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的细部
富贵的细部
“贵潘”和“富潘”,占了半个苏州城,是说清朝苏州两大名门望族。贵潘是指乾隆朝状元潘世恩为代表的一支,有清一代出了9名进士,36名举人,21名贡生,其中潘世恩和其孙潘祖荫占了状元和探花。贵潘一支以盐商起家,后世继续经营盐业和酱园,是以科举功名显世。今天钮家巷口的状元博物馆即是潘世恩故居。“富潘”自然是以经商成为巨富而有声名,据说自第九代潘颖昌起家业始大兴。苏州平江路一带有连片的“富潘”家族的产业,今天保留的“礼耕堂”只是潘家祖宅的一部分。
这一笔写出的潘姓两家对苏州的影响直到今天,不仅是保留下来的建筑,仍有他们的后人居住在苏州,赓续祖上传奇。今天人们津津乐道于“贵潘”和“富潘”,以至于我一个外来人碰到苏州的潘姓,会好奇的问是“贵潘”还是“富潘”的后人?
富和贵历来是尘世成功的最高标准,因此“贵潘”和“富潘”的事既是市井街巷的热点话题,也在大雅之堂上流传,是自然应有的。在近期江苏省书市上,展出苏州地方出版《贵潘友朋信札》,厚且大开本精装五本堪称真正的大部头。苏州档案馆副馆长沈女士是主要编纂人,此前在其它场合见过沈馆长,知道她的著作《贵潘家族传奇》就是贵潘家族两百年的经历,也有关于藏书甲江南的过云楼的研究著作,另有《灯火阑珊处》是关于民国时期与苏州有缘的文化名人事迹。可见沈女士对江南人事的研究兴致和成就。江南望族的历史对于苏州人以及对江南文化有兴趣的人,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外来游客在逛苏州园林时,往往被本地导游关于各园主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解说,搞得有些糊涂,同时也满是神秘好奇。在注重朋友圈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文化品位、物质财富几项中总有一项接近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朋友圈,婚姻的门当户对无非也是这几项的“当”和“对”,特别重要的是文化品位和物质财富。
碰巧在书市现场有一个新书分享会的活动,看见沈女士和过云楼研究会的祝兆平会长在场,赶紧找个座位。沈女士介绍《贵潘友朋信札》的缘起,是几年前过云楼顾家后人顾笃璜向苏州市档案馆捐献一批过云楼收藏的资料,有1700多通信札,2900多页,涉及两百多位作者。世言“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 顾笃璜老先生是过云楼和怡园主人顾文彬的曾孙,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属于昆曲艺术理论大家,已九十多岁。除了到场的富潘后人,顾老先生是苏州又一望族的后人,把时跨清朝、民国的珍贵家藏面世,让今人看到书香世家的文脉绵长。沈女士根据这些资料,整理出相对有考证成果的一部分,按信札数量不到一半,编辑成为今天的《贵潘友朋信札》。从沈女士分享的几通信札内容,其中一封信从内容看:是族下某人,捐了一个相当于副县令的低级官员,远派至湖南某偏僻县任职,条件极差,生活不好,因副职权力亦有限,造成身体也变差。相当苦闷因此写信求助,希望能帮忙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县,且能任县令。联系所存的其它信中看,结果这人不久后就死在异地。
在市井百姓口中流传关于富贵家族,该是夸富竞奢、吟风弄月的轶事。特别是贵潘的朋友圈更该是饮酒斗诗、书画雅集,却不料从收藏的一些信札中也看到了困顿和无奈。还有一个细节是这个写信人的官职是捐来的,不是通过科举通道,不知是学业不好,还是考试的不公平。另一个编纂者是大学教授,他说以信证史,所证不仅是通常的家族史、地方史,通过这些个人之间的书信,可以更接近当时人的心灵,也是江南士人家族的心灵史。
如今的历史建筑遗迹,除了皇家,大多是富贵人家所留,当我们今天游览时,更多是想像到当时富贵人家的优渥生活场景,很难想到他们也有难处。替古人担忧倒是不必,人无论处在什么境地,七情六欲总是相同,喜怒哀乐一样也不会少。从个人体验来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感受。所谓的成功,只是从别人眼中所见。人总是在别人的评价中获知和认定自己的成败,再以这种别人的成败标准反看和评价别人,这也算一种推己及人。人类是不是从有集体意识起,渐渐忽略个人的体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有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