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莫负春光,莘庄赏梅正当时!
“ 最近几天,莘庄公园、莘庄梅园的梅花进入了盛花期,游人络绎不绝。与此同时,细心的朋友最近发现,出入莘庄的主干道沪闵路在七莘路至莘庄立交一段晚上华灯初上,绚丽多彩,而华灯的灯柱上面绘制着多彩多姿的梅花。为什么会是梅花?那就要说说梅花与莘庄的渊源了。”
01
—
莘庄梅花文化的发端
梅花与莘庄的渊源起于莘野梅园,也就是现在莘庄公园的前身。
莘野梅园园址原系临河滩地,这条河也就是莘庄得名的莘溪,大部分段落如今已经变为了莘浜路,上世纪60年代被填没,幸运的是,莘庄公园的这一段“莘溪”的余脉被较好的保留下来,这段河流现在的名字叫“莘浜河”。
在如今的莘庄公园内,有个40米的文化长廊,生动地展示了公园的历史。
起初,莘野梅园面积仅16.5亩(1.1万平方米,非常小是不是?)。
民国23年(1934年)被松江县泗泾镇杨昌言租赁种植果树,名莘野梅园(又名果梅园),俗称杨家花园。业主在园西北建造一座面积为215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将园南部原有的一段河道改建成600平方米的荷花池。园内以种植果梅为主,还有少量桃、李、杏、柿、桔,并种植了一些龙柏、香椿、雪松等庭院树。
民国32年果梅园被日军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国民党政府特工部门占用。
解放前的莘野梅园历经战乱沧桑,好在,其内部以果梅为主的种植并没有被改变。
02
—
莘庄梅花文化的盛开
上海解放两年之后的1951年7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接管该园。
1952年初将篱笆门改建成木制大门,在园内铺设草坪,栽植牡丹、紫薇、丹桂、樱花等树木和草花,同年以莘庄公园名称开放。地图上,第一次有了“莘庄公园”这一名称。
1955年巴金名作《家》在这里拍摄。
此后的20多年中,莘庄公园曾数次调整了绿化布局和进行局部改建。
1958年从虹桥路原苍奇种植场移入一些梅树、黑松、平顶松。1962年又从上海县种畜场移来一些香樟。期间,梅花继续保持了品种多样化的优势。
1974年由上海县革命委员会投资,沿河砌石驳岸,改篱笆为砖墙,园门从园北移至园东。在园东北挖了一个面积为30平方米的睡莲池,将出土堆山,在其上种植花木。在园南端将郁家浜的一段河头筑成池,并与原荷花池沟通,上架小桥。
1978年《雷雨》中四凤和周平有一段戏的取景,就在公园的一棵梅树下。
1985年到1990年,莘庄公园开挖芙蓉潭和以出土堆山,新建梅苑、牡丹园、儿童乐园、暗香亭、 方亭、锁角亭、 苗圃温室,将并入园中的原游泳池改建成金鱼池。原莘庄游泳池搬迁至莘北路莘凌路另建。
自1997年开始,莘庄公园每年都举办梅花展和市民赏梅游园活动,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已成为上海市民赏梅的重要景点。每年这个时节,长枪短炮共映花。
2003年,梅花专家,中科院院士陈俊榆再次光临莘庄公园,对这里的梅花暂不绝口,留下了“莘庄公园的梅花养得好,修剪水平在江南地区也是领先的”这一称赞。
2004年,莘庄公园再次扩建,这次向西跨过莘浜河,又增建了30亩,新老园区间以石拱形卧虹桥相连,使东、西合璧,形成整体。
这之后,莘庄公园的规模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期间又经过几次小规模的修缮,最近一次,是2016年新增了40米长的文化长廊。
03
—
莘庄梅花文化的延展
2016年2月,莘庄公园的姊妹园——莘庄梅园对外开放。这处位于虹莘路外环线外侧的梅园面积比莘庄公园更大,面积约150亩,与古韵精致的莘庄公园相比,大气现代而不失雅致。园内植有梅花三十多个品种约1000余株,其中有500多株地栽梅花散植于园内各处,还有200多缸盆栽梅则从莘庄公园迁居至此,集中“居住”于梅花栽培区。
可以说,梅花是莘庄镇的镇花,也是莘庄文化的重要符号。
君不见,莘庄的镇标上有梅花的图案。设计者是这么解释的:“作为诸多名贵梅花品种的聚集地,莘庄的梅花品种之多、种植面积之广,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榜上有名。作为一直以来的地方特色,莘庄的梅已成为诸多上海市民的共同记忆和印象。于是乎,莘庄LOGO就以梅花来展开。”
莘庄重要的主干道——疏影路、水清路的路名取自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中最为知名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莘庄镇政府位于疏影路七莘路路口、闵行区政府恰巧又位于水清路沪闵路路口,也许只是巧合。)
莘庄莘北路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居住小区,叫绿梅新村,从绿梅一村、绿梅二村一直到绿梅公寓,均和绿梅有关。因为莘庄公园内的绿梅(金钱绿萼)颇为知名。下图就是金钱绿萼。
如今,莘庄的美丽家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沪闵路、一号绿道等等沿线整了不少景观小品,其中不乏以梅花为主题的灯柱、口袋花园等等。处处彰显着梅花文化。
【城事·小调查】你了解莘庄的梅花吗?
【二维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