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丨一音禅师: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修行

从黄山北站出发,抵达泾县。再驱车一路向西50多公里,到达查济古村。再向村庄深处走去,山路迂回,沿途房屋渐少,森林逐渐繁茂,这一刻世界仿佛清净了。顺着标有“一音禅院”的指示牌继续向前,渐入佳境。

一音禅师打来三个电话,怕这里偏僻,不容易找到。远远地看见那一片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房屋。直觉告诉我,就是那里了。我们下车,踩沙路上去,禅师已等候多时。他在前面引领,穿过一座小石桥,另外一个世界就此打开。

一音禅师说,你们先上到最顶层。

我和朋友从圆门进去,拾级而上。绿竹猗猗、水声潺潺,有兰花的香气在鼻间弥漫。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不一会儿,一音禅师上来,跟随他进入房间,屋子很大,很静。就这样,我们在茶桌前对坐着,他从头到尾都盘腿在打坐。一边煮白茶给我们喝,一边聊天。茶桌上放着一小瓶插花,紫色的小花很是好看。谈话期间,他不停地给我们添茶,一些细节体现出他处处照顾他人的心意。

我们的谈话断断续续,他的话简洁而利落,常以比喻来阐明理论。很多时刻,我坐在那里,久久不能言。有时听了他的几句话,或者几个字,浑身发麻直至头顶。大量的时间里,我们清楚听见窗外鸟鸣和风的声音。时间凝固了。

谈话期间,窗外的山色青翠明丽,时有小鸟落在树上,叫声婉转清脆。禅师说,你看它们很自在啊。

吃过午饭后,我们回到茶室继续喝茶,聊天。期间一音禅师吹箫给我们听。我闭上眼睛,真切的感受那一刻当下。感动和温柔在心中蔓延,一曲终了,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却并不是悲伤。是内心坚硬的部分化解掉了的感受。

鸟鸣、流水、交谈、箫声、一杯茶......

我们灵魂中的佛性不曾消失。

▲禅院掩映在大山和竹林深处

▲穿过一座小石桥,另外一个世界就此打开。

▲鸟鸣、流水、交谈、箫声、一杯茶......我们灵魂中的佛性不曾消失。

拟见&一音禅师

1.半山修行

拟见:当时怎么找到这里的?

一音禅师:九年前,我还没有出家,在皖南这边写生,也就是黄山、九华山这一带。很偶然的机缘,来到了查济。我们五六个人沿着溪水往山上走,当时这个地方就是一片荒山,几间破房子,也没有人住了。觉得这里环境好,很清幽的地方,当时就想将来要做一个道场,用来修行可好了。第二年,我就在九华山出家了,第三年也就是2012年的秋天,我来到了这里。买了一块地,几间房子,慢慢扩大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这也是一个缘分。

拟见:正式上山是什么时候?

一音禅师:2013年4月10号,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正式上山。

拟见:日常生活都会做些什么呢?

一音禅师:我把我的作息时间告诉你。早上四点钟就醒了,起来诵经,诵到五点。然后敲钟,之后就是早课,上到七点钟。早上的四点到七点是固定的用功时间。白天呢,我就会客、搞建设、抄经、画画。晚上呢,晚钟、晚课、诵经、睡觉。基本上就是这些。我也不下山到哪里去,轻易不会下山。

拟见:早晚课是从来不落下的。

一音禅师:是的,我每天固定的时间在五个小时左右。

拟见:这其实很难,一个人在这里,没有氛围。

一音禅师:在山上呢,一个人很容易懈怠。这一点就要自律,对自己有个约束、有个要求。早晚课出家之后是必须要保证的。早晚的功课如果不用功,你要不上的话,这个能量从哪里来?它是修持定力的一种方法。

拟见:它有给您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音禅师: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智慧是从“静”中来的,就是禅定中产生的,不是从学问知识中得来的。它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有佛经、有持咒,等等。长年累月的坚持下来,很受用的。说是不好说的,就像吃饭一样,这饭菜很好吃,可是到底怎么好,你要亲自尝一下才知道。

拟见:在早晚课中,很多佛经您都不假思索,像泉水上涌一般。达到那种不假思索的的状态需要多长时间。

一音禅师:我想应该要六年,但我用了两年时间。达到这种状态,就已经受用了。像我们修行呢,要找到方法,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长年累月的坚持下去,一定会受益的。

