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速写:德明古镇的一扇窗
梁东方
汽车时代,人们就需要一个距离城市有点距离的地方,能驱车前往又不会花太多的时间的地方,去所谓休闲,去满足一下物尽其用、假日阖家自驾出行的愿望。
有了钻山的隧道以后,山后面凭空在山谷里新造出来的崭新的古镇,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它终于满足了有车一族对于远方、不远的远方的想象,自然这种满足的代价总是要付出的:景区不要门票,那就要广布商业,一个门脸挨着一个门脸,卖吃卖喝卖纪念品都是题内之义。煞有介事的邮局和邮局门口放着的绿色的邮政自行车,都像是舞台道具一样,成为商品附近的文化摆设,给一向被电视剧培养着的游人们以到了旧时光中的幻觉。纷纷拍照自拍上传朋友圈,烘托着连自己都以为人在画中,画有人意了。
在这样的幻觉里,消费也就成了不再被警惕地管束着的野马,纵情驰骋之余,还会觉着得其所哉,终于找对了地方。
我们被这样的人流裹挟着进了一家店铺,店铺里的纪念品其实到处都可以见到,并无新颖独特之处。但是一扇开向外面山坡上的窗,正有源源不断的清凉的风,吹进来。那风里有山石的味道,有山草的味道,有深远的山体的气息,一下就能让沉静下来,让人突然发现山居的乐趣,也让人意识到自己一向在山下平原的雾霾深处的生活是多么不堪。
站在这扇窗前,好像顺着窗口出去,就可以进入到传说中的山居之妙中,进入到山居的无限愉快与无穷乐趣之中去。我站定了在这扇窗前仔细向外看,实际上这房子是没有后院的,窗外直接就是当初开山建房的时候暗红色的山体,尽管因为盛夏的雨水山体上有了些攀援的藤本草本植被,但是还远不足将山体盖住。
我呼吸到的那种深远清凉的山体气息就是来自这里,尽管已经被斫伤,但是山的气息还没有变,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住下来,也一定还有平原上所绝对没有的清凉与适宜。
从公路隧道钻过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发现,山这边的天空是几乎没有雾霾,或者说是雾霾比较小的,至少没有到平原上遮天蔽日的程度。作为太行山临着平原的第一道山,它的海拔虽然只以一两百米为限,但是有限的海拔也已经可以稍稍超拔于污浊的空气之上。让人产生高高在上、不被现世的脏乱所扰的神仙意态。在这个几乎无事不被猜度、无物不被污染的时代里,这种稍微用一点时间,就可以驱车抵达的神仙境界,的确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一种慰藉。
这也许就是新造古镇颇受欢迎,停车场总是一位难求的状况的一种更根本性的原因吧。从这个根本点出发回看,实际上只要修一条可以盘绕到山顶上的公路,修足够的停车点,让人们可以登高望远,可以在登高望远呼吸到了稍微好一点的空气之余,还能到处走走,便也已经足矣。叫不叫古镇并不重要,费力地造假远不及务实的本真更容易让人接受。不拘囿于既有的商业模式,而是将商业化与服务融合起来,立足本地地理风貌的真实状况,于可以身在高远的地方,修建些不必命名为古镇的休闲之地,还真是充分符合人们的内在需要的设计。
这让人想起罗马城中的那道山,山脊上便是公路和树木交互穿插的城市制高点。人们可以自由地驱车上山,山道两侧是密集的英雄雕像,山下则是台伯河环绕下万家灯火的罗马古城。他们没有在山顶上人为地制造什么古镇,甚至连建筑也不多,只是将那样宝贵的地理制高点做了开放式的公园园林化处理,成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流连忘返一来再来的妙地。
在我们周围宝贵的太行山资源开发过程中,是不是也可以别开蹊径,不再重复固有的新造古镇模式,而务实地以真山真水为依托,将地理的节点作为大众共同拥有的审美之地、休闲之地,予以不矫情不虚与委蛇的改造和建设呢?
或许是想多了吧,就此打住。在这夏末秋初终于熬过了酷暑的好时候,能收获这么一点点想象,也已经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