行人,连经过的车辆都没有。肇事者还是有良知的,没有丢下老头不管,她一边问了电话号码通知老头家人,一边赶紧送老头去了医院。
因为腿骨碎裂,老头需住院治疗。老太婆身体不好,晚上陪护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七个女儿身上。他的女儿们除了老大挨得近,其她的都住在宁海。女儿们都得上班,等白天上完班,便轮流急匆匆赶去三门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又急匆匆赶回宁海上班。如此折腾,直到老头出院。
经过这件事,为了让老头能安稳呆在家里享享清闲,女儿们便轮番向老头发起轰炸,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害,言词凿凿。但任她们费尽口舌,老头是左耳进右耳出,油盐不进,腿伤刚一恢复,你说你的,他照旧干他的。
偶尔会编了借口骗老头来宁海住,他总是百般推托。即便来了,住不了一两天,便火急火燎要回去,说哪块地要翻整了,哪些种子要赶时间播下地了,哪些作物要施肥了。总之一句话,他要回家,那些田地离了他,不行。
闲不住的老头,一生劳碌。勤劳,成了他戒不掉的习惯。
这个倔犟的老头,是我的父亲。
父亲在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家,是我们七姐妹心之所向的家。
昨晚小妹夫从家里回来时给我打电话:姐,家里带了很多菜呢,放你储藏室了。我奔下楼打开编织袋一看,满满一袋子青菜、萝卜和莴笋。
我忽然就莫名伤感。我能想像一颗一颗往袋子里装菜时父亲脸上满足的神情。他的头发泛着霜花,他的身板不再挺拔。
父母对子女的爱那么琐碎,那么朴实,那么容易被忽略,却总是那么不遗余力,我们爱他们吗?
自带咸味
如丝如弦
西
乡
食
俗
垂面在制作时揉入盐份,晾晒时如丝似弦,下锅时自带咸味,可保存日久,在宁海西南角相当盛行,如今已成为馈赠友人的特产。
——编者按
生活中很多一面之缘
一面之后
有的不复记忆
有的开始交集
遗忘
怀念
欣喜渴望
很多故事
从一面开始
我的老家在三门沙柳。我不知道垂面这项手工艺起源于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从我记事起,每年一入冬,只要天气晴好,村里会这门手艺的主妇们便不约而同投入到做垂面行列。
身手矫健的一天能做出 20-30 斤成品面。等累积到一定数量,便挑着垂面走村串巷去跟人家换小麦,一斤垂面大概能换到两斤半麦子。那时候农村基本家家户户都种小麦,很少有人拿钱买垂面。等一担垂面卖完,肩上的担子变得更重了。兑回的小麦被磨成粉,再做成垂面,完了再去换麦子。
整个冬天的日子就在忙忙碌碌中过去。
我熟悉垂面加工的每个流程,是因为我有一个做得一手好面的妈妈,从小耳濡目染。
我家的巧老太
妈妈的垂面
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巧妇,不光做得一手好面,做各类糕点也非常有一套。
那时农村的习俗是每到 3 月份,出嫁的女儿都得给娘家送糕点作点心。那阵子是妈妈大显身手的日子。她非常忙碌,常被村民们请到家里去赶制糕点,做得最多的是炒粉糕,也有做状元糕的。回家时,热心的主人总会打包一份糕点作为酬谢,让妈妈带着。香甜的糕点成了我们童年时最美味的零食。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妈妈老了。
她不再会做那些糕点,现在的人们似乎也不再需要这样朴素的糕点,她甚至也不会做饭了。妈妈养育了我们七姐妹,小时候个个挑食,那时的生活是真的穷困,她却总能变着法子满足每个孩子刁钻的口味。
唯独垂面,她仍然年年做。
妈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做垂面的时候,无比讲究,一丝一缕掰扯得认真仔细。我们常笑她做垂面像绣花,偶尔失手做得不那么齐整,便对着垂面摇头叹息,一副无比懊恼的样子。
我
的
母
亲
直到今天,很多乡邻还是喜欢吃我妈妈做的垂面,夸这垂面做得粗细均匀,根根分明,不光卖相好,味道也好。而它,真的比一般市面上粗制滥造的垂面口感要好很多。妈妈对待垂面的态度,仿佛那一根根垂面是她精心培育的孩子!
前几天回家,妹妹嘟囔:看,那么大年纪了,让她别再做垂面了,她非得做,做得不好了,又念念叨叨,烦心呢。
这是她仅存的骄傲,是她苍老世界里的精神寄托。垂面,几乎串起了她整个人生,见证了她所有的愁苦悲欢。这份情感,没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
当妈妈哪天不再做垂面了,我知道,我和她之间的故事,慢慢,也就远了。
生°活°志
LIFE STYLE
编辑:葱丛
审核:浩海紫烟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感谢读者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