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的饮食
旅行回来以后,胃口一直在修复。喝一点自己熬的小米粥,小米粥里切些麻山药片。每餐也不过吃上一小碗。安详的睡眠加上这样虽然无味儿但是绝对健康可靠的饮食,再加上足不出户的作息,算是对于前此的旅行状态的一种彻底反动与休息。在这样的休息里,回味成了旅行的继续,成了与旅行相对但是又和旅行相关的享受。
只有在这样回到自己做饭的旧习惯里去的修复过程中,才会真正意识到,出门在外,顿顿饭都在饭馆吃对人的伤害,当然这样的伤害只是品尝新鲜新奇的异地口味,享受平常吃不到的美食的一种副作用。俨汤厚味操劳胃口疲劳神经损及血脉,身心俱要从其中挣扎出来,休养生息,以挽回旧日精神。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出门以后,再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顿顿饭去饭馆吃了,正作用副作用都只有全盘接受一途矣。在家里一年也不会有几次的在外就餐,猛然间就增加到了百分之百的顿顿饭都去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酒店吃自助的早餐,那还算是一种温和的休息了。
去陕西,从某个角度上也完全可以说就是去吃面了。在西安,在皇甫村,在蓝田,在白鹿原,在韩城,陕西面食的可口与味足让人百吃不厌。大碗海量,鲜红味重:裤带面,扯面,油泼面,biangbiang(这两个字在字库里是没有的)面,踅面……每一种面里都不能缺辣椒。辣椒红艳艳,但是一点也不辣,而是香。这是陕西之辣的最为可爱之处,它让全无吃辣经验的人入门全无痛苦,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嗜辣如命。曾经在皇甫村的陡坡上看见一辆小卡车拉着满满一车干红辣椒走过,高音喇叭里不断地播放着收干辣椒收干辣椒的吆喝。这样在本地很平常的景象,在外地人,在没有种植与食用辣椒习惯的华北地方的人看来,就实在是新鲜、有趣。
陕西是肉夹馍、菜夹馍的原产之地。只有在陕西吃着正宗的肉夹馍菜夹馍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个经常被人提起的问题的一个答案:明明是馍夹肉,为什么要叫肉夹馍?所谓肉夹馍,实际上是“肉夹于馍”。是古汉语的被动语态,省略了被动词“于”字而已。
陕西的肉夹馍的确是正宗,让从来不在河北吃肉夹馍的自己也吃了好几次。这种一个肉夹馍就几乎是一顿饭了的简洁的食物,像极了国外的三明治,大致上都是那种简便而又不失营养的食物思维的产物。此行在皇甫村,在蓝田,在白鹿原影视城上面的原上的何家沟村,在韩城,都曾经吃过肉夹馍;相对而言,从量足与味道好、烧饼酥等几个方面综合来看,还是皇甫村的路边小店里的最佳。其他即便打了正宗潼关蜡汁肉夹馍牌子的专营店,也都稍有不足,罕有其匹也。
当年柳青下乡扎根的滈河边边上的那个饭都吃不上的穷村子,如今居然能做出这样地道的肉夹馍来,大约土原崖畔上柳青墓园里的作家如果地下有知的话,也会深感欣慰的。
总体来说,在陕西,在西安城乡之间的大小饭馆吃饭的感受都很不错。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去那些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点,没有去广受诟病的少数民族饭馆街……相反,无论走到什么地方,直接感受都是,吃饭都是明码标价,不乱要价,不欺负外地人。
在蓝田汽车站的大排档,过油饸饹都作为招牌挂在门口;多少钱一碗,立刻就下锅煮面。在韩城的小饭馆里,甚至每一张桌子的玻璃板下都压着经过物价局盖过章的价目表。和气的老板夫妻忙里忙外,端茶送水,让食客十分舒心。他们用半盘辣椒花椒炒出来的干煸豆角,吃起来居然也依旧是香而不辣!这可是一家川菜馆啊,已经入乡随俗,改走由辣而香的陕西路线了。
这样的饮食经历,是连续在外就餐的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因为即便是在旅途中,如果饭馆就餐的印象太差,人们也依旧可以从超市购买速食替代饭馆餐饮的。仅就此次旅行中经过的几个陕西地方而言,在这方面做得是非常到位的。
就算是韩城街头买的薏米爆米花、韩城古城买的烤串、白鹿原民族村买的蓼花糖之类的零食,也都十分可口,而且价钱公道。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不是偶然,而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地方性的普遍现象,好现象。
仅仅从口腹之享来说,陕西就值得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