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名言分类汇编:勤奋与节俭
勤奋与节俭主题语
勤奋是命运女神的右手,节俭是她的左手。
[美国]富勒《至理名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
治事以勤为贵;能勤,则事剧亦暇,暇自心清。不勤,则事简亦忙,忙先神乱。
[清]汪辉祖《学治臆谈》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清]曾国藩《读书录》
家中钱多,子弟未有不骄者也。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遗福,除却“勤俭”一字,别无做法。
[清]曾国藩《读书录》
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朱光潜《谈美》
天资差的通过勤奋努力,就可以赶上和超过有天才而不努力的人。
华罗庚《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些体会》
不是你自己奋斗得来的财富,永远也不会真正属于你的。
张抗抗《“永恒的主题”之三——钱》
如果想要有所作为,那就应该在小事上作不懈的努力。积小才能成大。
[日本]二宫尊德《报德记》
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波斯]萨迪《蔷薇园》
勤奋是好运之母。
[美国]富兰克林《穷理查年鉴》
我幼年时,我的父亲在他的教训之中常常引用所罗门的一句格言,“凡一生勤劳的人,他将要站在帝王之前,而不是站在下等人之前。”从此以后,我认为勤劳是得到财富和名声的方法。
[美国]富兰克林《穷理查年鉴》
凡事勤则易,懒则难。
[美国]富兰克林《穷理查年鉴》
很少有什么东西是不能通过勤奋和技艺而获得的。
[美国]约翰逊《拉塞勒斯》
勤奋是命运女神的右手,节俭是她的左手。
[美国]富勒《至理名言》
在生命的寻常事务里,勤奋可以使你做到任何天才所能做到的事,以及许许多多他所做不到的事。
[美国]亨利·华德·毕却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美国]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勤劳是治疗经常使人烦恼的一切疾病和悲惨的最好方法。
[英国]卡莱尔《随笔集》
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
[英国]毛姆《随笔》
良机对于懒惰者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
[德国]马丁·路德《席间闲谈》
我的格言始终是:“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要使他醒了以后更兴奋。”
[德国]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
[德国]贝多芬《致韦该勒书》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德国]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休息与幸福乃人人所渴望,要得到它们,唯有勤勉一途。
[德国]肯比斯《基督的学习》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德国]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
勤勉乃好运之母。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俄国]门捷列夫
游手好闲的人抱怨多,辛勤劳动的人光彩多。
中国谚语
蜜蜂在夏季里孜孜不倦地采花酿蜜,因此到了冬天它们仍然有蜜可吃。
英国谚语
勤奋从我们身上去掉三大危害:懒惰、罪恶和匮乏。
法国谚语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
《慎子·外篇》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俭者,君子之德。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之子孙。
[宋]倪思《齐山甲乙稿》
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以为家法,礼也;俭以训子孙,智也。
[宋]倪思《齐山甲乙稿》
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
[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财薄愁少,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
[清]曾国藩《求阙斋文集》
由俭入奢,易如下水;由奢入俭,难如登天。
[清]曾国藩《求阙斋文集》
只勤不俭,好比竹篮提水;只俭不勤,好比无源之水;既勤且俭,好比水库蓄水。
曹龙其《漫谈共产党员的修养》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波斯]萨迪《蔷薇园》
不节俭,谁也富不了;节俭的人很少受穷。
[美国]约翰逊《漫步者》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
[美国]爱默生《人生读本》
节俭是一笔多么大的收入。
[古罗马]西塞罗《斯多葛派的奇谈怪论》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
[古罗马]塞涅卡《书简集》
节俭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艺术,崇尚节俭乃诸美德之本。
[英国]萧伯纳《革命家箴言》
只有勤劳而无节俭,只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决不能增加。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法国]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节俭等于一笔可观的收入。
[荷兰]伊拉斯谟《对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