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不如唐诗的原因
今天人们一提起古代文学的成就时,都会脱口而出曰“唐诗.宋词.元曲”。认为唐诗好,宋诗不如。可是当我们读宋诗时,又觉得它写得很规范,很标准,一些富有哲理、警句式的宋诗,似乎比唐诗也毫不逊色。那么,宋诗不如唐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琢磨呀,是不是有这么几种原因:
一是唐诗早于宋诗。因为早,唐诗就居有开创性,新的体裁、新的形式、新的艺术风格、新的题材内涵,给人以新鲜感、奇妙感、新入为美感。宋诗是后来的,再怎么下功夫,也总是有一种模仿、照搬照抄、难出窠臼、再尝难鲜的感觉。
二是宋诗缺乏唐诗中有影响的,作品数量极大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那样的创作巨匠。
三是最根本的原因:唐诗描写的大多是“社会感觉”。唐时的社会现象、时政大事、人民生活、军队疾苦、平定叛乱、开疆扩土,都在唐诗中有大量的反映。现在一些研究历史、考古、军事、地理的学者,往往可以从唐诗中找到他们所要的研究证据。这说明唐诗写出了社会的、历史的宏伟画卷。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均是写社会大事,军队雄心的;如岑参的边塞诗,杜甫的《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诗,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买花》诗,刘禹锡的《平蔡州三首》诗,李商隐的《韩碑》诗,均涉及到社会大事,均写的是“社会感觉”。
宋诗则不然,描写“自我感觉”的居多。宋代国家从来就没有大一统过,可是一些大事像渴望国家统一、抗辽、抗金、抗西夏、皇帝被俘、京都南迁、百姓生活状况,宋诗反映的却很少很窄。大多都是吟咏什么赏花呀,如苏轼的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杨万里的诗《初夏睡起》:“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饮酒呀,如邵雍的诗《挿花吟》:“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游玩呀,如朱熹的诗《春日》:“春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僧志南的诗《绝句》:“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自叹呀,如程颢的诗《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方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管它什么国家、社会怎样,宋朝的诗人们均闲得住,睡得着,饮得酒,赏得花,吟得风,弄得月。
宋诗少了“社会感觉”,仅仅描写“自我感觉”,说客气点,是宋代诗人们志向不远大,眼光不开阔。说得不客气,是宋代诗人们自私、狭隘、对国家、对百姓不关痛痒,缺乏社会责任心。终日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探形式,求艺术,虽说能吟出比喻贴切,流传后世的名句来,但脱离了社会实际,脱离了国家和人民的感觉,终不能得到后世大众的认同和肯定。这就是宋诗不如唐诗的真正原因。
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