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汤大面,现在很少吃得到的老镇江味道!吃早茶的考较!
最近和同事聊到镇江的吃早茶,年轻的同事说的内容一般是锅盖面、蟹黄汤包、各种包点,而年长一些的老镇江,就考究得多,包子能说出什锦菜包、荠菜包子、萝卜丝包、鲜肉蟹包、三鲜大包、三芽菜包、杂色小笼包等许多种类。
而汤面,除了锅盖面,还有刀鱼羹卤子面、伊面、东乡长鱼汤面、南乡干拌面,还有非常考教的“白汤大面”。
镇江人一直把一碗好的面称“大面”。“白汤大面”看起来是如此简单,一把刀切面连带着白汤与浇头。但如同高手出招虽简单明了,可谁知内藏乾坤几多。
这张“白汤大面”摘自《中国镇江美食大典》,陈大经先生拍摄于宴春。做法特别正宗。
01
刀切面是镇江面食的精髓,不同于北方面条的粗犷,揉入了南方人细腻的脾性。
通常意义上,南方面食重在汤底和浇头,北方面食重在面条本身。但镇江的面条讲究,得益于码头文化和南北习俗的交融。“白汤大面”的汤和浇头制作极为考究,直接决定面的品质。
先谈汤,制作汤过程被称为“吊汤”。
先要准备长江里的小杂鱼去鳞杂,洗干净放在锅里用豆油炒到呈锯屑状,然后开小火将小杂鱼出锅冷却,加水,先大火火烧开,再用小火腾,慢慢熬制成杂鱼粉,然后装入布袋里扎上口。
再取来猪前蹄、筒子骨洗净放在锅中,加水烧沸后,撇去浮沫,加素油和荤油、葱、姜熬制。
接下来要用新鲜的鲫鱼加入白糖煎鱼,文火慢熬,不能用中旺火,火大容易焦煳味苦,影响质量、口感,慢煎至鱼皮两边发黄。
最后将鲫鱼、猪筒子骨和前蹄汤及放入布袋里杂鱼粉一起熬,一次加水要足,中间一般不再添水,煮熬白汤要用旺火,一起敖制两个多小时。
待汤浓至乳白色时即成,汤冷却后,汤汁稠浓,色白如奶,滴在桌面上结成冻滴,晶莹剔透。
刀切面特别有筋道,不仅耐嚼,还不费牙,滑润爽口。
下面的师傅,把一团团的面撂到面锅里,上面放上小锅盖,让面在锅盖下煮,当沸水溢出锅盖时,就舀小汤罐里的温吞清水,保证锅盖里的面煮熟煮透。
水煮面条两滚即可,捞起来的面迅速入白汤碗里。
刀切面制面过程(来源:CCTV4《江苏镇江——营养早点火江城》视频截图)
02
白汤大面的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肴肉,皮白肉红、冻如水晶,又称水晶肴蹄,这块美味大概是这碗大面的点睛之笔,伴着那一点肴蹄香,已分外勾人。
正宗的大面,要到宴春酒楼吃,为了保障白汤大面的口感和安全,宴春的制作仍秉持着传统工艺,汤和浇头每日现做,下面师傅甚至需要半夜起床工作才能制作好一碗诚意满满的白汤,为保证汤料新鲜,大面往往就只做一个早市。
在经济不富裕、物质匮泛的年代,通常一般老百姓家中有产妇、老弱病幼者来宴春,下一碗白汤大面,再讨要一碗面汤带回家给家人滋补。用李德柱老师的话说:因为过去面要钱,汤不要钱。
白汤大面是镇江汤卤面中的代表,一般食客早茶进店后,肴肉、汤包、白汤大面,“老弟兄”三个一般都不会少。
亲朋好友早餐聚会在品尝了肴肉、干丝和多种点心后,来一碗宽汤、面少的白汤面,真是舒服,有一种满足而轻快的感觉。
白汤是油和水形成的乳化体系,制作白汤的原料通常是猪筒骨,小杂鱼,他们富含脂肪、在炖煮的过程中,肉中会慢慢溶解出蛋白质、磷脂和胶原蛋白,营养丰富。
点来一碗,细品之,汤汁清澄,焖肉细嫩,鲜滑醇美,难以言表。
03
关于白汤大面的起源有许多有趣的掌故,或说起于乾隆下江南,或说成于清鸦片战争前。我比较反对这么戏说,因为这样的民间故事会让镇江本土的美食文化传承找不到根源。
我看过一篇蒋氏后人的回忆:当年宴春酒楼初创,开山祖师蒋铭山年近六旬还亲任“帅爷”,相当于现在的总厨。
他常年睡在店里,每天早市开市前,值厨师傅要将开锅后的第一碗白汤面面汤端给他,看汤色火候,品口味,必须他点头认为合格之后才开门营业,如此用心才让宴春鼎盛时一座难求,排队等着‘翻台’。
过去镇江是商埠口岸,富足,所以老镇江才有这么考究的早茶,伴着每天初升的阳光,开始镇江人悠闲精致的生活。
我看过一首讲老镇江悠闲吃吃喝喝一天的歌谣,很有意思:
早上起来日已高,
只觉心里闹潮潮,
茶馆里头走一遭。
拌干丝,风味高;
蟹壳黄,千层糕;
翡翠烧卖蟹黄包;
白汤面,脆火烧,
龙魁兰茶香气飘。
吃过早茶想中饭:
狮子头,菜心烧;
煨白蹄,酱油浇;
大烧马鞍桥,
醋熘桂鱼炒虾腰;
百花酒,墨玉烧,
一斤下肚乐陶陶。
吃过中饭想下午:
糖泡馓子云片糕,
再来一包香椽条。
吃过下午想晚饭:
西门鹅腿宴春肴,
盐水虾子撒花椒,
什锦酱菜麻油浇,
香稻米粥儿粘胶胶。
吃过晚饭想夜宵:
一碗莲子羹,
清心又补脑,
一觉睡到大清早。
这首歌谣充分说明了镇江老饮食的考究,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糅合镇江风土人情的美食,很多淡出镇江人的生活。(考教,花的功夫就多,在市场经济中占不到优势,不如锅盖面下得快。)
“白汤大面”这样的早茶,能做得很出彩的也很少了。现在,更多的人还是喜欢浓汤赤酱的重口味,但这样吃口爽滑的美味,是会吃、会品老镇江的永远最爱。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