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7573-苏军计划围困德军,派出机械化军队投入战争,德军开始败退

引言

苏军最高统帅部原计划在围歼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围德军的同时,在顿河中游实施进攻战役以歼灭意大利第八集团军、“霍利德”战役集群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残部,并向罗斯托夫方向进攻。根据德军于12月12日从科捷尔尼科沃地域发起进攻的情况,苏军最高统帅部改变原定计划,决定放弃向罗斯托夫的深远突击,而将基本兵力向东南和下阿斯塔霍夫方向实施进攻,以歼灭“顿河”集团军群。

12月16日,苏军近卫第一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分别向莫罗佐夫斯克和坎捷米罗夫卡进攻。为了尽快突破德军防御,苏军两个集团军共投入4个坦克军,12月17日西南方面军的近卫第三集团军机械化第1军也投入战斗。

经过3天激战,苏军在5个方向上突破敌军防御,意军和德军向南和西南方向退却,苏军各坦克军向敌防御的战役纵深疾进。12月24日,苏军近卫第一集团军坦克第二十四军出其不意突人塔秦斯卡亚,攻占了德军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空运的塔秦斯卡亚机场,缴获德军飞机350架,同时夺占了德军后勤仓库。苏军占领了塔秦斯卡亚地域,不仅使德军失去空运补给基地,而且切断了敌人运送部队和补给品的唯一铁路交通线。

21日至24日,苏军近卫第三和第一集团军与坦克第十八军和机械化第一军协同作战,在麦什科夫斯卡亚地域歼灭了意大利第八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并向南发展进攻。至12月底,苏军西南方面军挺进150~200千米,前出至卡利特瓦 米列罗沃、伊林卡、莫罗佐夫斯克、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区,歼灭了意大利第八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和“霍利德”战役集群的主力,俘敌6万人,德军托尔莫辛集团基本被歼。

经过1942年12月的历次进攻战役,苏军已将合围的对外正面推到距德军被围集团200~250千米以外,为彻底歼灭德军被围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至1943年1月初,被围德军第六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并受到苏军严密的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粮尽弹绝的地步,处境恶化,覆灭已成定局。此时该集团军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约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12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的作战计划,代号为“指环”进攻战役,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除原有3个集团军外,加上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转隶的4个集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十六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个旅共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苏军指挥部向被围德军发出最后通谍,令其停止抵抗缴械投降,但德军仍坚持顽抗到底。1月10日,苏军转入进攻,第六十五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实施主要突击。至12日日终前,方面军的主要突击集团前出到罗索什卡河第二防御地带。1月15日,苏军调整部署后继续发起进攻,16日晨占领皮托姆尼克地域机场,德军只有靠古姆拉克机场空运物资。

17日日终前,苏军前出到大罗索什卡、冈恰拉、沃罗波诺沃地区,德军在预先构筑的阵地上进行顽抗。1月22日,苏军重新准备后全线发起进攻。德军第六集团军在粮尽援绝、饥寒交迫的情况下,鲍卢斯向德军统帅部呼叫请求分散向西南突围,但这个请求再次被拒绝。

1月25日,苏军进到斯大林格勒西郊。1月26日,由西向东进攻的第二十一集团军与由东向西进攻的第六十二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会师,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分割成南北两个集群。1月27日至31日,苏军第六十四、第五十七、第二十一集团军对南部敌军集群实施突击。1月31日,德军南部集群停止抵抗,刚被希特勒提为元帅的鲍卢斯及其参谋长施密特少将被俘;德军北部集群继续顽抗,苏军集中了大量炮兵(每千米正面达338门)对德军猛烈轰炸。

2月2日,德军北部集群也停止抵抗,德军第十一军军长施特雷克尔被俘。至此,苦战200个昼夜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以苏联军民的辉煌胜利宣告结束。德军在会战中损失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从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共损失80多万人,有32个师和3个旅被全歼,另有16个师遭重创,损失坦克和强击火炮近:2000辆、火炮和迫击炮1万多门、作战和运输飞机约3000架。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苏军从此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在整个战场转入反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斯大林格勒之战是苏德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巴尔克巧用连环计 顿河天险轻取“桥头堡”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接近尾声,苏德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被迫全线撤退,沿顿河组织新的防御。1月15日,由叶列科将军指挥的苏军近卫第一集团军横扫萨尔河两岸,席卷马内契河北端。其先头摩托化步兵第七旅(辖3个摩托化步兵营、1个坦克营,约1500人,20辆坦克)趁德军尚未炸掉马内契斯卡亚大桥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跃过马内契河,敲开了顿河防线的大门,直逼德军防御要地罗斯托夫,德军整个防线岌岌可危。

顿河防线告急!曼斯坦元帅急令德军第十一装甲师(辖第十五装甲团、第十六装甲团一部、第三十摩托化步兵旅、1个炮兵团,约2200人,50辆坦克)疾进罗斯托夫,协同第十六步兵师驱歼突人之敌,恢复原防御态势。

