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绩效工资,是块“烫手的山芋”,如何发放,考验着领导智慧
【平湖一柱 第1298期】
【核心提示】绩效工资发放,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吃大锅饭”,不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按工作量”发放,会导致出工不出力;“按成绩”发放,会重蹈应试教育的旧辙……
绩效工资,顾名思义就是看成绩和效果。在工厂和商场这都是很好界定的事。在工厂,谁生产的产品多,质量好,谁就应该领得多;在商场,谁推销的产品多,谁的绩效工资就应该高。
但是在教育教学这件事上,却并不像工厂和商场那样,业绩和效果那么明显。
我们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对教师来说,这个劳是指什么呢?如果仅限于表面的工作量比如课时——同样上两个班的语文,两名教师的劳动就相同吗?并不尽然,一名教师尽职尽责,每节课都备好课,上好课,课后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每天可能会起早贪黑,倾尽心血,则会累得很;另一名教师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课吊儿郎当,则会轻松得很。
再说效果,以什么为标准呢?以学生考试成绩吗?还是那两名语文教师,如果第一名教师班里遇到几个脑子不开窍、学习不用心的学生,这名教师再努力,最后的成绩不见得有多好!而另一名教师运气好,碰到一批脑瓜好使、自制力又强的学霸,则不费吹灰之力,每天悠哉悠哉学生成绩照样可能考得很好!
诚然,从统计规律来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尽心尽责的老师,班级总体成绩总起来是会好的,吊儿郎当的老师,班级成绩总起来一定不会太好。
所以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如果绩效工资的发放单按一个学年、一个学期
的工作量和学生考试成绩,会有失偏颇的。
再有,孩子的成长是一件错综复杂、综合性很强的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并非一时半会就能显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个学期、一学年、甚至一个学段才会显现,如果绩效工资发放的评价不考虑这一因素,无论评价方案多全面,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那个考试成绩,哪怕总评一万分,考试成绩只占10分,最考“起作用”的,也还是那10分的成绩,因为短期内,学生成长的变化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不要说能用分数进行量化了。
因此,绩效工资发放,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吃大锅饭”,不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按工作量”发放,会导致出工不出力;“按成绩”发放,会重蹈应试教育的旧辙……
所以,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如何拿出一个令绝大多数教师满意的方案,切实激发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起到“绩效”的作用,考验着教育领导的智慧!
但无论如何,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不能再拖了,再拖,就把所有教师的积极性都会拖没的!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