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谱》起源与题解——附新书讯:中国书店线装《梅庵琴谱》再版

编者按:

说梅庵琴派是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琴派之一,这确实不虚。2003年我在成都学琴,老师上来第一曲先教《秋风词》,并告诉我这是梅庵琴曲。当时互联网和视频传播并没今天这样发达,古琴也相当小众,我很好奇南通梅庵怎么在四川也有这样的影响力。暑假时回北京学琴,老师教我《关山月》,又是一首梅庵曲目。学琴,从成都到北京,从川派到新虞山,哪里都脱不开梅庵的影子。所以,这个影响力,我是深有体会。
在公众号里,我有一期介绍东南大学校歌的小文,也写了些梅庵。这里不再赘述。中国书店线装书《梅庵琴谱》已经断货至少一两年了,因而网上要么价格奇高,要么没货或卖复印书。今得到消息再版,这里将消息分享给琴友们。
此书定价380元,我社260元优惠琴友们。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网店购买:
28bTncrAk042₵dἌ开綯ъ宀ひ或點҉击҉url链 https://m.tb.cn/h.4hUflwg?sm=2ee838 至浏łan器【【律和琴社】中国书店正版 宣纸线装书梅庵琴谱 一函一册】
下面,我们分享邵元复先生的文章《梅庵琴谱》起源,另附题解:

