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云门传奇:不负岭

旧时,连着山阴与会稽两县有一覆斧岭,当地人又称它为不负岭。关于不负岭之名的来历,跟一段传说故事有关。
相传唐贞观年间,文武兼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书墨大家甚为推崇,尤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但他所收集的王羲之墨宝中,唯缺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序》。
于是,太宗便派人到民间明察暗访,到处打探《兰亭序》的下落,甚至不惜以重金悬赏。后来获悉,此王氏传家宝,由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禅师,带到了会稽永欣寺(云门寺前身)保存。没有子嗣的老禅师圆寂后,把《兰亭序》传给了如同亲子的弟子辩才和尚。
皇帝听后,心花怒放,即下诏传辩才进京。然而,令皇帝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和尚毫不识趣,面圣时坚称,从未见过此序。
此后,心有不甘的太宗,又三番两次召见辩才,索问墨宝下落。但无论皇帝如何相问,辩才都装憨作痴,回答如出一辙。太宗懊恼不堪之下又无计可施。他想,若是为解气把和尚杀了,还是得不到那王氏真本呀!
于是,他召来几个心腹大臣相商此事。大臣中有个监察御史名叫萧翼,他见皇上为一件《兰亭序》而寝食难安,便灵机一动,献上一条锦囊妙计。末了,他对皇上表示:“为臣愿亲往!”
太宗听罢,愁眉顿展:“妙哉妙哉,此番有劳萧爱卿也!”
话说辩才从京城而返,一进寺门,不顾连日长途碾转、车马劳顿,不等日落黄昏、人稀月明,先来到大殿,俯身拜过众菩萨,然后起身而退。他绕过大殿后,来到日常起居的后厢房。
辩才从小习武,且有一身从不轻易示人的“飞燕”轻功。只见他栓紧房门,关上木窗,一跃,便上了房梁。
原来,早在辩才第一次接到圣旨时,他就心明肚知了。
一则他也是个酷爱书法之人。他明白,此序若流入深宫,定将永无出头之日。
再则师父待他亲如父子,恩重如山,临终前又把王氏传家之宝相传与他。师父口谕犹在耳边:“万不可将此序遗落他人之手,切记切记!”......
所以,他铁定主意,人在序在,宁死也不交出《兰亭序》。
他在赴京前,悄悄在后厢房房梁上凿了暗盒,把真本藏于此内。
那会,辩才跨出寺门,走在覆斧岭上时,面对青山苍松,辩才以诗明志: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留碧嶂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
此刻,猫在房梁上的辩才,打开暗盒,见真本完好无损地躺在里面,他长长地吁了口气。见到它,就像又见到师父一样。辩才痴痴地对着它说:“呵呵,我回来了哦!”
时至深秋。某日,辩才像往常一样,天刚露出鱼肚白,就速速起床,欲往后山练早功。
他打开寺门,刚要抬脚,却见一人一动不动地蜷曲在门外。辩才吓了一跳,忙一脚跨出去,弯腰刚要伸手去试那人鼻息,却见地下那人睁开眼,猛地跳将开去,手握纸扇,马步扎地:“谁?”
辩才定睛一看,原来是个飘逸俊秀的书生,三分好感上来了,不免笑着说:
“哈哈,我还没问是谁夜宿在我寺门口,你倒是先问我来着,是何道理喔?”
“哦哦,师父,小生多有冒失,这厢有礼了!”书生闻言,躬身拱手作揖。
接着,书生边用纸扇拍打着身上的灰尘,便相告辩才,自己姓萧,是从东吴过来投奔山里亲戚的。没料到亲戚家人走楼空,昨日在山脚一带村里转悠相寻,也没有得到一点音讯。天黑了一时又无处着落,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只得在寺门外将就。
辩才听罢,动了恻隐之心,便对书生说,如不嫌弃,暂且先在寺里落脚吧。
萧书生一听,千恩万谢过后,提起随身包裹,跟着辩才进了寺门。此后他便在寺院住了下来。
之后,辩才听萧书生所言,自幼随通武术的叔父习练功夫,也会几套花拳绣腿时,便让他跟着自己每日清晨在后山练早功。平时若有空闲时,也让喜欢书墨的书生一同砚墨临帖。
就这样,两人同吃同住,一个月下来,竟成了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好友。
入冬了,天气越来越冷。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辩才和萧书生在房里烤火取暖。和尚跟书生又聊起了书法和王羲之。聊到兴致处,萧书生把随身包裹打开,拿出两幅王羲之作品,摊在桌上,对辩才说:“我与师父素昧平生,却这般投缘相知,实乃萧某三生有幸。愿把此生所藏相赠师父,以谢知音一场!”
辩才绕桌仔细端详墨品,果真是羲之真迹无疑,当下不免心生自责:“人家这般推心置腹,更以平生所藏赠予,而自己藏有极品也不予相观,惭愧,惭愧也!”

