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锋,先侧笔——首次独家披露“董门执笔法”
最近,有一门课程倒是引起笔者的注意:

课程导师是冯亚君,课程主旨讲“侧锋”。于是,笔者就想到了2016年读过一本他写的书:

这本《书法侧锋用笔》有一个重要的观点:
侧锋用笔法的历史演变路线图,即:先秦为侧锋用笔滥觞期、秦汉为侧锋用笔确立期、唐五代宋元为侧锋用笔的发展期、明清为侧锋用笔的变异期,...在以“隶变”为标志的书体演变中,实际上是侧锋用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以“二王”书风为主导的文人书法风格演变中,“侧锋抵押”实际是其重要的笔法特征。
冯亚君的这些研究观点,与笔者同门师兄@懷帖過江 的笔法流变说非常相似。只不过,冯先生是考据研究,同门师兄@懷帖過江 则是纯粹从笔法进行的明确研判。
鉴于冯亚君先生此次也开课了,我又读过他的大著,并且学习了董门(南宗)书法的一些基础,因此粗写此文,兼与冯亚君先生商榷,并就笔法问题(本文讲董门执笔法)进行一些交流,希望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有所启发帮助。
|一|侧锋概念
冯亚君在《书法侧锋用笔研究》对“笔笔中锋”进行了质疑,这是对的,相信现在大家对此均有同感,此不赘述。
关于“侧锋”的界定,冯亚君采用了邱振中的说法作为参照:
如落笔方向与点画走向不相重合而直接运行,毫端便始终处于点画的一侧,即为侧锋。
笔锋位于点画侧边处的笔法称为侧锋。

冯亚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配图
也就是说,“侧锋”的定义取古人的“锋行画侧”之意。我们在这里姑且沿用此说,不做铺开,容后论述。
|二|关于执笔
冯亚君说:“笔法最终还是关于毛笔的使用方法。”那么,首先要做的是执笔方法。而“侧锋生于毛笔的斜执与侧运。”笔者认为,斜执确实是最便于书写的执笔方式。
时下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因为坐具桌椅的改变带来了执笔方式的改变。然而冯亚君提出,“在书写姿势的变迁中,为何毛笔总是斜管侧执?”这个问题,沙孟海也没有回答。
冯亚君分析了很多原因,笔者挑最简单的一条分享:
“从人的生理习性出发,...右手执笔触纸,势必笔尖易伸向左上,而笔管易倾向右下,笔锋的运行及点画的生成,一览无余。如此执笔,手势稳定,指腕灵活,手臂自然轻松,所以斜管侧执的书写习惯是符合指腕自然运动规律的必然选择。”
这与笔者家师教的执笔法是一致的。如下图,家师给笔者画的执笔法笔尖指向图示:

家师说,“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不要搞得越来越复杂。”道法自然,执笔上的人体工程学,古人早已玩透了。
冯亚君在《书法侧锋用笔》一书中,没有做出具体的、他所采用的执笔方式。鉴于他现在开课授学,因此我们下面继续公开家师传授的董门执笔法,以供冯亚君先生参考,也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董门执笔法
家师传授之“董门执笔法”,据同门@懷帖過江透露,“家师说传法不带私见,只能是董。自己写熟,拳头执笔也出中锋,那是自己的私事,但教学生只能传授自己老师所授。”这是笔法传承的根本,古法不丢失而能保存下来,是老一辈人的师道恪守。
董门执笔法第一要求
“两肉一夹”

两肉互错,如形意拳握拳。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形成拧劲。
执笔的外撑与回腕:

董门执笔法第二要求
“抽起食指”

抽起食指以贯劲,肘外撑。


笔者学习董门(南宗)书法,第一步即是学执笔。执笔法是后面一切内容的基础;也即是说,冯亚君先生开课讲侧锋,首先必须要解决执笔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执笔法,所谓的侧锋也将会是有问题的。
笔者一年多来,用此执笔法练习南宗书画基本功,深有体会:
01、稳定性强。不管贴纸书写还是悬肘书写,都能很快上手,而且稍微熟练之后,就能感觉到稳定性非常强。
02、便利性强。董门执笔法代代相传,与冯亚君所言“斜管侧执的书写习惯是符合指腕自然运动规律的必然选择”高度吻合。
03、可入古帖。掌握董门执笔法之后,有了基本的线条训练,即能看懂魏晋各家法帖的线条是如何形成的,并能轻松的在笔下写出来。
当然,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董门执笔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鉴于笔者学业不精,难免有未尽之处,敬请谅解。
董门执笔法的书写线条会是怎么样的?线质会有哪些特征?对于“二王”系统诸多法帖的临习有什么意义?...这都是我们以后要开讲的话题。
笔者运营“书法入门”(ID:shufarumen)四年多以来,看到了很多的知识介绍,尤其是基于网络的“内容创业”所生产出来的“内容”不敢苟同。后拜到家师门下,学习南宗书画,窃以为,这或许是目前为止,仅存的古法传承(有着明确的传承谱系、临习目标、书画体系)。并且,这些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书法,是经过了我们诸位同门不断验证的,相信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大家希望进一步了解哪些问题,敬请提出,我们随后慢慢解答。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