《梅庵琴谱》起源


王燕卿先生在《梅庵琴谱》的自序中说:“宾鲁青齐下士,家近诸冯,诵读之暇,每念吾家自高祖以次,于操缦一道,代有传人,窃不揣固陋,勉步后程,乃于家藏书籍中搜求,复乞伯叔兄弟,共得琴谱全部十八种,残篇六种,抄录零锦若干,昼夜研究,未能得其万一,又佐以《礼记》、《汉书》、《来子易注》、《纪氏丛书》,推其数以穷其理,殚心竭虑,数易星霜未得其奥妙。嗣携琴访友,纵横于海岱之间近三十年,恒赖诸名流多方指教,自问始有进境,觉此道可以养吾神气,陶吾性情,月夕风晨,诚不可须臾离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王燕卿先生是生长在一个古琴音乐的世家,他从小在家族中就受到古琴音乐的熏陶,进而学习古琴,从他的家族中取得了相当的资料,潜心研习,复钻研古籍律吕理论,而后携琴访友,结识了山东、江苏各地名家,切磋交流,积数十年的经验,始创立了个人的独特风格,而能流传至后世。
  王燕卿先生在民国初年时,经过南海康有为先生的介绍,接受了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即中央大学的前身)校长江易园先生的聘请,在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设帐教授古琴。当年教授古琴并不是在学校中设立专门学系,而是像如今学校社团的形式,由学生自由学习。那时,先父大苏公和同邑至友徐立孙先生先后负笈东南高师,乃有机会拜列王夫子门下习琴,而在众多的学生中,仅徐立孙先生和先父二人学成,能为得到王燕卿先生心传的弟子。
  王燕卿先生于民国十年病逝于南京,民国十二年夏,徐立孙先生与先父大苏公将王先生所遗留的《龙吟观残谱》重写编述、校订,而易其名为《梅庵琴谱》。“梅庵”乃是王燕卿先生在东南高等师范授琴之所,位于北极阁下,原是清末临川名画家李瑞清(清道人)先生主两江师范时所建之小筑,(按两江师范为东南高师的前身)取名“梅庵” 为他作画、临池之所,而他亦自号“梅庵”。徐立孙先生与先父在编纂琴谱后,将其易名《梅庵琴谱》也是取纪念之意,而“梅庵琴派”也由此而得名。
  《梅庵琴谱》共选辑十四曲,比原遗留的曲谱少了十曲。初版以连史纸石印,其钞写、制图等工作分由再传弟子陈心园、夏沛霖二先生担任。初版印行五百册,其中有部分分订为上下两册者。目前在台翻印之《梅庵琴谱》则是徐立孙先生于1958年在大陆增编之再版本。
  至于梅庵琴社则是在民国十八年夏天,由徐立孙先生与先父大苏公约集从学诸弟子发起组织,此时距王燕卿先生返归道山已有八年之久。由于琴社之成立加以琴谱之刊行,奠定了“梅庵琴派”在近代古琴界之地位,一时大江南北各派琴人,以及雅好琴学者莫不以人手一册作为参考学习之用。
  “梅庵琴派”之所以能崛然兴起,独树一帜,有其两大原因:第一、梅庵所传诸谱,如《关山月》、《玉楼春晓》、《秋夜长》、《长门怨》等曲,都是在历代传世各谱中未见者;而他如《风雷引》一曲与各谱所辑者绝不雷同;《平沙落雁》一曲除多处变化不同外,最特出者乃第一段的单按音处王先生将其改为合音,增添了共鸣,王先生更增加创作了 — 段描写雁鸣和飞翔的景象。而《捣衣》、《搔首问天》也均多有改变,当时琴家多确认系王先生所增益、改编者。二是王燕卿先生不独对古琴音律有其深切的研究,尤其他对于现代音乐的节奏、旋律更有创新的概念,即就其订定琴曲点拍可见一斑,而其对旧曲之改编,更有独到、传神之处,无怪其能创立梅庵琴派自有其实至名归之誉。(在此应补充说明一事:自从1990年《龙吟馆琴谱》抄本自荷兰莱顿图书馆被发现以来,很多说法已能据以证实王燕卿先生的辉煌成就,后文中当将详细分析研究情形予以介绍。)
  现在先将徐立孙先生对《梅庵琴谱》风格的论说介绍如下:
  王燕卿先生沉默寡言,自高祖以次即以操缦闻于时,其家世不能尽悉,仅知其自幼即爱好古琴,曾学琴于王冷泉而青出于蓝。尤可贵者先生在当时即打破常规而独创一格,在古琴演奏技巧中可以说是一革新者,先生亦以此自豪,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琴谱之有节拍,可以说自燕卿先生始。当时琴家对记谱点拍不甚重视,认为弹琴要孤芳自赏,不需要有一定的节拍,而可以意为之。燕卿先生则极力主张要有一定不移的节拍,才能发挥每一琴曲之具体内容,更要者在传授时才能有一定之准绳,而不致参差不一,所以在当时能数琴合奏者,仅先生一派而已。
  二、在指法处理上主要是服从于琴曲的内容,所以同一指法在不同的曲子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在于深入领会琴曲的内容,再通过灵活的弹奏而充分表现出来,举例说明如次:
  甲、左手吟法是就一定的徽位作上下短距离的摆动,用力在于腕部灵活敏捷。摇动之多少服从于拍子的时间,而摆动的大小则服从于琴曲之内容。
  乙、猱法则多就一定徽位之下方作较大摆动,摆动范围不超过徽位,以求取音之准确,而摆动的多少则服从于拍子,多则两三摆动,少则仅一摆动,和“退复”相仿,但韵味则确是猱法而不是退复。
  丙、左手上下滑动取音最多不超过三次,因滑动在三次以上弦之振动非常轻微,已失去实际效果,徒增不必要之摩擦音,反有损琴韵,即就这一点来说,在古琴中是一个革新的行动。因当时琴家多主张所谓弦外之音而自鸣淡远,致使闻者莫测高深,古琴流传之不广,此亦一大原因。燕卿先生则主张从实际出发,所以听先生之琴者常久听而不倦。
