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匝地的丁字路口

如果不是铁路线将这平原上的村庄隔离出来,周围这难得的宁静就定然不会存在。被保护下来的不仅是宁静,还有绿荫;那是因为外来车辆和行人都十分稀少,植被不因为碍事被清除而来的绿荫。

丁字路口在村外麦田里,是一条笔直的林荫路和另一条同样笔直的林荫路相交的地方。因为远处另外开有专门走汽车的宽路,所以这些从过去的年代里遗留下来的林荫路也就是成了行人和骑车者的专用道。

接近芒种了,麦子在周围的田野里黄黄绿绿地铺展着,孕育着即将到来的收获。收获之前的最后的成熟阶段,香气已经开始在这乡间的林荫道上弥漫开来,让骑车走到这个丁字路口上的自己舍不得再骑,下来慢慢地推着车走,最后干脆就在丁字路口站住了。

这个丁字路口,一个角上是废弃的饭店,一个角上是一块面积不小的花圃。花圃也像是不大经营了,不仅家什物件随意地扔在院子里,而且院子里满满的,到处都长着非常密集的花草和灌木丛,好像以前凡是在这块地上种植过的植被在彻底没有人管了以后,都一一钻了出来,成了一场盛大的花树集会。荒园的那种不经意的自由与均衡之感充盈荡漾,让人惊叹:的确,人工的一切都是笨拙的,都不及自然而然来得更妙。包括种植和建设、整理和归拢在内,人对大地的干涉其实也是应该有个度在里面的,适当地保持一点野态,不仅是美的,也同时是于人的生活有利的。

这里,花与树的枝条从破败的栅栏缝隙里探出来,将带着小叶的柔枝匍匐到了小路上,形成了一种匝地的野态。在树荫深色的阴凉里,这些匝地的枝条像是些触手,要拽住行人的裤脚,要轻拂你的发捎;你怎么能就一带而过,不停下来和它们相守一刻?

其实即便是骑着电动车一晃而过的村民们,天天路过,一瞥之下已然无数次领略到了这个路口的妙处,虽然不说,但是人人心里其实都是有的。它终归比县城里,比国道上那种尘土飞扬的水泥环境要宜人、要让人心静神爽。从村里出来,走到这个路口就是一次告别,就是一次对自己生活的村庄的留恋;从外面回来,走到这个路口就是一个分水岭,就是又一次回家的喜悦。

可以注意到,不仅是骑车出去的人,去地里的人,去县城的人才走这里,出来散步遛弯的人、锻炼的人,也都会刻意走到这里;谁都没有说,但是人人心里都有,大家一致将以这个丁字路口为核心的村外的林荫路作了审美的好地方。只是,这样就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美,实在是太过稀少,太过罕见。

其实,千万年以来,这应该是人类古老的行路经验里的常态。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才被毫不吝惜地逐一予以毁灭了。在强调环境的舆论下,充其量把类似的场景弄到人工的公园绿地里,作为人造的景象以过分的整齐和单调让人隔靴搔痒地去回味一下,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们,却因为再无缘在生活中经历这样的环境,再不会于上下学的路上望到这样匝地的绿荫和枝条,而少了一种最为自然的美学哺育,少了源于植被纷披而来的诗与幻想的触发和启迪。

这个丁字路口上的植被茂盛之状,是生活中自然存在下来的,是被强力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对环境的扫荡势不可挡的过程所忽略掉了的。其弥足珍贵的自然而然与岌岌可危,都让骑车路过这里的自己不能很快地再次启程。相机是不足以表现这种美妙的感觉的,大约就只有画才可以吧。实际上,自己早就不由自主地就在小笔记本上用线条涂抹起了勉为其难的速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