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犀牛智造”赋能制造业?还是新的垄断?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答案就是小批量生产,甚至单独定制!凡是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一定是不符合“工匠精神”的。

舆论的关注点还停留在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爆炸性言论的发酵效应及反垄断等事件上,而对于最近马云在媒体舆论中的静默,甚至有外媒集体发问“马云哪儿去了?”。

实际上,就在人们围绕支付宝中牵涉的金融问题以及阿里的垄断问题众说纷纭之时,在马云创建的产业版图中,阿里制造则直接被忽视了。

早在三年前,阿里就已经涉足传统制造业,并且在低调潜行三年后,名为“犀牛智造”的新制造平台在去年9月份亮相,补全了阿里“五新战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的最后一环。

那么“犀牛制造”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是重新定义赋能制造?还是仅仅昙花一现?

热门新书

福 卡 智 库

01

犀牛智造“牛”在哪儿?

犀牛智造官网的自我介绍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重构传统的以产定销的生产模式,实现按需开发,按需制造”。

把这段话再细化,犀牛智造主要提供“新一代工业互联网+C2M”服务,从技术层面运用云计算、IoT、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连通供需两侧进行柔性生产;从商业模式上打破了制造业的传统壁垒,去除所有中间流通环节,做到了用户和工厂的直连,节省了中间成本,也实现了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跨越到个性化定制的可能。

综合官方说法及各方对犀牛制造的解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以需定销,降低生产风险。犀牛智造依托阿里巴巴海量的购物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进而为品牌商提供产品销售趋势,以数据分析代替主观预测,提高预测准确度。

品牌商可以以此为基础对需求订单进行调整,降低了供不应求或是库存积压的可能性,从而完成了从“以产定销”到“以需定销”的模式转变,减少了品牌商的库存压力以及现金流压力。

其次是智能调度,提升产值产能。犀牛智造采用全域计划统筹,智能优化匹配产能。

抛弃以往的“直线型”单向流水线作业模式,采用“蜘蛛网”式吊挂设备,通过后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产能自动分配到产能空余的工位,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避免了传统制造中不同生产线产能分配不均的现象。

进一步来讲,工人的薪酬也将通过个人产能进行分配,更能体现“多劳多得”,提高工人单效。

而后是按需供料,优化供给网络。犀牛智造采取“数据驱动备料、面料滚动供应”的模式,负责寻找不同品类、质量的原材料供应商。

对原材料本身进行ID编码,从而对出入库、运输、拣选、生产等全环节实现ID监控,在保证材料质量符合品牌商需求的同时,减少传统制造模式下存在的隐性成本。

除此之外,通过不同品牌商生产环节收集的大数据对原材料的使用状况同步进行分析预测,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按需供料”,减少原材料的库存积压成本。

最后是精细定制,柔性智能化生产。传统的制造工厂为了提高利润率和规模化生产效益,更倾向于大厂商提供的大订单,相较于小订单生产稳定,资金回收的风险也较低。

而中小品牌商一般出于风险规避以及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敢进行一次性的大批量订购,这就导致了供需双方的不匹配。而犀牛智造把合作门槛大大降低,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最少100件起订,最快7天交付成品,达到了行业平均效率的4倍之多。

这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品牌商的生产痛点,缓解了它们在发展初期资金链紧张以及库存堆积的难题,使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福 卡 智 库

02

载舟or覆舟

那么,犀牛智造真的有说的那么牛吗?市场上也是众说纷纭。

从服装产品本身来说,有许多人从犀牛智造概念推出伊始就质疑其对产品设计的能力是否能够匹配现代人对服装的多元化需求。

虽然犀牛智造官方宣传采用了3D仿真设计,通过数字化模拟技术最大限度完成设计的对接工作,降低线下人工等沟通成本,但服装设计不仅仅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处理,服装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一个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而数字化模拟技术是否能完美复刻以及传递设计师的风格、理念、灵感等难以用数字进行概括的因素也还犹未可知。

其次,从供应链上来看,人们对犀牛智造的供应链上下游整合能力也抱有迟疑的态度。

在实现了云化、数字化的同时,就必然对线下可视、可触、可体验的环节造成了相应的弱化。

简单来说,就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本身到成品的实际效果都难以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

要在保证自动化的同时,做到对供应链中每个商家的供应质量、成本核算进行实时把控对犀牛智造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从更为宏观的整体行业角度来说,犀牛智造对智能化技术以及C2M模式的应用,对服装产业造成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但在行业改革创新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企业的没落离场。

一旦犀牛智造度过了“创业期”进而稳定运营后,无疑是对传统服装工厂的一次降维打击。其生产周期更短、生产成本更低、个性化程度更高等优势倒逼着传统服装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上的升级或是进一步降低利润收益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在国内以中小型服装制造厂为主的市场情况下,意味着其中多数企业都将难以为继。在智能化减人的大背景下,又进一步造成工作岗位的缩减以及基层员工的失业。

这一行业阵痛期是否能顺利地度过?而在其他服装厂转型不及的同时,是否可能会出现潜在的行业的垄断以及产业的真空期?如果出现了行业的垄断现象,在相对扁平化的合作模式中,又是否能保证供应商等产业链伙伴的议价能力以及生存空间?从而真正意义上赋能新智造,形成产业迭代升级后的良性循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