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游园记
武清南湖的格局是阔大的,与阔大的水面相应,岸边的道路与绿地设计都非常开阔,是所有的江河湖海之畔的所谓的旅游区都没有见过的开阔。不仅有环湖的自行车道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还有火车道;道和道之间还有花朵树木间隔,临着湖水则是芦苇蒲草之类的水生植被相参差,构成了一种充分人化了的自然美景。
南湖的很多区域都是冲着广场式的留空概念设计的,能容留很多人。这就给节日里的游园的人们,不管多少的游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巨大场地。门外的车辆哪怕停得满满的了,里面的游人依然能厕身无限的辽阔而丝毫感觉不到拥挤。在这里不得不赞佩一下直辖市的管理水平,因为要控制车流所以在临近公园大门的地方设置了交通隔离墩,暂时关闭了道路。但是这种关闭并非僵硬的一律不准通过,只要是有特殊需要,保安就会将隔离墩挪开一下。这种充分人性化的管理安排,为整个游园的气氛先就从管理者这里制造出了一种平易与文明的氛围。在一个讲道理尽量考虑到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的气氛里,节日才更成其为真正的节日。
国庆中秋的双节期间的这一天,南湖阳光耀眼,人在画中游的好感觉四处回荡。远到天津,近在杨村,这个大大的水库公园所接纳的大多是周边的休闲游客;人们阖家而至,扶老携幼的场景比比皆是。因为公园免费,不用买票,所以进门以后很多人就直接去排队买火车票买自行车票去了,好像只有买买票才更有节日气氛,才更像是一家人一起出游的样子。其实作为园中园,南湖里还有一个绿博园,里面有全国各个省区的特色景观设置,那是一个需要买票的地方,完全可以满足人们要消费消费才是真正的游玩的固化了的“情结”。这样的情结既来自现在的商业化的旅游点的主流话语灌输,也来自很多年前只有城市公园而无汽车时代的开放式的郊野公园的习惯。那时候周日、节假日,庆祝的方式大多就是这样购票走进平常不会进来的公园,看看金黄的菊花,看看鲜红的鸡冠花和同样鲜红的美人蕉,并在精心摆放的花坛前花钱请公园摄影部的人给照一张全家合影。那样的合影固化了一代人的亲情与生命中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光,也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关于逛公园的固定格式的记忆。
买了票,进了园,一家老小都在阳光花树的辉映之中了,这时候,南湖就再现了过去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里,城里人在节假日游园的盛况。整个园子里都始终洋溢着一种世界太平,生活幸福,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大家都在同一个愉悦的频道里的融融之乐。一家老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都从彼此身上看见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东西。嘴里说的虽然还都是家常话,甚至是无意义的话,但是怎么就觉着亲情更亲了,互相熔铸的情绪更恰如其分了。这样的阖家逛公园,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一种确认与加深亲情、并让亲情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古老仪式。
应该说,南湖在为这种融融之乐的仪式气氛营造上,下了很大工夫。在开阔的基本风格之上,还时时都掌握着另一个重要原则:风景一定要人化,人化的风景又一定要借自然之势。南湖边上的哥特式的教堂尖塔和中国式的拱桥,如果没有荻花瑟瑟的芦苇做岸边的前景,如果没有满树红果的山楂为衬托,那这幅画就要逊色很多,就没有这么让人留恋不已的完美了。南湖努力营造出了洋化的场景,但是气氛却绝对是中国的,是中国传统的,是七八十年代最兴盛的那种节日合家游园的模式的重现。
这时候有人在塔与桥与树与果的背景下挖蒲公英,有人甚至在摘着满树的红果,大家都进入到了一种忘我的劳动的状态,自己成为画面的一分部分而还不自知的状态,本身就是审美的极高境界了。当然他们在公共园林里对自然植被的损害,也是现阶段还很难改弦更张的习惯之一种。前进的脚步总是一步步的,看看那些“劳动者”大多是从文革中过来的中老年人,就可以明白希望所在了。
在南湖的风中,在南湖如西湖一般的长堤岸柳下,尽管仔细分辨的话也不难听到湖东的高速公路和湖南的铁路上持续的呼啸之声,但是毕竟已经在一种可以物我相忘的环境状态中了。我们尽可以为自己与自己的家人共同在这样美好的地方度过的美好的一天,而永远地在手机上也在心中留下一幅永不褪色的影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