  三、左手按弦多用肉音,尤其是大指,多用节间肉音而很少用甲音,仅五徽以上方用甲音。所以取音宽宏淳厚,五徽以上因音位较高,取音宜清脆,所以必须用甲音,且音位较高,指甲磨擦之音无形消灭。
  四、右手指法取刚劲有力,手腕宜平,手指宜垂直,挑剔进退完全用臂力,而加以指力之灵活配合,位置以一徽与岳山之中点为主,音既清亮而按散皆宜。
  五、关于“伏”即罨下拍煞之法,无一定常法,因目的在于分清节拍,不一定右手名中食三指一齐出弦伏下,而左右手皆可灵活运用,尤贵乎出之不觉,而但觉节奏之分明,无伏下之痕迹,这一点是先生独到之处。
  六、先生操缦皆以一气呵成为主,比较长的乐曲,亦常用入慢之法,但还是一气呵成。甚至用必要的少息,皆是为了更好地一气呵成,所以琴韵饱满充实,使听者能精神集中而久听不倦。在弹者更能手与指应,指与心应,一呼一吸皆与琴曲相吻合而得心应手,形神俱妙。总之,先生所弹诸曲,无论长曲、短曲皆各有独到之处,即能将每一琴曲的具体内容充分表达无遗。
  七、安弦、和弦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安弦取散和法,在于耳音之纯熟及两手灵活用力,而不拘拘于实和之仙翁法。此难于言传而在日久之熟练,普通操琴者多视安弦为难事,在先生则游刃有余。和弦则重用泛和法,实和法仅作参考,所以和弦十分准确。更有进者左手取按音时,不拘拘于徽位,而在耳音之纯熟,上下绰注,恰到好处。且因弦面之高下而灵活运用。如一弦十徽之音常因弦距琴面较高而取音宜稍下,方能准确,此极精微之至,非功夫深入者不能体会及此,和弦之下重实和法即在此。
  徐先生并提起他曾有一篇《论琴派》的文章,载于《今虞琴刊》第一期中,曾谈到所谓因气候习尚所得乎天者不同,各相流衍而成派,乃自然之势,不足为病,而各有特长。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亦环境使然。所以燕卿先生一脉,虽说系出金陵,但得北方之气为多,加以燕卿先生独创之风格,所以音韵宽厚雄健之中富有绮丽缠绵之意,刚中有柔而刚柔相济,早在近百年前,先生即富有独创精神而自成一家,自值得重视和提倡。
  现在就我多年来钻研《梅庵琴谱》所得,再加以补充数点如后:
  一、自清代以来就陆续有琴家注意到节拍的问题,而有在出版的琴谱上加以点或线的符号,甚至有将板眼用之于琴谱上的,但是都没有建立一定的法则,也没有特别的使用说明,以致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只有王燕卿先生在梅庵琴曲上使用了与西洋乐曲节拍规律相同的点拍,而且列出了详细使用方法说明,所以说点拍在古琴上能有系统的运用,是由王先生开始建立。最近我曾听到有学琴的青年人说他按照梅庵琴曲的点拍学习还不能应用自如,这实在是他没有详细阅读点拍举例的说明所产生的问题。
  二、《梅庵琴谱》的编辑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均是从实际应用为出发,所以简洁明了,易于初学者入门。对律吕等乐理方面的介绍以最浅近易懂的文字予以说明,如琴调方面则采用五个常用调,从一至五弦分别作为宫音,乃为:林钟调一弦为宫,无射调二弦为宫,黄钟调三弦为宫,太簇调四弦为宫,仲吕调五弦为宫。而在转调方面则采用三分损益法的上生、下生以慢宫为角,紧角为宫的变调为主。指法方面则力求实用,简化为右手计三十一种,左手计四十种,比过去的繁杂指法少了很多。
  三、《梅庵琴谱》中所选辑的每一曲谱都曾经过王燕卿先生加以增益改进,乃至如《平沙落雁》一曲中增添了一段创作,描写雁群上下翻飞,鸣叫呼应的逼真情况,更是表现了梅庵琴曲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大增进了梅庵琴派的独特风格。尤其特殊的一点是王先生在改编《搔首问天》一曲中采用了数段“快弹” 的演奏风格,这是历来古琴界所未有的一大创新!
  介绍至此我要特别谈到有关《梅庵琴谱》在历史考证上的一大转变经过,那就是以往王燕卿先生所遗留下来的《龙吟观残谱》大家均未看到过该原谱,很难了解《梅庵琴谱》中所转录的琴曲有多少是根据《龙吟观残谱》而来。由于部份琴曲在过去问世的琴谱中都未见辑录,而这些琴曲经王先生增益、改进后旋律、节奏均较生动、活泼,于是近代琴人就有谓《关山月》一曲为王先生吸收近代民歌而改编,《玉楼春晓》为近代的作品,《秋夜长》为王先生从琵琶谱转译等等说法。
  1989年,大陆琴人谢孝苹先生从香港琴人饶宗颐先生处得悉荷兰汉学家兼古琴家高罗佩先生 (Robert Van Gulik) 曾在四川获得《龙吟馆琴谱》钞本,现藏于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图书馆。谢先生乃设法与莱顿大学汉学图书馆联络,取得该谱的微缩影片。而于1989年10月写了一篇《海外发现龙吟馆琴谱孤本 —— 为庆祝梅庵琴社创建六十年而作》,发表于北京音乐刊物。
  1991年9月台湾琴友孙于涵女士从大陆旅游归来,寄给我一份谢先生文章的影本,才知道这一讯息。谢先生为一学者作家,擅长诗词文章,早年曾从先父同学画家王个簃先生及吴宗汉师兄游,对梅庵琴曲特别喜爱而有所研习,现为北京方面琴人。谢先生之文章对梅庵琴曲的考证,阐论非常详尽、透彻。由于《龙吟馆琴谱》的发现,证明了以下诸点:
