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英语的症结及应对

开通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初衷是打算宣传推广即将出版的新书《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的。偏偏事情不在我自己努力就能控制的范围里,这本书呀,就是千呼万唤出不来,公众号呢,也就由“小助手”在选发一些英语学习的文摘。上个星期,樱桃亲子营的公众号以专栏的形式,推送了一篇我的旧稿,《中国孩子,你不靠英语吃国际饭》,倒是小助手从人家那里把我们自己的文章转载回来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篇文章的点击率超过了这个刚刚起步的公众号过去单篇点击记录的一倍!

在上海主持着一个少儿英语课外阅读俱乐部“家门口的图书馆”的Dora妈妈,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加了一句点评,说从“术”的角度说,按照她过去在外企十多年的经验,还是谁外语好就掌握了“话语权”。这条评论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这还不仅仅是英语学习价值问题的讨论,而是涉及到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技术层面。语言只是人类交际的载体,而交际的内涵才是核心。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就会去追求语言本身的完美,其交际性就得不到表现和发挥了。如果要说到中国人英语学习的关键症结,也就恰恰落到了“割裂交际”这一点上。下面这一段节选自《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的文字,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做出的描述:

在使用中学英语、在交际中学英语,我们中国人都明白,可是却永远不知道怎样去做。我们多多少少把外语当做“知识”或“技能”在对待,总是希望能够有一天学好、学到炉火纯青,这样就可以“使用”了。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碰到真正要使用外语的时候,包括面对考试压力、申请留学甚至出国以后,立即就去抱怨、去推脱自己的外语没有“学好”。回到Dora妈妈说的,当我们感觉到在外企工作的压力,第一感就还是从外语水平上找根源。其实啦,外语怎么都只是交际的工具,外企不会去英文专业聘老师学生的,因为他们要的不是外语人才。语言这个交际载体,不能像对待知识技能那样,等到“积累”够了才去使用。语言是规则控制下人类大脑的创造性行为,千万不要低估了人类借助有限的第二语言沟通表达的能力,也没有必要等到“学好”了才去使用。

这个把语言载体跟交际内容相混同的理解,就限制了我们的第二语言的交际。其实到了北美洲大洋洲这些接纳移民的地方看看,英语处在不同水平的人多了去了,大家都在努力地、幸福地生活着。外语的水平不论高低,都是可以拿出来完成交际的。最让我感到伤心的现象就是,我在美国接触到的小留学生,从5-10年级的年龄段,明明人都已经在美国了,凡是碰到学校发个简短通知、或是要他们去学校问清楚个什么很细小的事情,马上的反应就是往包里摸手机或电子词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英语足以完成这些交际了。

剥离了语言的交际性以后的外语学习,就只能是躲在角落里去死记硬背了。中国所有的外语学习,撇开包装在外面的华丽外衣,其实质就是在死背。背单词,背语法,背课文,然后派生出什么什么样的“记忆法”,再归纳出必须要掌握的多少多少条。凡是到了大大小小需要真正使用外语的机会来临,我们要做的还是去背。特别是哪些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临行前都是信誓旦旦,要背下多少单词的。从你们的父母一辈甚至他们的父母就在背了,有多大效果吗?背了会忘的呀,不符合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中国人英语学得累,原因就在这里了。

脱离了交际性的外语学得痛苦,于是我们就在中国文化里的“来世论”中寻求寄托,自己的外语要等“学好”的来世再用,或者更进一步直接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去。其实,中国的英语教育问题是一脉相承的,脱离了交际性,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很低。

不过呢,孩子不像大人那样背负了好多的精神和社会枷锁,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本能地用语言来完成交际。再加上我们还从国外平移进来了不少幼教内容,那些不是只盯着外语本身的学习,反而帮助孩子维持了语言学习中的交际性。这样在少儿英语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采用一些尊重交际性的做法,获得不错的效果。在我的新书中,就列举了这样一些有效做法:

-针对故事内容的英文绘本亲子阅读;

-英语的童谣、歌曲和游戏;

-针对看懂内容而去的动画片和原版童书阅读等。

更为可贵的是,目前中国还出现了一些把英语放到背景位置上的校外学习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Dora妈妈领衔的“家门口的图书馆”,他们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各项活动中去,这样涉及到的英文就会自然发挥出交际的功能,就是在使用中学习英语的好做法。

书中我是尽可能地涉及了目前中国少儿英语里所有流行的做法,点明了哪些做法里的哪个局部有意无意地符合了第二语言交际性这个特点,所以真正让孩子受益了,也一层一层地扒开了各种一些完全脱离交际性做法传的外包装,让大家能够看清其中传说甚至巫术的成分。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广大父母和教师手边常用的第二语言习得科普知识参考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