于是,辩才飞身上梁,取下珍本,小心翼翼地展开,让书生欣赏。萧书生见此墨宝,击掌连连:“妙哉!妙哉!”而后,两人继续畅聊书法话题,直至夜深更阑。

第二天,辩才要去寺外替人做佛事,吩咐书生留守在寺内。等和尚前脚出门,书生后脚返回厢房,三下五除二,便把那和尚珍藏宝物纳入袖中,关了寺门,直奔返城要道——覆斧岭而去。
此生不是别人,正是为太宗皇帝出谋划策,骗取羲之真迹的萧御史。
此时,完成任务,行走在冬日覆斧岭暖阳下的萧翼,从袖中取出《兰亭序》,边再次欣赏,边朗声大笑着:“终不负此行也!”
笑声中,萧翼举目回望,覆斧岭上的迎春花及各色野花,竟灿灿若若地满山绽放开来。唯余返寺而归的老禅师,一口悔血中仰天长叹:“一时大意终失荆州也!”
从此,当地人便把覆斧岭又称为不负岭。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0)

相关推荐

  • 唐太宗,你这个骗子

    原创2021-03-19 15:14·诗道骏言 中国最珍贵的书法作品是哪一款?传说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这幅作品是唐太宗的最爱,他死后,这件书法极品随葬,至今仍深埋昭陵,未见天日.现在 ...

  • 中国茶画欣赏—“萧翼赚兰亭图”

    [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迅速普及开来,到唐代成为"比屋之饮",体现大唐饱满的时代精神孕育而出的品饮嗜好.唐代时期的茶画为我们细腻地展示了品茶生活的内容和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 ...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真的被李世民带到坟墓里了吗?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2010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上,王羲之仿本书法<平安帖>(唐代 ...

  • 皇帝也做龌龊事,竟派人盗《兰亭序》,生前看不够,死后还要陪葬

    <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作品都是临摹本,真迹的下落,到如今还是一个 ...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真迹下落成谜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魏以前,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魏晋以降,人们将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日. 上巳节起源于远古的巫教活动.<周 ...

  • 辩才和尚——说说我的《兰亭集序》

    大唐贞观二十年,深秋的一个黄昏. 落日地余晖将永兴寺映得金光闪闪. 这样的景象,禅院里的小沙弥每天都能看上一遍,早习以为常,反而觉得今日的余晖比往日多了几分寂寥的味道,配上满院的落叶,说不出的寂静. ...

  • 行走丨云门传奇:秦望山与秦始皇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南有天子气"的一句流言,在坊间甚为流传,自然也传到了始皇帝嬴政的耳朵里.无风不起浪,这还得了,要知道,皇帝的子孙都在咸阳呀. 此时四十九岁的皇帝,虽说正值壮年, ...

  • 行走丨云门传奇:樵风泾之“郑公风”

    若耶溪畔有关郑弘的传说,自古以来,一直在当地口口相传,"郑公风"便是其中之一. 史载,郑弘为东汉会稽山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郑吉曾为西汉首任西域都护.而郑弘自己在官场上,从一 ...

  • 行走丨云门传奇:丽句亭的来历

    云门山下云门寺前,有一亭,名唤"丽句亭".亭内刻有许多赞美云门寺的唐贤诗赋.亭名与唐朝诗人秦系相关,源自其所作<山中奉寄钱员外兼苗发员外>诗句,"高吟丽句惊巢 ...

  • 行走丨云门传奇:浮休公深居精舍

    元至正十五年盛夏,因不满朝中昏聩腐败,已辞官还里数年.被羁管于绍兴的刘伯温,受云门广孝寺大禅师浮休公所邀,相偕云门灵峰寺奎上人,一同前往若耶溪的深居精舍. 彼时,人们把修道之地称为精舍.此深居乃浮休公 ...

  • 行走丨云门传奇:“洗骨池”的来历

    相传,宝掌和尚手握珍珠.成拳出生,所以父母为其取名"宝掌".唐高宗显庆二年,宝掌和尚已高龄一千零七十二岁,人称千岁和尚. 离开黄梅双峰祖寺,走访名山大川,礼拜各地尊圣,并随处讲经布 ...

  • 行走丨云门传奇:“云门草堂”与“寿圣院”

    南宋绍兴四年.初冬的若耶溪,已是寒风瑟瑟.一只乌篷船朝着云门寺方向,缓缓地行进着. 竹乌蓬下,坐在草席上的男孩,睁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朝船舱外望着.他的身旁,是一披着玄色香罗纱斗篷的妇人.俩前面,坐着一 ...

  • 行走丨云门传奇:刘基过普济寺与清远楼记

    一早,普济寺小和尚慧可随师父砥上人,在大殿做完两堂早课后,起身,便听师父吩咐道:"慧可,你待早膳后,速去清远楼准备些茶点,今日有客人来临." "知道了,师父!" ...

  • 行走丨云门传奇:雍熙院

    唐朝年间. 二月的云门山,还在料峭轻寒中,黄灿灿的迎春花已爬满了山坡. 这一日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狭长的幽谷里,云蒸雾绕,涧清泉鸣.山麓南面一处寺门开了,走出一个侧背着黄色香袋,穿戴整齐的僧人,急 ...

  • 行走丨云门传奇:葛仙翁与若耶溪钓台

    一早,铸铺岙的小牛听到鸡叫头遍,便起床了.他惦记着,昨日山上鸟窝里的鸟蛋,不知破壳了没. 小牛虽说只有十岁,却早会帮衬爹娘了.只要天晴,山路不滑,小牛都会去村附近若耶溪畔的山里斫柴,再把柴挑下山,卖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