  一、《龙吟馆》与《龙吟观》有一字之差别,实即为同一谱。
  二、梅庵琴曲中所收录《关山月》等八首曲谱,即是根据《龙吟馆琴谱》中曲谱而来。
  三、《龙吟馆琴谱》在琴曲目录后,载有“大清嘉庆己未冬月”,“历城毛式郇拜稿”等字样。根据年代查考该谱应在公元1799年问世,较《梅庵琴谱》的出版早了近二百年,严格来说这些琴曲的创作应更早于二百年前,推翻了一些认为梅庵琴曲为近代创作曲的错误推论。
  四、《龙吟馆琴谱》本身即为一抄本,封面上有“岳莲别塾钞”字样。而编纂者毛式郇为山东人氏,王燕卿先生亦系山东人氏,近水楼台,极可能就近获得该抄本,不过或许是不完整的残本,故有“龙吟观残稿”一说,然经查考梅庵所收龙吟馆曲谱则完整无缺。
  五、《梅庵琴谱》与《龙吟馆琴谱》除了王先生将每一曲均有所改编、增益外,尚有不同处为:龙谱诸曲均无作者,而梅谱则增列了作者姓名;其次龙谱《春闺怨》、《秋闺怨》二曲,在梅谱则易名为《玉楼春晓》、《秋夜长》。
  六、此外对于《龙吟观琴谱》误认系王燕卿先生著作一说,个人根据先父及徐立孙先生在梅谱中之跋文与序文所述考证,可以作如下之解释:王先生曾经拥有《龙吟馆琴谱》抄本残稿八曲,复从其他诸谱辑录了他喜好的多首琴曲,而在数十年间加以增订、改编,拟将原谱名易“馆”字为“观”,字而予以出版问世,但结果未曾如愿,后由弟子徐、邵二人完成了他的遗志,易其书名为《梅庵琴谱》。个人确认此一说法较为真实,并能为各方接受。
  自《梅庵琴谱》问世以来,数十年间各方有心研究琴学的琴人,多对王先生在琴曲创新、改进方面有肯定的赞扬。惟均只能从创立点拍,于《平沙》一曲中增添一段极为传神之创作,乃至梅庵琴曲旋律、节奏清新、活泼,风格独特等方面予以赞美,而并未能具体说出王先生在琴曲改进方面的实际情况。
  多年来我一直发愿要完成这一方面之研究工作,除了《秋风词》等六曲历年来多方蒐集资料,予以对照比较研究已有所结果外,而对出自于龙谱之八曲始终无法取得资料,深以为憾。1991年获得谢先生文章讯息后,雀跃不已,乃多方探听谢先生之通讯地址予以联络,虽得其慨允,而以其微缩片借与上海方面琴人,一时无法取回。此时弟子郭晓薇悉此事,告以其姊夫林志鸿先生正就职于比利时外交单位,可以托其就近向荷兰莱顿图书馆洽取该资料。经过一番联系,林先生在1992年新年期间,特为跑了一趟荷兰。经由莱顿图书馆馆长吴荣子女士协助,获得了一份《龙吟馆琴谱》微缩片。再由其夫人郭女士于返国之便带回台湾,终于我能获得了龙谱孤本的影印本,而完成了我对梅庵琴曲研究的宿愿。
  我之所以不厌其详的叙述这一段事实,主要是这对梅庵琴派所依据琴曲的历史发展以及发掘王先生对琴曲改进的事实有其极重要的关系。在此,我要重申对谢孝苹先生锲而不舍地发掘《龙吟馆谱》孤本的努力,以及林志鸿先生和他夫人的协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在1988年12月《北市国乐》曾经发表过一篇《谈古琴琴派》的文章,我一再强调一个琴派的兴起必然有其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以及能表现其风格的曲谱,藉琴社而传授弟子,始能发扬该派的专长,进而流传至后世。目前在台湾的琴人在派别方面多数已不太显著,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单一学习某派的曲谱,这与老师的传承有关。现在一般琴人所学习的曲谱多分别取自广陵派、虞山派、蜀派、梅庵派等。目前在台湾仅梅庵派有本派的专门琴谱,可供传授弟子之用,因此,在琴派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加以现在音乐专科等校均采用《梅庵琴谱》作为教材,自然也有其一定的影响。
  考《梅庵琴谱》除了民国二十年初版外,1959年徐立孙先生增订刊印第二版,1983年梅庵琴社又刊印《梅庵琴曲谱》。在台湾则有某出版社据第二版翻印过两版,成为本世纪以来版次最多,发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古琴曲谱。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梅庵琴谱》亦已经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李伯曼教授(FREDERIC LIBERMAN)根据《梅庵琴谱》再版本研究撰写论文,除将部分译成英文外,并将中文全书附印其中,将梅庵琴学介绍给外国的音乐研习者,则梅庵琴派已不止于在国内外华人琴家的范围流传,抑且已迈向国际乐坛的领域。
《梅庵琴谱》琴曲题解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版本,《梅庵琴谱》上共有14首曲目。到50年代再版的时候,多加了一首“月上梧桐”,我们目前大部分学员可以看到的就是这15首的版本。1、关山月 2、秋风词 3、极乐吟 4、凤求凰 5、玉楼春晓 6、秋夜长 7、风雷引 8、秋江夜泊 9、长门怨 10、平沙落雁 11、释谈章 12、挟仙游 13、捣衣 14、搔首问天 15、月上梧桐
 