▲礼佛、诵经。我们的智慧是从“静”中得来的。

2.生活是修行,修行亦是生活。

拟见:日常生活其实就是修行。

一音禅师:对,生活即修行,本来就是一体的。生活在修行之中,修行在生活之中。喝茶是不是修行,喝茶也是啊。如果不安住当下,连一杯茶也喝不好。

拟见:您在这边生活的话,和外界可能接触的就比较少。

一音禅师:也算不上少,来的人很多。这样也能了解很多。

拟见:会客其实也算是一种修行吧。

一音禅师: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来的人是一种对境。你来了,他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这个时候当下是非常自在的一个状态。如果会客的时候,老想着我那里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就已经心不在当下了。人虽然在这里,心已经不和你沟通了。你感受不到彼此沟通的那种感觉了。

拟见:会客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

一音禅师:不会影响,如果你把它当成修行的方法,它怎么会影响呢?来到这里的人,我都有可学习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都是各自带着美好,带着能量来的。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沟通。这个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就不会把你和我对立起来了。

拟见:我们今天在路上还在想,会不会冒然打扰。

一音禅师:那没事的,不要多想。其实呢,在所有一切时都是修行,不管有没有外人,都一样,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有客人也是这样,没客人也是这样,心是很安静的。

拟见:就没有分别心了。

一音禅师:不要起分别心,一有分别心就会执著,一执著就会有烦恼。修行在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修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起烦恼。就已经进入了修行的状态。如果说自己独处的时候,很安详、很自在;如果有人来了,有事情了,你起烦恼了,说明还是有对立的心。

拟见:有对立就会想着逃避。

一音禅师:不要逃避、对抗、消极对待。而是去面对当下,不起二念、不起烦恼。你看修行很微妙,微妙在“打成一片”。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无二的,一体的。你看花也高兴、你看草也高兴、你看天空也高兴。下雨也好不下雨也好,冬天也好夏天也好。一切都是自在无碍的。

拟见:这样就有欢喜心了。

一音禅师:生活就是道场,人到哪里,道场就在哪里。何处青山不道场。

▲春分,赤脚行走在草地上。对自然有清净和细致的心意。

▲不要起分别心,一有分别心就会执著,一执著就会有烦恼。

▲何处青山不道场。

3.

拟见:什么时候与佛结缘的呢?

一音禅师:很早了,应该十六、七岁时就接触了。那时候朦朦胧胧就有出家念头了,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一些佛经。对道家的经典也很感兴趣,中医、武术、文学、艺术都有了解。当时有个佛教刊物《法音》,办的特别好。我看到净慧长老写的文章写的很好,我就想将来要有机缘要向他好好学习。结果就很巧,十多年之后,我就在他身边学习,过了七十天。你看,愿力是很强大的。

拟见:那个时候那么年轻就想着出家,是受家庭影响吗?

一音禅师:我的家庭是很普通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母亲是一位赤脚医生。但我父亲是一个文武全才,琴棋书画,各个领域他都有接触,但是没达到一个高度,这是比较遗憾的。虽然他没有在哪个领域有所成就,但是他影响了我们。我从小就受他的熏陶。耳濡目染。

拟见:您在艺术上的修养其实是源自父亲的熏陶。

一音禅师:是的,小时候写字、刻印、吹箫、画画、练武,都是受他影响。最早是习武,从五岁开始。我父亲是个武术家,他有很多徒弟。是练少林派的。

拟见:现在出家已经七年了,从十六七岁到七年前,也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做些什么?

一音禅师:在北京待了十五年,做职业艺术家。书法、篆刻、国画。出家前三年,我在中国道教学院任客座教授,结束之后,就到九华山出家了,因缘到了。

拟见:小时候有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

一音禅师:小时候就很普通,上学、玩耍、写字、画画,还有练武。只有一点就是性格不喜欢热闹、特别喜欢安静。

拟见:之前看《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句“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就是说,当你有了烦恼,你才会需求佛法。那你当时是因烦恼而接触佛法的吗?

一音禅师:不是这样,我当时接触佛法是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很自然的感觉,想亲近佛法。其实烦恼就是菩提。我们都是生病的人,而佛法是药。不可能很快见效,要长久坚持,慢慢才会见效。

拟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音禅师:是的,道理懂了,还要在生活中实践。

▲道理懂了,还要在生活中实践。

4.艺术是一种游戏

拟见: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用手指画画的呢?

一音禅师:应该是出家的第二年,2013年,差不多六年了。

拟见:当时怎么会想着用手指画画呢?

