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差点毁掉孙刘联盟的人(二)
(紧接上期)
关羽率主力北上攻打襄樊,后方相对薄弱,吕蒙立即上书孙权,建议抓住这个机会,偷袭荆州,并提出具体方案。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上期提到过,鲁肃死后,接替鲁肃的严畯主动辞职,孙权以吕蒙接替。吕蒙上任伊始就提出对付关羽收复荆州的战略方案,而孙权顾虑屯住在居巢的夏侯惇以其督领的二十六军(每军3-5千人不等)趁火打劫,没有同意。
现在为什么又同意了呢?夏侯惇所督领的部队并没有离开居巢。这里隐藏着一个秘密,原来孙权已经投降曹操了。
217年,也就是鲁肃死的那一年,孙权派都尉徐详出使曹魏,向曹操请降,曹操同意,双方盟誓,并决定联姻(联姻的方式不得而知,但肯定有,因为后来有取消联姻的事情)。
刘备一方不知道这个秘密,还以为孙权是盟友呢。如果知道的话,关羽肯定不会有北伐之举。(论情报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伐吴,孙权都没投降,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投降呢?
还是和荆州有关,和关羽有关。
客观原因是荆州地处东吴上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时刻威胁着东吴的安危。孙策、孙权都把西取荆州作为战略目标,以确保自身安危。
主观原因是荆州本来是孙权的,刘备借而不还,孙权一直有要回荆州这个心结。
驻守荆州的关羽缺乏政治、外交能力,不是像鲁肃那样尽量维护孙刘联盟,睦邻友好,和平内敛,时刻安抚东吴,打消孙权的戒备之心,反而始终咄咄逼人,挑起事端,让孙权随时感到不安。(可参阅本号《三国疑案之刘备借刀杀关羽》)
这种不安在吕蒙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第一次给鲁肃建议防备关羽时就明确说出“关羽实熊虎也”。吕蒙当时还只是个中级官员,也没有直接和关羽打过交道,都能感觉到关羽的压力,表明关羽确实太过强势。(陆逊等将领也有这种感觉,见下文)
鲁肃在世时,关羽就经常在双方交界地区挑起事端,制造摩擦。鲁肃从大局出发,处处忍让,才没发生大的冲突。吕蒙上任后,表面上看也保持着对关羽的忍让,但性质上已经与鲁肃截然不同。
鲁肃是诚心维护孙刘联盟才忍让,吕蒙则是已经和孙权秘密协商好了要对付关羽,只是时机未到,为了等待时机,伪装出来的忍让。
现在时机到了,孙权、吕蒙开始出手了。
第一步,迷惑关羽。
关羽北上时对孙权有所防范,留下足够兵力防守。吕蒙识破关羽意图,上书孙权,要想办法打消关羽的顾虑,让他放心地抽调防守兵力北上。
吕蒙提出的方案是自己装病,然后把自己的人马分划给其他将领,以治病为名回建业。关羽知道后,一定会调兵北上。我们就乘虚偷袭,拿下南郡,擒拿关羽。
于是孙权大张旗鼓地发布告示召吕蒙回建业养病。关羽果然上当,撤走部分兵马增援樊城。
吕蒙装病回建业的举动,无意中为东吴发掘出一个杰出人才。
此人就是时任右部督的陆逊,他觉得吕蒙离开防地回建业养病不妥,就主动去探视吕蒙,说出自己的担忧,同时认为,“关羽仗势其骁勇,经常欺凌于人。现又有大功,意骄志逸,一心北进,没有针对我们,听说你有病后,更不会防备我们。如今出其不意,就可以擒拿他。我现在来见你,就是想你设计出一个好的计谋。”
吕蒙不能泄露已经在对付关羽的秘密,只能应付陆逊说:“关羽素来勇猛,不好对付,并且已经占据荆州,卓有威望,现在又有功,胆势更加强盛,不好图谋啊。”
吕蒙见陆逊思维前瞻,也有收复荆州,制服关羽的想法,就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个原因是陆逊此时没有什么名气,用他不会引起关羽的猜忌。为了保证这一点,吕蒙要孙权在陆逊赴任前告诫陆逊一定要外示谦逊,韬光养晦。孙权立即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陆逊到任之后,遵循孙权、吕蒙的安排,韬光养晦的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上任之初就给关羽写信,一方面故意示弱,继续麻痹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使其骄傲轻敌。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后,彻底放松了对孙权的警惕。
孙权偷袭荆州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不光关羽被蒙在鼓里,就是东吴的一些将领也毫不知情。
关羽北伐襄樊时,东吴偏将军全琮也看到了收复荆州的战机,上疏孙权,呈递讨伐关羽的方案。孙权担心泄密,将全琮的上表扣下,不作任何回答。一直到战胜关羽收回荆州后,孙权才告诉了全琮事情的原委,还给全琮记了一功,封其为阳华亭侯。
为确保不遭到驻守居巢的夏侯惇的乘隙攻击,孙权亲笔给曹操写信,表示要讨伐关羽报效曹操,而这一切关羽都毫不知情,在打败于禁、庞德,俘获人马数万后,关羽的粮食出现短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关羽不是与孙权协商借粮,而是发兵攻取孙权存放于附近湘关的粮食。(孙刘划湘水而治,故于湘水设关)孙权忍无可忍,决定动手,留平南将军吕范守建业,自己与吕蒙去夺荆州。
