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统计部门如何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信息中心?

城市统计部门如何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信息中心?

 

1992年2月15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实现了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分配形式,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运行。社会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大大降低了,信息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所认识。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经济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上,在经济体制上,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发生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变,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都要以统计数字为依据;无论是发展商品经济还是推动技术进步,都要有更丰富、更灵敏、更准确的信息”。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信息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中地重要作用。一时间,各种信息机构应运而生,如我市在综合方面就有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市场等部门,在专业上也有物资信息中心、物价信息中心,等等。这给过去唯我独有的政府统计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统计部门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必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过去统计主要是单纯的为制定计划、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服务,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为适应新形势,不仅要面向各级政府的经济计划管理部门,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而且还要面向全社会把统计信息作为经济资源,为企业乃至个人提供宏观和微观信息以及各种咨询服务;不仅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社会,为国外研究机构、企业和经营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在这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信息主体的统计部门如何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及时搜集掌握丰富的社会经济信息,成为本地区的信息中心,这是摆在全体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统计部门能否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信息中心,不是依靠行政手段也不是自封的,要看我们的条件和我们的工作。

建国以来我国的统计工作日益发展壮大,为经济建设,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决策,编制和检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计统计工作开始突破了封闭模式,出现了崭新的态势。只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独厚条件,抓住机遇,积极努力工作,我们就一定可以把统计部门建设成为经济信息中心。

天时——外在环境的优势。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已被国际公认为本世纪人类推动历史发展的20大贡献之一。人类对统计信息的利用,标志着统计科学将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现在社会节奏快,任何一级决策的科学化,单凭以往的经验已经不可能,而必须凭借着统计信息,因而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为统计部门成为社会经济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尤其是为保证全面、及时、准确的提供统计资料,1984年元月国家颁布实施了《统计法》,1987年2月颁布了《统计法实施细则》,各地也纷纷制定了统计的地方法规;同时各种类型的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数字质量检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统计法律意识。这些为统计部门成为经济信息中心提供了法律保证,此外,在长期的统计实践中,统计部门已形成了一定的统计权威性,有关领导部门明确规定在对外公布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时,一律以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这无疑提高了统计部门的地位。统计部门这样良好的外在环境是其他任何信息部门都无可比拟的。

地利——信息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和其他信息部门相比,统计部门的建立的时间相对较长,积累了大量的现实的、历史的资料,其历史资料之全,涉及面之广是其他信息部门望尘莫及的,这些统计资料恰似一个贮藏丰富的矿山,为统计部门所独有。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在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造就了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如近几年来我们先后编辑了各年的统计年鉴,以及反映南京解放40周年的《数字与成就》、反映“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进的5年》等资料书,受到社会的重视。1991年我们还编写了《南京工业产品大全》一书,这是我市经济史上第一部全面反映全市工业产品状况的信息资料书,共收录了全市的4000家工业企业生产的15,000个品种的产品,从整体上介绍了全市工业产品的生产及构成状况,为全市各工业主管部门、经济决策部门及工业企业制定产品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产品布局,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为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开展横向联合及协作,以及了解本单位产品在全市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第二,随着统计活动的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已提高到一个重要地位,分析水平的日益提高,统计部门在信息服务的咨询方面,不仅能提供统计数据,还能在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党政领导的中心工作撰写大量的分统计分析,及时提供新情况、新问题给有关部门。第三,有信息资源开发的优势。统计部门可依法开展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并根据需要开展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或民意测验,各基层单位必须依法向统计部门提供信息,这为统计部门开拓新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

三和——网络和人才的优势。通过多年的艰苦的努力,统计部门已经建成了一个遍及各个基层单位的统计信息网络,以及以各主要城市统计部门为主的横向统计信息网络,在各个基层信息点上,大多设有专(兼)职统计人员,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了抽样调查队,直接派员调查,这些为统计系统,搜集资料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另外,在长期的统计实践中,各级统计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统计人员的素质逐步提高,统计人员的培养已由低层次、单一的教育形式,开始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方向发展。如我市从1989年开始就实行了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1991年我市就培训了统计人员1万余人次。统计高等函授教育、各种培训班也培养了大量的统计人才。

当然,从目前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建设成为信息中心还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

  1. 有些统计数字质量还不高。我们的统计数字质量总体是好的,准确性也是逐年提高的。据统计执法大检查的结果,我市统计数字的准确率达95%以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统计数字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性误差。由于一些单位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一年更换数次,造成了这些统计人员对统计方法制度不熟悉,影响到统计的准确性。二是人为的虚报、瞒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多种类型的经济蓬勃发展,即使在公有制内部由于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财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在一些地区、部门、单位以及个别人中就必然会出现非法谋取本单位利益和个人荣誉的现象。

  2. 统计力量比较薄弱。目前统计工作任务与力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但市一级存在问题,业务主管部门,区县以及基层单位统计力量更薄弱,上下统计力量对比,上面是正规部队正规化要求,下面是游击部队,上下不相适应。从人员素质来看,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大多较低,尤其是乡镇企业,许多统计人员只受过极少的统计知识训练,且文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

