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五伦关系
中国传统关系历史悠久,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却仿佛走入了反面,儒学发展到两宋时,变得非常僵化没有活力,可是传统官僚阶层仍旧不能摆脱!也没法摆脱!传统的五伦关系既是如此!发展到明清时代,更是变成了假大空的道学!真正的五伦关系变味,发臭,死去了!中国人际关系理论变得更加僵化腐朽!在西方基督教退却的时候,理性发展的时代,偏偏中国的人际伦理关系指导原则变得没有活力!
“五伦”即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夫、为妇,要各司其职;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我们具体又可理解为:
父慈子孝、君礼臣忠、夫仁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这些关系并非我们如今认为的封建愚昧——很多传统观点一旦溯源,我们会发现,古圣先贤并不愚昧,只是后世统治者或御用文人,别有目的对古人言论作出极端而偏颇的解释。
你看,这五种关系里面,都有个“相互”的观点。
孟子有句话很出名:“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在他看来,君对臣好,重视臣子,臣子就会报答君子,不然,你视我如草芥,我也就把你领导视作仇敌了。这都是相对的。
孟子主张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在五伦关系里的“君臣”关系,他要的是君臣有义、君礼臣忠:君以礼待臣,换来臣子的忠诚。 同样,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古代既有对孝顺的严苛要求,也有对父慈的期待。
夫妇有别、夫仁妇顺,是说丈夫要遵循作为丈夫的伦理规范,妻子也遵循身为妻子的规范,夫妻尽各自的义务。而在古代男女不平等的环境下,想要妻子顺从,也不能少了丈夫的仁义。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从兄弟关系推而广之到长幼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上不同年龄层级的人们之间,兄长友爱和弟弟恭敬,是互相的要求。
朋友有信,则是说朋友之间应有信义,守信誉,这不仅是朋友之间,也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准则,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五伦”关系有更早的出处。
在《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最后由孟子全面概括了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就是“五伦” 。
神奇的是,这样一种近疏亲敬的人伦,无须互通,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仿佛有着一种共通的认知。
这应该就是“人伦”常和“天性”结合使用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