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八)

伤寒论第34条辨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病,症属桂枝汤症,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症尚未解除的表现,若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症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原本有桂枝表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表还末解,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强,脉会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这时葛根汤没用,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渗透到汗腺里,进入肠子,血往下走,病毒跟着下来,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在临床上也是经常用到的一个方子,太阳病,是桂枝汤证,也就是有发热,汗出,恶风本来应该用汗法,按道理用桂枝汤就可以了,医生却用了下法,导致了腹泻,脉像急促,表示表证还没有解,如果出现气喘,流汗这样的内热症,这个就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在这里说到了医生误用了下法,其实不一定是医生误下,关键是现在的医疗体制基本上都是以西医为主流,不管你感冒也好,发烧也好,一上来就是打吊瓶,打抗生素,抗生素本来就是寒凉的药,所以,既使不用大黄,芒硝之类的药,使用抗生素也有可能会出现下利不止,这也相当于是误下。

还有一种现在人们只要是感冒了就喜欢用板蓝根这一类的中药去治疗感冒,板蓝根也是寒凉的药,当用这类寒凉的药太过的时候,也等同于使用了下法,这里的桂枝汤证误以下法,不一定是医生误以下法,是很多情况下不知不觉中用了下法。

伤寒论的原则就是当表证有的时候,要先发表再去攻里,在攻里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是否有表证,所以,我们在开承气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首先要判断病人有不有发烧或者是感冒的症状,有的时候病人不知道,这时候最好是摸一下脉,脉是浮燥的,那就证明有表证,像这种就要先解表再攻里。

对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他有桂枝汤证,有的不是医生攻下造成的,而是吃东西,吃坏了肚子造成了下利不止,结果桂枝汤证的那些病邪进到肠胃,这种用葛根汤效果不会很好甚至是没有用,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为葛芩连汤)效果要好很多。

葛根汤是寒利,所以,葛根汤证的下利大便是水样,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嘴巴也不燥渴,舌质是淡红的,苔是薄白的。

葛芩连汤是专门治疗热利用的,什么叫热利?就是有下利的人,肛门会灼热而痛,而且味道很臭,有的人可能还会看到有血,这就是热利。也就是表证未解,热邪入里了,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那种灼热感,这种就叫热利,病人有口干口渴,舌苔是黄的,脉数。小孩子不会说话,可以看他的肛门有没有发红。

(0)

相关推荐

  •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 年 10 月 21 日

    2021 年 10 月 21 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继续进行伤寒论的学习. 一.原文:"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 ...

  • 经方:葛根黄芩黄连汤(热痢)

    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文]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伤寒]1.太阳病,桂枝 ...

  • 经方:桂枝人参汤(太阳表证兼有寒症下痢)

    桂枝人参汤 [原文]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又名] 人参理中汤 [ ...

  • 经典——伤寒论(一)

    第二单元 伤寒论 细目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要 / 点 / 一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 原 / 文 /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