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热故障分析及对策(2)
3.预防变配电设备热故障的对策
3.1金具质量
变电所所用的母线及设备线夹金具,根据需要选用最佳型号的优质产品,载流量及动热稳定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设备线夹,应积极采用先进的铜、铝扩散焊工艺的铜铝过渡产品,坚决杜绝伪劣产品入网运行。
3.2防氧化
设备接头的接触表面要进行防氧化处理,应优先采用电力复合脂(即导电膏)以代替传统常规的凡士林。实践表明,中性凡士林无任何导电作用,只能起到防止水分渗入和隔离空气的作用,并且凡士林的滴点仅为54℃。所谓滴点就是在标准条件下,油脂物质从半固体变成液体状态的温度。当运行温度高于54℃时,凡士林就会慢慢渗化流失而干涸,空气的有害介质沿接触表面空隙侵入,使接头表面氧化腐蚀。而新型的电力复合脂,滴点达180~220℃,凝固点低(-20~-30℃),其中所含的锌、镍、铬等金属细粒填充在接头接触表面的缝隙中,金属细粒在螺栓紧固力的作用下,能破碎接触面的氧化膜层,降低接触电阻。同时还可以在接头整个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而起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渗入,起到防止氧化的作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导电膏并非良导体,它在接触面上的导电性能是借“遂道效应”来实现的。所谓“遂道效应”就是指粒子通过一个势能大于总能量的有限区域。这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按照经典力学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导电膏在接触面上不可涂得太厚,否则会影响其使用效果。
3.3接触面处理
接头接触面可采用锉刀把接头接触面严重不平的地方和毛刺锉掉,使接触面平整光洁,但应注意母线加工后的截面减少值:铜质不超过原截面的3%,铝质不超过5%。用除油剂除去接头表面的油污,再用钢丝刷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最后再用干净的棉纱蘸酒精或丙酮把接触面擦拭干净,立即在接头表面涂0.05~0.1mm厚的DC型导电膏,并轻轻抹平,以刚能覆盖接触面为宜,然后用铜丝刷轻轻擦拭,使接头表面氧化膜破碎酥松脱落,再薄涂一层导电膏后方可进行接头的联接。
3.4紧固压力控制
部分检修人员在母线接头的联接上存有误区,认为联接螺栓拧的愈紧愈好,其实不然。因铝质母线弹性系数小,当螺母的压力达到某个临界压力值时,若材料的强度差,再继续增加不当的压力,将会造成接触面部分变形隆起,反而使接触面积减少,接触电阻增大。因此选择合适的紧固压力,接头的压力是保证降低接触电阻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选择联接用的螺栓,平垫圈及弹簧垫圈。进行螺栓紧固时,螺栓不能拧得过紧,以弹簧垫圈压平即可,有条件时,应用力矩板手进行紧固。
3.5工艺程序
制定连接点安装的技术规范程序。根据造成连接点过热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工艺规程,安装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对违规者造成事故要追究责任。
3.6检测措施
对于运行设备,运行值班人员要定期巡视其连接头发热情况。有些连接点过热可通过观察来确定,比如运行中过热的连接点会失去金属光泽,导体上连接点附近涂的相色漆颜色加深等。此外,对于易发热部位可以贴上示温蜡片、安装温度监控仪、采用红外线检测仪等技术措施。
4.红外线技术
红外检测技术是一种在线监测(不停电)式高科技检测技术,它集光电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于一身,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红外辐射),将其热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从而准确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具有准确、实时、快速等优点。
带电设备的红外诊断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利用带电设备的致热效应,采用专用设备获取从设备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信息,进而判断设备状况和缺陷性质的一门综合技术。
红外诊断技术对电气设备的早期故障缺陷及绝缘性能做出可靠的预测,使传统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维修(预防试验是50年代引进前苏联的标准)提高到预知状态检修,这也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与日益完善,利用红外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具有远距离、不接触、不取样、不解体,又具有准确、快速、直观等特点,实时地在线监测和诊断电气设备大多数故障。它备受国内外电力行业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提高运行经济效益,降低维修成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是目前在预知检修领域中普遍推广的一种很好手段,又能使维修水平和设备的健康水平上一个台阶。
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在线电气设备的方法是红外温度记录法。红外温度记录法是工业上用来无损探测,检测设备性能和掌握其运行状态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的测温方式(如热电偶、不同熔点的蜡片等放置在被测物表面或体内)相比,热像仪可在一定距离内实时、定量、在线检测发热点的温度,通过扫描,还可以绘出设备在运行中的温度梯度热像图,而且灵敏度高,不受电磁场干扰,便于现场使用。它可以在-20℃~2000℃的宽量程内以0.05℃的高分辨率检测电气设备的热致故障,揭示出如导线接头或线夹发热,以及电气设备中的局部过热点等等。
4.1红外诊断仪器的种类
红外诊断仪器主要有3种类型:红外热像仪、红外热电视、红外测温仪(点温仪)。60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外测温仪,1990年以后又陆续生产小目标、远距离、适合电业生产特点的测温仪器,如西光IRT-1200D型、HCW-Ⅲ型、HCW-Ⅴ型;YHCW-9400型;WHD4015型(双瞄准,目标D40mm,可达15m)、WFHX330型(光学瞄准,目标D50mm,可达30m)。美国生产的PM-20、30、40、50、HAS-201测温仪;瑞典AGA公司TPT20、30、40、50等也有较广泛的应用。DL-500E可以应用于110~500kV变电设备上,图像清晰,温度准确。红外热像仪,主要有日本TVS-2000、TVS-100,美国PM-250,瑞典AGA-THV510、550、570。近期,国产红外热像仪在昆明研制成功,实现了国产化。
4.2技术导则
DL/T 664—1999《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下称《导则》)历经3年多研究起草,于1999年8月2日以国经贸电力[1999]740文件批准发布,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一项新的技术标准,其基础理论、检测方法、判断方法、使用仪器都是新的成果。[2000]中电联便函字第09号文通知,在电力行业中宣传贯彻。相信,该标准的实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电气设备检修制度的改革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导则》的颁布将使红外诊断技术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使《导则》更完善、更准确。
5.结束语
防止变电设备热故障,除必须严格按照安装检修工艺规程操作及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外,在加强现场巡视检查的基础上,还应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运行中温度的在线监测。如示温蜡片、红处线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仪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电力接头劣化严重发热而导致设备、母线事故的发生,真正把安全运行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