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痛中咀嚼出甘甜:苏轼七绝《撷菜》(并引)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十月到达贬所。朝中执政想利用岭南恶劣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利用瘴气瘟疫,让他死在那里,彻底除掉苏轼这个政敌。
但是,执政者的目的落空了。苏轼随遇而安,处之泰然,他在惠州朋友的帮助下,活得很自如。即使在苦痛艰难的生活中,他也能咀嚼出甘甜的滋味。
苏轼《撷菜》(并引)
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菜,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耶?乃作四句。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简注:参军,州衙官职名。过子,儿子苏过。土膏,泥土香味。粱肉,精美膳食。芦菔,芥,蔬菜名。何曾,性豪奢,“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晋书何曾传》)
诗意散绎:
秋天的菜园土肥地润,萝卜芥菜都长得茂盛,象是一个子孙兴旺的大家庭。我吃这些蔬菜,也能和何曾一样吃饱,为什么何曾却偏要吃那些精美珍贵的食品呢?
简析:苏轼战胜苦难有两大法宝:
一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它不仅能使人自身开朗愉快,而且能促进人身心健康,减少疾病。苏轼在惠州贬所,向王参军借了不足半亩的一块地种菜,足夠父子俩一年到头吃不完。有时夜里喝酒,就采摘些菜煮了解酒。作者得意地宣称:这蔬菜清香,一点也不逊色于鸡豚肥美,反而更加饱含天地间钟灵毓秀之气呢!
二是性格幽默,善于说笑。任何事物在他笔下,总能找出非同寻常的话语加以描摹和夸张,表现出十足的喜感。例如此诗,萝卜有了儿子,芥菜有了孙子,蔬菜被说成都有和乐幸福的大家庭了。生活中有着这样的小菜园,作为主人,你说惬意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