  3. 统计信息发布的速度慢。近几年来,我们虽然在加快信息反馈速度上作了努力,但由于传统落后的统计手段尚未根本改变,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信息反馈速度仍不能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如工业月报的数据和分析,虽都已提前几天反馈,但一般企业的数字,从车间到厂部、到公司、到主管局,再到市逐级汇总,最后由我局报送,大约需6天时间,文字分析写出后,经审核、签发、打印,需要6至10天才能发出,累积起来,基层信息反馈要半个月以上。这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再进一步加快统计信息反馈的速度。

    大量事实证明,统计部门只有在努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的基础上,加速信息反馈速度,大力开展统计优质服务,发挥统计的咨询、监督职能,才能赢得领导的重视,社会各界的信赖,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中心。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统计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努力改进统计调查手段,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障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统计数字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如果统计数字不准确,据此作出的决策必然是错误的;那么,在众多的信息部门中,统计部门必然没有立足之地,更没有什么信誉可言。这几年来,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比较重视,就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这一事实是密切相关的。我市的市长就在有关会上多次说过,统计数据的来源很多,各种渠道数据不一,我就以统计局的为准,因为统计局的数字准确性比较高。这以后市里明确规定,市里重要文件所引用的数字均以统计局的为准。可见准确的信息是统计部门成为信息中心的先决条件。要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必须要坚持“依法治统”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经常开展统计数字质量检查(包括自查、互查、抽查和统计执法大检查),对违反统计法规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严惩不贷。同时,要改进统计的调查手段,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以减少统计过程的技术性误差。

  2. 加快全面实现统计现代化的步伐,提高统计数字的及时性。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作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统计信息,必须相应的跟上经济运行的节奏,如果信息的时效同经济运行的节奏不适应,人们也就不能及时作出判断、决策,使工作受到影响。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同志所说的那样:“信息贵在及时,失去时效性的信息,只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一瞬间的历史记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统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如果不灵敏,也就不能成为城市的信息中心。要获得灵敏的信息必须做到:第一,采用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输手段。这里的手段指的是具体的方法,对信息搜集来讲,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比较多的是发报表式的全面调查,这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综合采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及民意测验等各种统计科学手段获得各种快而准的信息。对信息加工来讲,必须加快统计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步伐,以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据我们的初步统计,在基建年报的汇总方面,过去手工汇总需3400多人工小时,计算机处理只需要170个人工小时,提高工作效率20倍。对信息传递手段来说,我们必须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传递设备,如传真机等,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第二,提高统计人员的洞察能力和责任感。这里的洞察力,即要求抓住带有先兆性的统计信息,并据此进行推理以预测未来,从而提前采取措施,及时指导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比如根据西瓜大丰收这条先兆性的信息,我们就可推测城市应增加季节性清洁工人的信息。此外,要做到及时反映情况,还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使其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

  3. 加强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提高统计信息的全面性。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是统计工作努力的目标,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需要,不断拓宽统计面。目前我们的指标涉及面还不够广,分类还不够细,各专业指标之间还不够衔接,这对于开展定量分析研究,探索经济现象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如我们要研究市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国民收入的关系,由于国民收入只有全市的资料,没有与市属投资额相对应口径的数据,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社会商品零售额每月都有,而具体商品的销售量按规定半年才能搞一次,远不能满足反映市场情况、研究消费结构、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统计数字的全面性,必须加强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在当前我们除按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统计的方法制度改革外,还要利用各种调查手段进行弥补,以满足分析研究的需要。

  4. 要进一步发挥统计的咨询和监督职能作用。要使统计部门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中心,必须发挥统计的咨询、监督职能。统计的咨询和监督职能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统计监督和咨询是在掌握准确的、丰富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特别是对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难点、热点、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具有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界限、定量分析等量化特点,提出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也要有量化的特点。为了发挥统计的咨询和监督职能,我们首先要继续大力开展统计分析工作,特别是要在分析的广度、深度上狠下功夫。其次,要开展预测、预报工作。为发挥统计的咨询和监督职能,我们不能满足于事后统计,而应根据需要定期开展预测和预报工作。如为加强对工业生产的调度,我们在每月22日前即向市领导预测当月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由于采用了自下而上的经验预测和数字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预测的准确率达95%。再如,为及时对我市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反映,我们分别于每年10月份左右作出全面预报,为有关方面迅速调集力量,采取措施,堵塞漏洞,保证目标的全面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要积极参与经济考核工作。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要增强人们的统计法制意识,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依法积极参与各种经济考核活动。如近几年来,我市根据《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八条:“各部门对企业事业组织的全面考核和检查验收,应包括统计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并有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主管部门的统计人员参加”的规定,积极参与企业规模升级以及对各单位工资基数的核定等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使人们对统计工作有新的认识,在统计部门成为社会经济信息中心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第四,要面向国际市场搞好各项咨询服务。我们不仅要搞好国内各项咨询服务工作,还要开阔眼界,依法做好港台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各种委托统计调查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港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对我国的投资在不断增长,各项贸易活动规模也不断扩大,为了了解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投资者、经营者迫切需要掌握有关城市的具体状况,为此,搞好国际信息服务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近年来,我市多次为香港进行羊毛服装、饮料等专项调查,由于我们在抽样调查等方面严格按科学规则和要求办事,调查质量较高,在国际社会上也赢得了良好声誉。

    (撰稿人:王国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