第十一装甲师在师长巴尔克将军的指挥下,协同第十六装甲师,以迅猛的行动,对正在向罗斯托夫进击的苏军摩托化步兵第七旅发起攻击,一举将其击退到马内契斯卡亚大桥以西地域。苏军趋利就便,迅速背靠顿河,利用大桥附近的村镇,构筑坚固阵地,企图固守桥头阵地,待主力到达后继续发展进攻。其兵力部署是:坦克营配置在桥头陆地西南,担负主要防御任务;摩托化步兵第二营配置在桥头阵地南侧中间地段,主要担负翼侧防御任务;摩托化步兵第一营配置在马内契斯卡亚大桥以西附近地域,主要担负旅侧后防御任务;摩托化步兵第三营配置在桥头阵地中间,担任预备队;旅部配置在坦克营东北2千米处。

马内契斯卡亚大桥位于顿河与马内契河交叉口东南8千米处,是连接马内契河两岸的唯一桥梁,是德军必守苏军必夺的咽喉要地。从而使得清除苏军的桥头阵地,成为德军保持顿河防线稳定的当务之急。

1月25日上午6时正,德军巴尔克将军接到曼斯坦元帅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清除苏军的桥头阵地。于是,德军的进攻行动拉开序幕。

8时30分,德军第十一装甲师按时发起攻击。顿时,桥头阵地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德军坦克、装甲车在炮火烟幕的掩护下,向桥头阵地发起了猛攻。

由于桥头阵地工事坚固,房屋之间的许多坦克发射点,既难发现,又难对付,炮兵难以对它们实施强有力的炮火压制,结果,进攻的德军遭到苏军坦克的猛烈射击。冲在前面的几辆坦克,接二连三地被击中起火,车内乘员非死即伤。巴尔克将军一见形势不妙,迅速指挥部队退了回去。由于反应快,这次冲击仅损失4辆坦克。

冲击失利后,巴尔克将军认为夺取桥头阵地的关键,在于将隐蔽在村落里的苏军坦克从“窝”里引诱出来。

10时20分,第二次冲击又开始了。巴尔克将军集中了全师所有的炮兵火力,对桥头阵地东北部实施重点压制。同时,炮兵使用烟幕弹在桥头阵地东南形成了一条长6千米、宽2千米的烟幕带,使整个进攻地带笼罩在烟幕之中。第十六装甲团一部故意加大油门,使坦克、装甲车发动机在烟幕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在德军虚张声势之下,苏军指挥官误以为德军在第一次攻击受挫后,改变了主攻方向,急忙调坦克营大部、摩托化步兵第三营增援摩托化步兵第一营,这恰恰中了巴尔克将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11时,苏军北调坦克刚与担任佯攻的部队接火,德军第十一装甲师除以一个炮兵连使用烟幕弹支援佯攻外,集中其余炮火,在预定实施突破的西南地段上,实施了最猛烈的火力打击。11时10分,当德军炮击还在继续的时候,第十五装甲团的坦克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发起冲击,基本没有遇到抵抗,就夺占了西南桥头阵地。

11时15分,第十五装甲团沿通向马内契河的公路迅速前出,继续向桥头阵地的东北部发展进攻,同时边开进边收拢队形和调整部署。德军这一大胆的行动,不仅没有引起苏军的怀疑,反使守军误认为这支从西南开来的坦克部队是自己的增援部队。第十五装甲团逼近苏军后,给予突然猛烈的打击。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坦克部队,苏军官兵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坦克还未作出反应,就纷纷被击中起火,此处的守军不到10分钟就丧失了抵抗能力,只有部分苏军步兵侥幸过桥而逃。德军顺势恢复了顿河防线态势。

对于德军来说,一个曾遭苏军重创的装甲师,以毁伤坦克4辆、亡1人、伤14人的代价,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击毁苏军坦克20辆,毙伤步兵561人,夺占了已构筑坚固阵地的桥头阵地,其主要经验:

一是炮坦协同密切。在德军发起第二次攻击时,巴尔克将军根据情况,以炮兵为主,周密组织了佯攻方向和主攻方向的炮坦协同动作,使佯攻方向的攻击动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主攻方向坦克部队协同恰到好处,使坦克紧随炮兵炸点冲进了桥头阵地。

二是战法运用得当。在本次战斗中,巴尔克将军鉴于强打硬攻无法攻克桥头阵地的情况,巧用连环计,将主攻与佯攻、火力佯动与烟幕伪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由后向前兜击歼敌”的战法,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变攻坚战为机动战的“连轴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能力。主要教训是:佯攻部队在实施佯攻时,没有组织部队切断敌逃跑之路,或运用火力封锁大桥,致使900多名苏军士兵得以脱逃。

结语

对苏军来说,教训之一是将坦克配置在第一线作为发射点使用,而没有把它们作为机动力量来用于实施反冲击,产旦敌情突变,就束手无策。教训之二是指挥员不冷静,判断失误,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就急忙调动坦克营和旅预备队增援,结果给德军以可乘之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