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寒经验方验案
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周天寒,学术上遵循“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在保持中医特色基础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衷中参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累起沉疴重病。创立川芎白芷散、化瘀通气汤、蠲痹镇痛汤、升胃丸等新方,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肠黏连、胃下垂等病常能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典型病例四则于下。
血管性头痛
李某,女,48岁,干部。头两侧颞部疼痛半年有余,服西药止痛片可缓解。两月前头痛加重,伴昏眩、痛引颈项,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服用中成药、西药未见好转,前来就诊。察其舌质黯红,苔滑润,脉弦细。脉症合参,乃邪滞少阳胆经,气血瘀滞所致。治宜活血通络,祛风镇痛,方用川芎白芷散(自拟方)加柴胡:川芎18克,白芷12克,白芍30克,地龙10克,蔓荆子12克,全蝎6克,丹参18克,柴胡12克,甘草6克。3剂,水煎服,1日1服。
服上方后头痛顿减,是瘀行络通之兆,效不更方,守前方再进4服,颞痛遂止。随访2年,未见复发。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发作性疾病。多呈搏动性跳痛,头痛部位不定,常因紧张、焦虑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年。中医认为系风邪侵袭头部经络,气血瘀阻不通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凡邪气侵袭,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发为头痛。故治疗宜活血通络,祛邪止痛。据临床观察,本方能扩张血管,缓解痉挛,有明显镇静、镇痛作用。方中川芎、白芷、全蝎、丹参、地龙、蔓荆子活血通络,祛风镇痛;柴胡引诸药入于少阳胆经,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共奏祛风通络、活血镇痛之效。
术后肠黏连
谢某,女,52岁,职员。1986年5月9日初诊。因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右下反复腹胀痛1年余,入夜尤甚,每因情志不遂则疼痛加重,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手术后肠黏连”,服中、西药物治疗半年多,未见明显好转。近两月腹胀痛呈加重趋势,更兼头晕目眩、嗳气、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症。察其舌质紫暗,苔黄微腻,脉弦涩。证属血瘀气结、腑气不通之候。治宜化瘀行气、温肠通腑。方用化瘀通气汤(自拟方):桃仁、桂枝、枳实、苏木各10克,赤芍15克,莱菔子、莪术各10克、大黄(酒炒)6克。1日1服,水煎服。守方酌情加减,前后共进12服后疼痛消失。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味善后,调理半月而愈。
术后肠黏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临床观察大多以气滞血瘀为主,表现为肠道腑气不通、传化失常为特征,故以气滞血瘀、腑气不通立论,在化瘀行气的基础上,佐以温肠通腑而获效。
坐骨神经痛
刘某,男,50岁。1979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腰部胀痛向左下肢放射,疼痛难忍,屈伸困难1月有余。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服用止痛药可得缓解,停药后疼痛如故,求治于余。现在腰部胀痛、有冷感,疼痛向左下肢放射致足,剧痛难忍;屈伸不利,尤以夜间为甚,活动受限。舌淡苔白腻,脉缓。脉症合参,属:寒湿痹阻腰部经脉,气血瘀阻之证。治宜散寒除湿,祛瘀通络。方用蠲痹镇痛汤(经验方):制川草乌各10克(先煎1小时),细辛6克,川牛膝10克,苍术12克,防已12克,制乳没各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共服用6剂而愈。随访10年未见复发。
方中川草乌、细辛、苍术、防已散寒除湿;乳没、川芎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桂枝温阳通络;牛膝引药下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凑散寒除湿、祛瘀通痹止痛之功效。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畴,该病因寒湿痹阻腰经脉所致,寒湿痹阻经脉,气血瘀阻故疼痛剧烈。本方集散寒除湿、祛瘀通络镇痛于一体,故能寒散瘀通而痛止,收到满意疗效。对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临床一定要待疼痛缓解后,守方守法至疼痛停止,再辨证治本,或益气,或养血,或补肾,以绝复发。
胃下垂
邓某,女,46岁,1987年9月6日诊。患胃下垂2年余,屡服汤药疗效不佳。现症:胃脘胀满,隐隐作痛,食后左下腹胀痛加重,身倦乏力,体重明显减轻。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缓无力。证属脾胃气虚,升举无力。治宜升胃丸(经验方):人参30克、黄芪100克、炒枳壳60克、鸡内金40克、升麻60克、防风20克、炙甘草18克。1服,共研为细末,蜂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服上丸药1服后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又服1服后症状消除,基本痊愈。
胃下垂的发生,多与中气下陷关系密切,故治疗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为常法。本方补而不温,滋而不腻,补不滞邪,通不伤正,故久服也无不良反应。由于本病病程长,见效慢,故临床用丸药治疗比汤药效果好。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防风补胃气,升脾阳;炒枳壳、鸡内金宽中益胃,以助升提,共奏益气补胃、升阳举陷之功效,故能愈此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