当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时,吕范就反对,这次孙权特地告诉吕范说:“以前要是听从你的话,就没有今天这样艰难的事情发生了。现在我要北上攻取荆州,你为我守建业。”
第二步,白衣渡江。
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带兵按照商议好的计策行动。孙权最初是想任命孙皎和吕蒙分别为左右部大督。吕蒙以周瑜、程普在赤壁之战时为左右督不和,差点导致军败的教训建议孙权,只能以一人为大都督。孙权立刻醒悟过来,任吕蒙为大都督,但是仍然让孙皎断后。
吕蒙率领精兵化装成商人,在寻阳(今湖北黄梅县)白衣过江。(所谓白衣是指不配刀剑,并不是都穿白色的衣服。如果那样早就露陷了。一船船的人都穿着整齐划一的白衣,和今天黑社会统一穿黑衣剃平头不是一样吗?这种事情只有神剧里才会出现)昼夜兼行,关羽沿江设置的关卡、据点全被吕蒙偷袭,一个士兵都没逃出,以至于关羽根本不知道后方发生了什么事。
第三步,兵不血刃取公安、江陵
吕蒙兵至公安,派虞翻劝降守将傅士仁。傅士仁不见,虞翻就写信为其陈述利害,傅士仁见信后迫于形势流涕而降。吕蒙接受虞翻建议,带傅士仁到南郡劝降糜芳。糜芳本来还是想据城而守,看见傅士仁投降,孤掌难鸣,也只好委城而降。
二人投降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怕关羽报复,因关羽亲口说过回来收拾他俩的话;一种是怕刘备报复,因他俩是刘备特意安插在荆州监控关羽的,关羽却失控了。
吕蒙进入江陵城后,俘获了关羽和其将士的家属,一律好言安抚,悉心照顾。命令部属不得扰民生活取民财物。
有个士兵是吕蒙老乡,私自拿了民家的一顶斗笠来遮覆官府的铠甲。吕蒙认为他违反了军纪,不能因为是老乡就免于处罚,垂泪斩之。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每天早晚吕蒙都派出亲兵去关心耄耋老人生活,看还有什么生活问题需要解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关羽府藏的财宝,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到来后移交。被关羽俘获后押送到江陵的于禁也被吕蒙转移到江东。
吕蒙妥善安排关羽及其部将家属的行为,直接诱发了后来关羽撤退时军心涣散的现象。导致最后关羽身边只有十几个人相随,轻易被俘。
第四步,武力收复宜都郡
与吕蒙收复江陵、公安的同时,陆逊也按计划出兵攻取上游宜都郡,占领秭归、枝江、夷道,然后回军夷陵,守住西陵峡口,防备刘备顺流而下。
刘备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郡中各县和当地土著部落纷纷投降。至此,关羽进入蜀中的道路几乎被全部堵塞。
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襄樊战场上形势开始出现逆转,但关羽还没撤除对樊城的包围。孙权不想承担破坏孙刘联盟的罪名,请求曹操对自己偷袭关羽后方的事情保密。
董昭建议曹操不予理会,让徐晃将孙权的来信多抄写几份,同时射入樊城内曹仁营中和樊城外关羽营中。曹仁军中看了书信,士气大涨,更加奋勇守城。关羽军中看见书信,犹豫不决,原因是关羽认为江陵、公安城防坚固,不一定会丢失,而樊城眼看就要攻破,如果撤军就前功尽弃。
关羽的犹豫不决错失了回防江陵的时机。汉水水位下降,关羽水军失去优势,在徐晃和曹仁内外夹攻之下,被迫撤退。
关羽在撤退时犯了一个错误,不断地派士兵前往江陵打探情况,回来后又不让这些士兵保密,以至于军中都知道家里平安,待遇还好于从前,放心之余便无战斗之心。
关羽得知孙权已经占领江陵,知道返回无望,到当阳,驻扎在当阳县东五十里沮、漳二水间的麦城。孙权派人招降,关羽假装答应,插了许多军旗,做了许多假人立在城头,自己带兵向西突围,想返回益州。而大部分士兵放弃跟随关羽,投降了孙权。
为防止关羽进入益州,孙权派偏将军朱然、潘璋拦击,在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与夹石(今湖北省远安县境内)之间拦住败逃的关羽。只有十几个骑兵的关羽没有什么战斗力,潘璋的司马马忠率兵抓获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立即斩杀。
孙权仍然不愿公开承担背盟的罪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希图嫁祸于曹操,并上书称臣,请求曹操登基为天子。曹操以诸侯礼厚葬关羽,表示尊崇。
尘埃落定
曹孙两家联手谋害了关羽,却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互相玩起了政治外交游戏。
于曹操而言,是想将责任推到孙权身上,以离间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让刘备去找孙权报仇,从而坐收渔利。
于孙权而言,是不想承担毁盟的罪名,避免孙刘两家交恶。如果刘备以此兴师问罪,孙权既要对付刘备,又要防备曹操的暗算,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事后果然如此)