1《关山月》
本曲惟诸城琴宗有之。北地风光,音韵刚健。曲虽短小,而指法纯正,乃入门之正路,初学易于熟习。且可作玉环体,首尾相接,如环无端,久弹不厌,对初学尤宜。原为汉代《鼓角横吹曲》中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反映了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诸城琴派独有之曲,曲虽短小,音韵刚健而流畅,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2《秋风词》
《秋风词》是一首表达爱情的琴歌曲,词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虽为短曲,而回环往复,意短情长。虽为短曲,而回环往复,意短情长。按散相应之处甚多,初学入门,颇易于领会。而熟弹之后,亦不以短小而忽之。月白风清之际,一弹再鼓,动无穷之幽趣焉。
 
3《极乐吟》
《极乐吟》亦称《渔歌调》,是一首琴歌小品。歌词是柳宗元(773-819)的《渔翁》一诗。乐曲颇能体现诗意,描绘日出前后的景色变幻,抒发渔翁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心情。
本曲寥寥数句,而音节刚劲,风格甚高,恰如子厚文气,峰回路转,别有天地,于此曲见之。
 
4《凤求凰》
乐曲描写西汉才子司马相如,以琴音挑逗卓文君,逐而结成良缘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当年司马相如弹奏的琴曲,就是《风求凰》。全曲旋律起伏跌宕,曲情激动而委婉,具有冲决罗网,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今听此曲,自能领会其用情之深及用情之挚,而无间古今。
此曲富有爱慕之忱,绝不同于一般庸俗化男女相悦之情调。恰如相如与文君之两心相契,所以能打破封建枷锁,传为千古美谈。久弹自能体会其用情之深及用情之挚,而无间古今。
 