一音禅师:好奇吧,一种尝试,也是修行之后才会有这个想法。

拟见:手指和毛笔应该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

一音禅师:很有难度,我画指画之前,画了20多年的毛笔画。画山水、花卉,以花卉为主。用手指画画其实是寻求一种突破。这种突破不在手上,不在毛笔上,而在心里面。还是以修行为主。用功的轻重还是心里要有数,如果不修行,天天在写字画画上用功,只会越来越差。主要还在心上,作品能不能表达一种能量,是来自你的心,不是来自于技巧。艺术是我们心的化现。

拟见:是我们真性的展现。

一音禅师:字画是由纸、笔、墨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它是假的,但它的“真”也在“假”里面。我们心的真性通过纸、笔、墨众多因缘完成一幅作品,通过这幅作品传达一种美、一种能量。这种美和能量就是真的。

拟见:能具体说一下吗?

一音禅师:万事万物都是有能量的,你开发出来多少,就有多少。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但我通过修行,开发得多,我显现的也就多。就像我们都有一座矿山,我把那些渣滓去掉的多,里面的矿藏也就出产的多。

拟见:以前也有这样的例子。

一音禅师:对,弘一法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出家前和出家后的作品是有天壤之别的,尤其是书法。他出家前两三年都还没什么变化,第四年,就有变化了。也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直到他晚年,彻底的脱胎换骨。这说明他在修行,他在进步。他的心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清净,能量越来越强,内心的佛性就会显现出来,从而表达在作品的境界里。想要在艺术上达到那种真正的超凡脱俗的境界,必须在修行上用功。

拟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一音禅师:三岁小儿能到的,八岁老翁行不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都是知易行难,什么时候达到知行合一了,才是真的修行了。

拟见:艺术对你来说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来源,还是你的心。

一音禅师:艺术是路上的一道风景,看一看就行了,它不是我们的目的地,不必留恋它。你不能沉湎其中,否则就天天说风景好,你的目标在哪里。这样就前进不了了。

拟见:您不仅在指画上有一定造诣,还有音乐、书法、篆刻等都有所成就。这其实就是来源这颗不断修行的心。触类旁通,殊途同归。

一音禅师:我现在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

拟见:您会对这有执著吗?

一音禅师:不会的,现在知道该怎么去做。就是要修行。艺术难道就是为了博取名利吗?要是为了这个,就不用修行了。最终的方向是寻得解脱。

拟见:其实您的这些作品,对没有接触佛法的人也是一种展现吧。他们通过您的作品而感受到了清净、简单、空的美感。这也是在与大众结缘,一个善巧的方便。

一音禅师:对,因为一个出家人在艺术领域内有小小的成就,会引起世人的关注,那你就要看一下这个出家师父的成就是和什么有关系的。肯定是他的修行离不开的。我出家之前和出家之后的那个状态完全是不一样的。

拟见:可否具体说说出家前后作品有什么不同?

一音禅师:出家之后的作品,火气和俗气慢慢就会消退。很自然,不用强求。这就是修行带来的转变。书法、绘画、篆刻、音乐,它们都在变化。就像做雕塑一样,慢慢把所有多余的东西全部都去掉了,这个雕塑也就完美了。修行就是做减法,修行的境界越高,作品的火气、俗气也就越少。

拟见:看你的画觉得很安静、很空灵。有了怎样的心,才有怎样的展现。

一音禅师: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安静的,其次是干净的,最后它是美的。艺术以追求美为目的的,但是艺术的基础是真和善,只有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那种至善至美。如果没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它有可能就是伪美。

拟见:所以修行很重要,达到那种真善美的境界。

一音禅师:当你的境界是真善美的了,你的作品自然也是真善美的。

拟见:现在艺术对你来说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一音禅师:是的,它不能代替修行。为什么呢?艺术的方向是美,而修行的方向是解脱。这是两者的区别。它对我来说是一个游戏。

指画

书法

洞箫

篆刻

艺术的方向是美,而修行的方向是解脱。艺术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游戏。


文字:拟见

图片:一音禅师 李雨蔓 网络


我们每个人

每件事物

每一刹那

都在呈现

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有一种微妙的因果

使万物殊途

有其归宿

END

关注随喜

见说归去应有路丨拟作闲人过此生

阅读  旅行  写作

分享  观照  慈悲

黄山学院在校学生

自媒体人

修心者

欢喜悦乐|离诸忧恼

心意柔软|诸根清凉

合作联系

微博:  拟见

微信: Padmameet

邮箱: 1115974647@qq.com

(0)

相关推荐