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看《千与千寻》,我做了两天噩梦
作者:鲁稚
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不做噩梦,经常笑醒。
我给儿子说,我看了《千与千寻》,做了两次噩梦,连续两天,半夜叫出声来,吓醒了。儿子说他已经很久没有做过噩梦了,他都想不起来自己做过什么噩梦。儿子是真幸福,他没有什么焦虑,什么时候都总是那么平静自如,什么事情也不能打乱他自己的节奏。
《千与千寻》虽是一部动画片,但它击中了我心底最原始的恐惧,所以反而比其他成人片给我的冲击都大,譬如像《沉默的羔羊》那样的,《侏罗纪公园》那样的,《钢琴课》那样的,都没能让我做噩梦,这个动画片居然让我做了两天的噩梦。
那是因为,它表现了一些很本质的问题,比如生死,比如失去——
失去归宿感(人的归宿感建立在归类的基础上,“我是谁”这个问题首先是对“类”的认识,我属于哪一类?我是人,我是人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认同。《千与千寻》里却写了对这种归宿感的失去,比如人变成了猪,变成了其他怪物);
还有失去自我。失去名字即失去自我。(影片里人一旦与魔鬼汤婆婆签约,马上忘记自己的名字,千寻变成了小千,后来她能回到人类社会,也是因为白龙帮她收藏好了有她名字的送花卡片,最后白龙能够复还原身,也是因为千寻帮他想起了以前的名字琥珀川主。忘记名字就无法变回自己,幸好他们没有忘记名字,也就没有失去自己);
失去记忆也是失去自我。(影片中千寻的父母变成猪,居然不认识女儿了。而变回人以后,也不记得那段曾经为猪的经历。这个情节很恐怖,我的噩梦似乎即与此有关);
还有失去当下的世界。(错失一步,瞬间就失去人世的所有,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有这些“失去”,都是非常本质的恐惧,也是很多神话故事的母题。
这部被普遍评论为“温馨”“有爱”的动画片,其实是一部找回“失去”的故事。“千寻”就是千方百计把失去的自己——以及失去的世界——寻回来,这无疑有着非常深的哲学含义,它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寓言。正因为寓意太深,触碰到生命的底层,让某些我们不敢直视的东西暴露出来,因而有着隐隐的残忍。
这样的片子严格说来更适合大人看。但也许正因为小孩子简单,不会想那么多,看了并不会做噩梦,那样也好,先被爱和温馨(这是宫崎骏一贯的特质)所滋养,然后,那些深刻而残忍的部分(其实也是宫崎骏的特质),或许会像种子一样潜藏,在将来的某一天发芽。
2014-2-22
注:这是五年前写的一段观后感,算不上影评,只是随手在日记里写写,也并不打算发表的。这段时间网上有很多关于宫崎骏和《千与千寻》的文章,我突然想起自己也曾写过几句,翻出来凑个数吧。
作者:鲁稚,作家。著有《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心灵强大》《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