6《秋夜长》
本曲亦名《秋闺怨》。为清末梅庵派古琴大师燕卿先生尝谓是从琵琶曲转变而来,或谓即先生所手译。琴曲融汇了琵琶的轮指技法,音节绮丽缠绵,轮指较多,极为动听。先生亦常告诫,此曲宜善于学习。习之不善,易流于圆滑,非曲之过,乃学者之过。有认为轮指较多,则音类琵琶,亦非定论。且唐代时琵琶与古琴,音节常互相渗透,不足为病,在于适当掌握耳。
 
5《玉楼春晓》
本曲亦名《春闺怨》。曲调轻松流转,不同凡响。颇有春眠初醒,惺松欲醉之意。第三段第三句双吟之后,恰如欠伸之状,而转为清醒,惟妙惟肖。尾声以异常清明之泛音而结束,尤为神妙。
 
7《风雷引》
此曲渊源极早。乐曲描写雷雨大作之情景,从风雨初来酝酿之势,进入,迅雷烈风,阵雨如注的滂沱声势,但雷声隆隆,风声萧萧,尚有欲罢不能之概,最后以雨过天晴而告结束。本曲节奏奇纵突兀,苍郁险峻,气势威武雄壮。
多用撮法以壮声势,用滚法以状烈雷,连用撮声以象阵雨。起首打圆状风雨初来酝酿之势。第二段入慢以后才是雨至。第三段以后声势渐壮,风雷相应而至。第四段虚掩后,连撮为阵雨如注。第五段中迅雷烈风一再出现。第六段声势稍杀,但雷声隆隆,尚有欲罢不能之势。最后以雨过天晴而结束。本曲特点节奏非常灵活,极尽跌宕顿挫之妙。梅庵诸曲中节拍之紧凑,以此为最,更非一气呵成不可。

8《秋江夜泊》
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管琴谱》(1614),据说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秋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于是认为曲中“打圆”的指法是在描写钟声。在梅庵琴派的的梅庵琴谱中此曲亦有出现,据说一代古琴宗师王燕卿擅奏此曲,在梅庵琴谱中“秋江夜泊”假托苏东坡所作,题解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描写了“后赤壁赋”中的场景,曲情安逸闲适,但演奏时极难把握,苏东坡一代高士,心境常人亦难以揣摩透彻。
本曲即《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写景。所谓夜泊,是曲终抛锚之后放乎中流而夜泊。全曲是写游赤壁时自下船至放乎中流的经过。起初以打圆状船离岸之状,第二句一、六弦相应示船离岸。以后用游吟法及猱法状摇橹欸乃之声,全曲皆是。第一段中散音历七、六弦以后,形容船出港口之状,而有海阔天空之意。第二段起首是撑篙声,继以俯仰高歌。第三段起首为拉蓬张帆之声而渐入中流。第四段则既达中流,乃引喉高歌,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意。最后乃将帆落下,船有摇曳不定之状,乃以连摘法状抛锚声而夜泊。
 
9《长门怨》
 本曲为梅庵琴派独有。乐曲以我国汉魏时期司马相如所作,写陈皇后谪居长门宫之曲。《长门赋》为题材,表现了封建时代的妇女为自己不幸命运鸣不平的心声。曲调哀怨,如泣如诉。曲中运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等手法,表现女性高声长号、悲愤交加的情绪。旋律深沉委婉,感人肺腑。
极尽愁闷悲思,其音如泣如诉,既幽扬而慷慨,复唏嘘而惆怅,盖女子被压迫之呼声。起首以索铃状环珮玎珰之声缓步而出。第二段是且行且诉。全曲多表示女子步行之声,第三段尤为显著。而低徊曲诉有不得申诉之苦。第四段即转入高声长号,极尽哀怨之能事。第五段中且有顿足长叹之声。第六段则又有万不得已时,无可奈何、聊作宽慰之状而终结。

