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恒顺”老字号发家的两个故事! 没想到被不肖后代败光几十亿!

最近火爆的电影《西虹市首富》,有个任务“一个月花掉十亿”的情节。而在九十多年前的镇江城,也有过一个一下子就花掉价值几十亿的老字号故事。这跟镇江的特产香醋有密切的关系。

故事的发生,要从创始人“朱恒顺”说起:

1840年,即大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坚船利炮正缓缓驶向古老帝国的国门,远在北京紫禁城的道光皇帝,正为一触即发的战争所烦恼。

而此时远在江南的名城镇江,一名曾经营铁炭行出身名叫朱兆怀的人,悄然开了一家生产百花酒的酒坊。没人会想到,这个酒坊创的字号,在一百多年后,将打开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大门

01

谈到朱家是怎么发家的?朱兆怀祖辈主要经营铁炭行。

某年,一山西客人运来大批铁和炭,委托朱氏代为出售,然后该客去山西运货却一去不返。

朱氏毫不费力因此致富。

发财后,朱氏后代在镇江附近开设企业。单在扬州就设了了七个布店二个酱园店,故在扬州有“朱半城”之说。在谏壁则开设了恒大酱园、嘉泰当典。

朱家特酿的百花酒作为贡品,使京城人也为之倾倒。就连当时京城的镇江会馆也改名为“百花会馆”。

原本只做老黄酒(百花酒),不做醋,字号也不叫“恒顺”。糟坊一位老人的后代记得有这么一个传说:

当年糟坊的一新酒店开张,一大清早便有一老人拎着壶到柜台前声称买醋。因当时的醋都是坏酒做的,新酒店开张居然有人来买醋,大伙儿觉得不吉利,对此很不高兴,有人甚至想动手打这位买醋的老人。

朱兆怀却很有想法,和颜悦色的对买醋老人说“老师傅,对不起,现在我们还不做醋,请您日后再来”,老人答应后不拿壶就转身往外走,只说“等你们做了好醋我再来拿,醋可是能治百病的好东西啊”老人刚走出门外就不见了身影。

有人说这位老人貌似华佗,是位神仙,既是神仙的指点,朱老板决定开始造醋,并将字号改为“恒顺”,意思是永远顺着神仙的意愿。

酿酒会带来大量的副产品酒糟,酒糟是制醋的原料,镇江一带民间酿醋工艺据说已经有1000多年,梁代陶弘景的一些著作中就有关于米醋用法的记载。所以在开业十年之后,朱氏就利用酒糟加入谷壳发酵,酿制成香醋。

制醋实际上是个苦活,要经过经过酿酒、制醅、淋醋三个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大作坊里有那种地下火道的大砂缸,缸盖盖得严严实实,里面冒着蒸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储存期,香醋出缸了。装坛子的时候,那种香醋特有的香气扑鼻四溢,几百米以外都能闻到。

经过这套复杂的传统工艺,酿制出来的醋才有了地方特色,存放愈久味道愈香醇,而且不会变质。

与此同时,镇江的通商开阜促使朱恒顺糟淋坊扩大酒、醋生产的规模,并始用黄豆和麺粉制酱,自设门市经销,批发零售独家酿制的产品。恒顺也开始涉足榨酱油、制酱、腌制酱小菜。由于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而销售日广,作坊生产迭增。

朱家在西门大街(今大西路)作坊对面设立门市部,既做批发,又搞零售。由于朱氏敢于大胆创新,以致每每能在同行竞争中取胜,获利很大。

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随着酱醋生意越来越好,作坊增加制酱和酱菜生产,因而称恒顺糟酱淋坊。由于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而销售日广,作坊生产迭增。

在市档案馆,我们看到了一张光绪年间颁发的执照影印件,上面清晰地留有这样的字句:“光绪贰拾伍年伍月廿一日给……右照给官酱园朱恒顺收执……”。

这张1899年老档案,是恒顺第二代老板朱长源纳银80两后,申领到的执照。它是恒顺保存至今最早的纸质历史资料,也是全国百年老字号企业中极其罕见的实物资料。

02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为推销商品和开拓市场,喜欢举办博览会,这种形式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清朝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3省)端方于1908年奏请朝廷在南京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

清宣统二年1910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堪称世界级的博览会在南京举办。虽然当时局势动荡,清政府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仍有36个国家和国内14个省参加了这届历时6个月的“世博会”。在这次博览会上,农工商部颁发给“恒顺”香醋和酱金牌奖证书。

在民国初,恒顺开始了蓬勃发展,年产达三千坛(每坛按七十市斤计重),店坊更名为“朱恒顺酱醋糟坊”。

所谓“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朱家两三代后,朱氏企业传到了后人朱筱山手中,不肖子孙疏于管理,倚仗祖荫挥霍无度。坊间传言:当时朱家就有六支大烟枪每天吞云吐雾,把“恒顺”资金消耗殆尽。

恒顺的生产日趋下降,到1924年酱类和百花酒都停止了生产,一年只生产六、七百坛醋(约20吨)。朱小山还任意挥霍生产资金,据说一夜之间就赌输了18000元。

在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朱小山竟然将地基和房屋出售给了天主堂。

1925年,朱“恒顺”再也坚持不住,不得不将店底和“恒顺”的金字招牌一起作价38000银圆,售给久在镇江经商的浙江省镇海人李皋宁、李纯宇兄弟,从此结束了“朱恒顺”85年的创业历史。

03

那么,朱“恒顺”这块金字招牌价值多少呢?

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上通行的银圆,是1912年民国政府发布“国币条例”发行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圆,当时的银元含银七钱二,考虑到银价上上落落,而币价应高于银价,“恒顺”这个字号招牌,在九十几年前,就价值相当于今天的800多万元左右。

来自浙江镇海的李皋宇兄弟相当有经商的眼光,接手恒顺后,坐实了醋“以江苏镇江为最”的说法,辉煌了这个老字号。

作为镇江的金字招牌,“恒顺”这个老字号,对镇江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酱醋产业本身。

2001年的“恒顺醋业”在上交所上市,让“恒顺”这块金字品牌,更是一种镇江独特的醋文化。现在已经不能用单纯的货币数字,来标示它的价值。

恒顺醇厚的醋香,将随着镇江这座千年古城、中国醋城飘得更久,飘得更远。

百年传承,一片匠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