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博弈:明明知道对方很想要,偏偏迟点给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心理学学者张德芬在《亲密关系》一书中点明了在爱情关系中的错杂心理,如何突破重重障碍,建立起新的联系,构建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在关系中的心理博弈。

案例例举:

在电视剧《一仆二主》中,司机杨树和老板唐红的爱情就是一场心理上的博弈。

杨树在唐红身边多年,也默默的喜欢了唐红很久,充当着一个保护者的角色,即便年轻的女性追求他,他也丝毫不会动心。

但是,当唐红身边出现追求者的时候,杨树才真正感受到了危机感,他非常的焦急气愤,可仍旧压抑着这份情感。

于是唐红假借要嫁人的意图,最终逼迫杨树大胆地向他展开了真正的告白。

在这场心理博弈中,唐红明明知道杨树喜欢自己,但是她也并没有向对方展露自己的心声,也没有直接去询问杨树的真实想法。

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心理上的博弈,来让杨树进一步的在关系中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在亲密关系的心理博弈中,明明知道对方很想要,偏偏就要晚点给是一种聪明的表达方式。

需求理论和适度效应的结合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理论,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认为人的这些需求和欲望是我们本身行为的一种内向驱动力。

因为有需求才会有某种行为目的和动力,然而人本身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当我们的需求被进一步地去满足的时候,人们并不会在长期内感到快乐,反而会觉得空虚和无聊,于是就会去继续追求下一种需求。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适度效应”,在亲密关系中相互满足固然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但是也要懂得保持恰到好处的分寸。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一对热恋的情侣,在他们双方第一次相互满足彼此需求的时候,这种满意度和兴奋点是最高的。

然而随着这种频繁的满足行为,他们的满意度和兴奋点反而会逐渐的降低。

换句话来说,如果你想要再次达到与第一次同样的满意度,就需要做一件比第一次更难的事情。

如果在亲密关系里,我们能够延迟去满足对方,可能会变成另一种结果。

延迟满足和沉没陈本投入的关系

01)、经常会有这么一类读者,他们诉说着这些年的情感生活,在他们的经历中,你可能会读到一种过于牺牲和过于付出的卑微感。

有一些人,他们深爱着对方,但是这种爱是毫无价值的,他认为只要对方喜欢什么,自己就要去满足他什么,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变成那样的人,可以说这样的人在关系里是缺乏独特性和价值感的,因此也很容易被另一方忽视和不珍惜。

曾经遇到这么一位女性读者,她非常的聪明,也懂得去延迟对方的需求。

在她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男同事,他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然而即便如此,她也不会动摇。

身边有很多的朋友都劝她和他交往,然而这位读者非常的有主见,她觉得真正追求一个人的话,就应该经受住这种考验,否则那也不是真的爱情。

02)、于是他在追求她的道路上,整整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他对她从一而终,关心的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

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里,能够延迟满足对方的需求,能够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时间,精力和努力,那么他对于这段感情也就越刻骨铭心。

这一点类似于“沉没成本”,如果我们在前期投入的成本越多,那么在后期我们越会去在意在前期投入的这些资本。

两性关系的相互满足,同样是如此,马上去满足对方,对方会觉得太容易,并没有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相反如果你能够在这期间设立一层一层的障碍,他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爱情是来之不易的,也就会加倍的珍惜。

牺牲和放纵是钟摆的两端

“牺牲与放纵是钟摆的两端,适用于二个人的情感关系,也适用于自己,正是你自己的牺牲滋养了另一方的放纵。”

不要打着爱对方的借口就毫无下限的去牺牲自己和放纵对方。

例如:有一些女性她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而丈夫则每日只懂得吃喝玩乐,完全不顾妻子和孩子的生活状况。

这些女人她们总会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在婚姻里吃苦,只要能够默默奉献,就能够等来男人的爱,可现实又总是残酷的。

其实,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懂得不要轻易的去满足对方,细水长流的爱情关系,往往更浪漫和打动人,也唯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亲密关系的博弈中取得主动权。

参考资料:《爱情心理》、《潜意识》、《婚姻心理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