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师范生不愿意教语文?
因为很人都不愿意真正费心思去总结规律和方法,只想着照课本教或者让学生刷题了事——然而矛盾的是,大家又都知道,语文本身是不可能靠读课本和刷题就学好的,所以这部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很难设计。即便是教辅书,它的总结也往往不够深入、不够实用,而且缺少“说人话”的解析,所以也很难直接拿来当教案用,这就让教语文这件事变得更头疼了。
大家上学遇到的语文老师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读课本、读答案、读解析的老师。常常你做错一道题,你问他答案为什么这么写,他也只是含糊其辞打马虎眼过去。这是最懒惰最不负责任的老师。如果遇到这样的老师就太不幸了,我身边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和朋友几乎都是在初高中时代遭遇了这类老师;
第二类是上课天马行空,知识储备丰富,能上谈天文,下讲地理,带着大家纵贯古今、博览中外的老师——或许本来只是讲一首杜甫的诗,结果他能开出一节百家讲坛来的这种老师。对这样的老师,我非常喜欢,也非常崇拜。能跟着这样的老师学语文可以说是十分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可能也会让你爱上语文甚至爱上文科,这当然是极好的。不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位老师如果仅仅是天马行空地分享知识和见闻,强调积累和素质,那他的学生可能也很难最终在当前的评价体系里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个类型的老师既是成功的,又很可能是失败的。
第三类是善于总结规律、总结方法,在课本和试题之外,能够自己给学生开辟学习资源和学习捷径的老师。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不得不说,以题目、以成绩来要求老师,绝对是教育事业的遗憾,但是这的确也是当前的现实。对于语文这个学科,老师的帮助尤其重要。因为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需要学的,尤其是初高中语文——随着你的阅历和知识增长,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语言中凝结的人文知识的超前感知和超前理解,这部分“超前”的达成,要么靠天赋,要么靠师傅。试题把这种感知和理解固定到具体题目中,对于没有特别天赋的同学,那就一定要靠师傅领进门了,这非常重要。所以从应试的角度或者当今的教育背景来看,第三类语文老师是同学们最需要的,也是“最好的”。但很显然,这类老师也非常难做。因为难做,所以也没有太多人愿意去做。
尽管我只是兼职教教语文,但我也一直奉第三类老师的标准作为我的奋斗目标,我也能在其中切身体会到这种困难。有的时候为了备一节45分钟的课,我要抓耳挠腮坐一整天,从早上9点坐到晚上9点,比写论文还要头疼。尽管很多时候也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但我还是希望能在其中精益求精,总结出更精简、实用和有效的规律。然而一旦这么去要求自己,那又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思考、整理和研究,这是一件非常花心思的事情。
总而言之,至少从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而言,教好语文是一件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做到我上面说的第三类老师,是非常难的,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教语文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