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门千亩田大明寺
屏门千亩田大明寺
千亩田大明寺记载见于清乾隆光绪淳安县志:千坵田,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天目山之支蜿蜒入淳,为诸山之祖。上有龙池,祈祷立应。明太祖驻兵於此,因建大明寺,赐与国同休额,今圯。民国浙江舆图千亩田有千亩庵。
淳安旧志还载:东泉山(又名七峰尖)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旧名覆船。南一峰名紫瑞,当龙池之上,望之如青芙蓉,出泉三派并东注。并录元朝洪震老东泉山诗:
青莲浴秋水,浮出龙王宫。
平生阅山亦多矣,未有如此奇哉峰。
金蕉灵鹫等培嵝,词客夸谈不容口。
恨君不上千仞岗,一见天台与庐阜。
通都大邑人争驰,一泉一石小亦奇。
云深路绝无人处,大有佳山谁得知。
千亩田与临安昌化交界。民国十三年《昌化县志》称千亩田为大明山。称东泉山为福泉山,又名铜坑山。昌化县志寺观载有慧照寺,县西八十里大明山,唐命工部王廷卿督建,初在山上,后徙山下。元末寺毁。今分建山麓。
上世纪80年代,我县开展地名普查,发现《秋溪章氏宗谱》附景诗中有前清岁进士、民国淳安县第一届议会议员章宝仁《千亩远景》诗:七峰尖下少人行,绝壁巉岩路不平;千亩荒田留旧迹,老僧与我说元明。章宝仁,秋源乡外坪村人。据当时采访,章宝仁之子章华亮介绍,章仁宝所说老僧为金保和尚,保留有“大明说草(寺志)”手抄本,一年大雪封山,寺院坍塌,金保和尚投奔昌化大明山避风雪,再没还山。大明寺,曾遭火灾,清乾隆间重建。传为朱元璋所赐“与国同休”匾额原为木匾,烧毁后,章宝仁于清同治八年重写刻成石匾。民国36年前后,曾对大明寺进行大修,把瓦片改作铅皮,砖墙改作石条浆砌,以防风防火。
改建后的“大明寺”,八字辕门,中间大门,宽二丈八尺,进深两丈,鰲鱼翘角,庄重气派。神座用砖砌成,正中是菩萨;左边是观音。菩萨身着黄色和尚衣,头戴绣有“佛”字的和尚帽,和真人一般高大,由于坐像装在机关(堂奥),能伸屈、能站立,可换穿衣饰和靴子,人称其为“皇伯祖师”;为便于菩萨出巡祈雨消灾,特地将其安放在神座上的“轿垄”(实为神龛)里,如遇需要,便抬起出巡。寺内置有二尺对心(直径)钟和两尺对心鼓,应合“晨钟暮鼓”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