10《平沙落雁》
本曲至曲终时才是落雁。全曲皆是雁群由迟飞而回旋于空际及上下翻腾飞鸣之状。起首状雁群分批起飞,逐渐回旋之意。第一段末有少停息之意。第二段继续起飞,以大分开状复翔时盘旋之状,继以循序飞行。第三段之意相仿,兼有拍翼之声。第四段末表示在沙滩上低翔之后伏于沙滩之状。第五段仍是低翔。第六段是上入云霄,鸣声嘈杂,及急鸣之后渐次下翔之状。第七段是雁群以翼拍沙之后又复掠地面低回,而以尾声状群雁分批下落于沙滩之上而终结。本曲第六段为诸谱所无,乃诸城琴宗所独有,而燕卿先生又复加工。在梅庵授琴时尚一再修改,可以证之。
是一首展景抒怀的琴曲,相传为明初朱权所作。乐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有生机之感,借鸿雁高飞远走,抒发人们的胸志。
 
11《释谈章》
本曲与《普安咒》同出而异名。状群僧诵经礼拜,在道场中循环步伐之声。钟鼓齐鸣,诸乐并作。重复之处较多,全曲热闹非凡,以备一格。
据明代《伯牙心法》记载:“斯曲即普庵禅师之咒语,后人以律调拟之也。”全曲分:佛头、起咒、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佛尾六部分。曲调雅畅清逸,质朴平实,颇有庄严肃穆之感。
  曲谱初见于《三教同声琴谱》。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象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也可能是此曲的作者。普庵禅师是禅宗“临济”法系第十三代法嗣,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大禅师,以度黎民百姓为主。其开示与神迹,广行于教界民间。
 
12《挟仙游》
本曲指法古朴,吟猱甚少。有人认为内容比较简单,可以作为入门之曲,殊失原旨。从多年来的体会,此曲极不易弹。吟猱虽不多,而取音甚难,非初入门者所能体会。梅庵诸曲中,指法以《搔首问天》为最复杂,但取音之淳朴温厚,则以本曲为最难,久弹方能知之。本曲音韵温厚古朴,内容轻松愉快,颇有飘飘欲仙之意。相传为黄帝所作,亦以黄帝精于养生之道而假托之。
 
13《捣衣》
 唐代潘庭坚作。本曲内容为唐代时汉族受异族之侵凌,戍卒在长城守卫,其妻在河畔捣衣时,思念其亲人之作。其音慷慨激昂,盖兼儿女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为富有人民性之音乐。本曲主要旋律见于第三段,以后即回环往复,以各种形式出现。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第八段音节有峰回路转之妙,以避免过多之重复。第九段则重振旗鼓而转入高峰。第十一段颇有捣衣过久,神思疲乏状态,极为神往。最后复以振作精神努力加餐之意而终结。

14《搔首问天》
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郁悲愤之情,而有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第七段散板快弹及泛音乐段,已入悲愤欲绝之势。第九段泛音更是愤极搔首之时。最后乃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其节奏抑扬顿挫,其神韵咯嗟浩叹。
乐曲深刻地表达了屈原的伟大精神与胸怀,抒发了他高洁的爱国爱民思想,并痛切地表达出他内心精诚的呼声。

15《月上梧桐》
邵大苏(1898—1938 ) ,名森,江苏南通人,为王燕卿入室弟子,曾与徐立荪创建梅庵琴社,参校《梅庵琴谱》,徐、邵亲同手足。日寇侵犯南通时,徐、邵两家一同避难至乡间,第一个落脚点是徐立荪之岳丈家。一路上,邵大苏始终抱着他的藏琴“潮音”。1939年夏,邵大苏不幸感染霍乱病故,时年41 岁。徐立荪将一首自己创作的琴曲献给这位挚友,他在曲谱后深情地写道:“予作《月上梧桐》,曲既竟,拟就商于邵君大苏。而君噩耗传来,辍歌屡叹。卓与君同里,长同校,同受古琴于王燕卿,情谊至笃。通城沦陷,君携眷辗转迁徙,以伏暑而殒。落月屋梁,琴存人杳,心声契合,无间幽明。即以此曲纪念吾良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