荆州中部、南部得手后,孙权令陆逊带兵西进。陆逊打败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及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纠合的数千当地土著人,将刘备的势力全部驱逐出荆州。
孙权封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娄侯。并让扬州牧吕范辟陆逊为别驾从事,举茂才,使陆逊不光有武职,还有文士功名。
从215年开始的荆州争夺战历经五年至此尘埃落定,荆州江南全境落入孙权之手。
孙刘联盟破裂的恶果
吕蒙白衣渡江,陆逊武力西进,一举收复荆州,确实是荆州之战中的赢家,但孙刘联盟的破裂,和孙权臣服曹丕的行为,让孙权独自对付曹魏,力不能支,吃尽苦头,受够欺负。
荆州失手,刘备不会弃之不理。两年之后的221年,刘备称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为关羽报仇为名,率领大军伐吴。
这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因不在本文内容之内,从略。
夷陵之战前,孙权为防止曹魏趁机南下,再次向曹丕称臣,接受吴王封号。同时继续给曹丕纳贡,送给曹丕许多奇珍异宝,但就是不送儿子孙登到魏国作人质。
夷陵之战取得胜利后,许多将领要求乘胜追击,孙权却严令禁止,命令各位将领回师布防,防止曹魏偷袭。
果然曹丕在222年九月,兵分三路,大举征吴。孙权又一次放下身价,低三下四地给曹丕写信承认错误,希望曹丕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还诅咒发誓说,如果不改正错误的话,就把所有的土地和民众全部奉送给曹丕,自己流亡到交州去了却余生。
曹丕是个书呆子,连这些话也会信,还很有耐心地给孙权回了一封长长的信,苦口婆心地解释劝说,好在他还没有糊涂到忘记关键的一点,就是告诫孙权,“如果你是要敬效忠节,以解除朝廷对你的疑议,就尽快将孙登送来。孙登早上到,我晚上就召回征讨的军队。”
双方绕来绕去又回到原点,就只好兵戎相见。孙权一赌气,干脆自改年号为黄武,不承认魏国。同时临江拒守,拉开架势与曹丕大战一场。双方攻防往来,互有胜负。
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之后,孙权重新审视评估了形势,认识到光凭一己之力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已经力不从心。
收复荆州,固然是一大成功,但领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防御的困难。以前曹操进攻东吴大多是经谯出合肥攻濡须一路,荆州易手后,千里长江都成了曹丕的进攻方向,动辄三路出动,让孙权难以招架苦不堪言。
再加上(蜀)汉一蹶不振,曹丕对其几乎是不屑一顾,主要精力都放在东吴身上。曹丕为魏王时,就曾派张辽、朱灵复还合肥骚扰江东,与东吴守将周泰、全琮发生过摩擦。称帝后更是纠缠不休,催子入质,索要宝物,直至大军压境,兵戎相见。
政治上屈居人下,军事上以弱敌强的现状让孙权难以承受,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调整战略方针,联合(蜀)汉抗击曹魏是唯一能够改变现状的办法。
222年底,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拜见刘备,开始修补和恢复与(蜀)汉的关系。
孙刘联盟的修复历尽艰辛,224年,这时刘备已经去世,蜀汉由诸葛亮执政。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重新结盟。
229年,孙权称帝,诸葛亮耐心安抚蜀汉群臣对孙权此举的不满和反对情绪,派陈震前往庆贺,再次结盟,以此表示对孙权创造性提出的“并尊二帝”观念的赞同。
重新回到结盟中来的孙权摆脱了曹丕的欺压,与蜀汉的结盟也使得曹魏不敢对东吴和蜀汉之一的轻易进攻。反而是蜀汉和东吴还几次联手进攻过曹魏。
正是孙刘联盟的最终复合,才确保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存在和延续,而吕蒙白衣渡江的行为,差一点就毁了这个联盟,因此,有不少读史者认为吕蒙此举是错误的,其见识不如鲁肃。
如蔡东藩先生所说:“关公之败,失之过刚,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亦何心?此后人之所以深嫉吕,而不能忘怀于鲁子敬也。”
当然,蔡先生此话是站在拥刘反曹的主观情绪上说的,略显狭隘和偏激,但仍然不失为对吕蒙偷袭荆州破坏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
吕蒙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但却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三国时期,真称得上卓越政治家、外交家的,只有诸葛亮和鲁肃二人,没有其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