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笔记: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凉爽的地方

梁东方

酷暑里,在没完没了的高温湿热的煎熬里,想的最多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脑门上的汗水什么时候能下去;一个是地球最后到底是冷寂还是热寂?

已经连续好几年每年都是史上最热的一年,即便今年已经最热,也许过几年回头看的时候竟然还算是最凉爽的时候。

今年夏天虽然刚刚过去了一半,但是已经热到了足以载入史册的程度:今年年六月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六月、几十个城市和十多个国家均达到了史上最高温度、最小的南极海冰面积、最高的海平面,还有整个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值……

看这意思,分明是热寂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啊!不必有什么核武大战,只越来越高的气温自己好像就已经要登峰造极。在它热寂之前,在我们自己的有生之年,怎么才能住到一个凉爽的地方。这样自私的想法虽然不能拯救全局,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拯救自己;关键是它几乎是一种不受控制的本能,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总是要找相对不那么热的一小片地方。

据说住在年平均气温低一些的地方,对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尽管东北人嫌自己的冬天太过漫长而纷纷跑到海南去避寒,但是真正热带地区的居民,普遍寿命却并不高。而从个人观感和整体愉悦度上说,那种偏凉的地方,好像总是更利于人的身心怡和,CPU可以不因为环境温度过高而趋于崩溃,头脑在微凉的气温里更可以平静理智甚至更审美。

小的时候,看战争和灾难故事,总是在心里暗暗地有一个设问:他们为什么不在战争和灾难到来之前先离开本地?如果说不可预测的灾难是让人没法事先躲避的,那逐渐到来的战争则是有很充分的提前量的啊!

长大以后才逐渐明白,离开,谈何容易;离开就意味着既有的生存的一切都直接失去,很多事情都无以为继。只有所谓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才有说离开就离开的条件。可是普天之下,有几个拉家带口的人能实现财务自由!何况还有不能离开的责任与义务。

当然,面对气温是没有这么多家国使命民族大义的连带责任要负的。只要你重新找到了工作,或者请了假,就可以出发了。向大海而去,向高山而去都不失为最近便的选择。

海边在盛夏里经常上演下饺子的盛况,因为只有在海水里泡着的时候才能真正避免那种粘稠的湿热感。海边的凉爽是只有在海水里面的时候才有真正的保障的,一旦离开海水,即使还带着因为在海水里长时间浸泡而来的疲劳,与内陆差异不大的高温和比内陆还潮湿的黏热就会重新包裹住你,让你不得不也和在内陆一样躲到空调房间里去度过时光。

海边不缺少热闹,缺少的却是真正的凉爽。

当然,相对而言海边总之是不会太热,而高山因为海拔问题,虽然理论上距离太阳近了,但是却比平原上距离太阳远的地方很确定地更凉爽宜人。在那些因为年平均气温不足而不能种麦子的高山上,只有莜麦和玉米还能生长,阴翳中的凉意即使在太阳高照的正午时分也一样深远和强大。以高高的山体之中蕴含着的无边的冷的力量为基础,热总是小儿科的浮在表层上的表演。山民们都深知这样的道理,即使在最热的时候也不肯脱掉秋裤,因为傍晚随着河水的哗哗流淌之声重新变得响亮,寒凉就会再次将整个山村包围。

往年盛夏季节里我们在那高高的小山村里的每一分钟时光,在这样去无可去的暑热里,成为可供回味着进行虚拟的抵御的一剂良方。之所以不能生活在那样的地方,其实不仅仅是那里没有职业空间,不会有钱;更重要的是,对于过早到来的凋零和霜雪所形成的高高在上、远离尘嚣的寂寞的恐惧。

山上最舒适的时候就是盛夏,是山下最不能忍受的三伏天气里的一个多月时间,立秋之后气温就会迅速转凉,凋零和收敛就变得势不可挡。在万山红遍的秋意还没有看上几眼的时候,就早早地进入到了冬天的寂寥里。

不过,这些不无缺憾的寒凉之地,现在看来都已经是地球上近于完美的避暑去处。在抵御未来水世界和未来热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的国际共识与个人的逃生选择之间,当下可以实现的其实更多的还是这样藉着文字进行的回味与想象。

人类总是要在面对一个未来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逐渐有了办法的吧:即如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假如没有发明空调,我们将会怎样挨过这样漫长的伏天!只靠心静自然凉是很难的,因为那有其难以逾越之范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灵便也无效。

在今天还能回味着、想象着写下这样的文字,便说明还好,还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